古文字中的「简化字」(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8-19
「团」字出现于一枚战国时期的三晋鉨,其字形为下揭(取自罗福颐的《古玺汇编》0714,释文来自吴振武的《古玺文编校订》)。在《古玺汇编》中,战国时期的「长姓」有200多例,而「张姓」仅见一例。汉印中的「张姓」较为常见,但在《汉印文字徵》中「长」字条下几乎未见用作姓氏的情况,与战国时期的情况恰好相反。「团」在三晋鉨中用作人名,字形为「从囗从才」,其含义与读音不详。

在辽代的《龙龕手镜》中,有「团」字,记载为「团,俗。音囚。」按照《龙龕手镜》的体例,这是「俗字以正字注音」,即「团」是「囚」的俗字(「团」疑似「囚」手写体的楷化字)。明代《重订直音篇》亦指出,「囚」字的读音为「徐由切」,其含义为「系也,罪人也」,而「团」的读音与「囚」相同,含义也相似。

现行简化字「团」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来源于「团」的略字「団」(现今日本新字体的写法)的讹变(「寸」讹变为「才」)。在三晋鉨中的人名「团」、「团(囚)」以及现行简化字「团(团)」之间,时间跨度极大,彼此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互为同形字。

「块」字见于《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第7号简,为「缺」的异体字,字形如下(取自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郭店楚墓竹书》)。这句释文(括号中的为破读字)作:「块(缺)」、「浧(盈)」、「㠯(以)忌(己)为」、「万(万)勿(物)经」。「块」和「浧」即今天的「一缺一盈」。「块」作「一」,是楚文字的特有用法(可追溯至甲骨文)。楚文字的「块」即秦文字的「缺」(「缺」见于里耶秦简)。

「夬」字甲骨文有之,像右手套钩弦器(扳指)之形。从「夬」声的字,多带有缺、空等含义,如「决」(分决)、「玦」(环形有缺口的佩玉)、「抉」(挖出)、「䆕」(穿通)、「䏐」(孔洞)、「?」(古代的城缺)、「䀗」(据段注,为剈目、窐目)等。「夬」在战国竹简中可直接表示「缺」的含义,如《郭店楚简·老子乙》:「大成若夬(缺),其甬(用)不币(敝)」。又如战国晚期的《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置吏律》:「其有死亡及故有夬(缺)者,为补之,毋须时」。

「缺」是秦文字(「缺」不见于六国文字),较早的用例在秦王政、秦二世时期里的耶秦简中。「块」和「缺」都孳乳自「夬」,分别添加「土」和「缶」作为义符造了分化字。在辽代的《龙龕手镜》中,有「块」字,记载为「块,於决反」,只记录了音切,未注明含义及其正字。大概在当时人看来过眼即览,似乎《龙龕手镜》有意惜墨。另外,楚文字的「块(缺)」、《龙龕手镜》中的俗字「块(抉)」以及现行简化字「块(块)」互相之间均为同形字。

「关」即「灷」字,为「朕」字右侧所从。「朕」严格隶定为「?」,从「舟」从「灷」会意。在《说文解字》中无「关/灷」字,却收有从「灷」的「朕/?」、「送/䢠」、「?/㑞」。「朕」因为避讳的原因,没有给出释义,只有「我也,阙」三字,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难题。段玉裁先生在《说文解字注》中有精彩的考释。「朕」的本义是「舟缝」,引申为缝隙,并举《考工记》为证。另《鬼谷子·内揵》:「若蛈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此处「间」(间隙)、「朕」(缝隙)对举。

「关」除了作为「灷」的隶定字之外,还是「笑」的异体字。这个意义的「关」,一般辞书用「八」头「关」(而非「丷」头)表示,实际是刻本惯用的旧字形,直接与「关」字做认同即可。《汉书·薛宣传》:「设酒肴,请邻里,壹关相乐,斯亦可矣。」颜师古注:「关,古笑字。」《字汇·八部》:「关,与笑字同。」《康熙字典·八部》:「《集韵》笑古作关。」「笑」字战国秦汉文字作「?」(今本《说文解字》小篆「笑」上下皆讹),从「艸」从「犬」,隶变时「艸/艹」变为「䒑」(参「著」「着」之例),「犬」变为「大」(参「犬」「大」之例),也构成「关」形。之后再追加义符「口」作「咲」。

现行简化字的「关」,截取「关」字俗体「関」中间的特徵部件所造,与《(一)》中所举的「习」、「击」等字的简化方法相同。「関」中的「关」是「?」的俗写,常用汉字中有「关-関」、「联-联」两例。

「乡」即「?」字,仅见用于偏旁。「?」为「邑」之反文。「邑」隶变成了「阝」,「?」隶变成了「乡」(「乡」即「阝」之反写,理论上应叫「反邑旁」)。隶楷文字中带「乡」的字不多,主要是「郷」和「雍」二字。下文一一分述之。「郷」的古文字字形见下图(取自中华语文知识库)。在甲金文中,「郷」与「卿」同字,从「?」(即「卩」+「反卩」,像两人相向之形。或从张口相对的二「欠」)从「皀」(盛载食物的簋)会意,表示两人相向就食。由此构意可以表示飨宴、飨祀之「飨」,也可以表示向往、面向之「向」。故而「飨」、「向」均是「郷」的孳乳字。秦文字(见上图两个睡虎地秦简字形)将「?」增加两口改造为「?」(即正反「邑」),可能和此时「郷」借用表示基层行政单位的「郷里」有关(可类比「边鄙」之「鄙」)。而「郷」中的「乡」,正是「?」(反「邑」)隶变的结果。

「雍」字小篆作「雝」,其古文字字形见下图(取自季旭升的《说文新证》)。「雝/雍」字甲骨文从「吕」(「宫」初文,像两个城邑相连之形,与「邻」的表意初文「厸」的造字方法相同)从「隹」,或从水(如二形),严格隶定当为「?」。秦文字的「雝」即承袭自殷周文字「?」。「雝」的「巛/川」来自「水」之变,「雝」之「邑」来自「吕」之讹。「邕,四方有水,自邕城池者。从川从邑。 ?,籀文邕。」此处许慎先生向我们传达了两讯息:①在秦汉人的观念裏,「邕」是四方被水环绕的都邑。②秦文字「邕」所承袭的晚周籀文正作「?」。故而我们认为,正因为「?/邕」需要表示「四方被水环绕的都邑」,所以秦国人将宗周文字中的「?」的声旁「吕」直接类化成义符「邑」来强化「都邑」的含义。殷周文字的「?」也顺势改造成了「雝」。这与秦文字将甲金文中的「卿」类化成从两「邑」的「郷」很类似。

接着,汉代人对秦文字的「雝」继续进行改造(隶变),形成了今天使用的「雍」字。其演进图如下:「雝」上方的「巛/川」略写成了「雍」的「亠」头,而「雝」中的「邑」演进成了「?」的隶变部件「乡」。照理来说「邑」的隶变部件应该是「阝(居右)」才对(参:「阜」「邑」「阝」之例)。但是不同於一般从「邑」之字,「雝」中的「邑」位於左方,若是隶变成「阝」的话容易与来自「阜」的部件发生混淆。故而汉代人选择「乡/?」来充当「雍/雝」的隶变部件。

综上所述,楷书中的「乡」(「郷」、「雍」所含)均来自秦文字中的「?」(反邑),是汉字隶变时产生不成字的部件。故而「乡/?」只有字形而没有音、义,也没有记词职能。不过到了宋代,「?」开始用来表示「花苑之苑」。宋·郑樵《通志·六书略》:「?,即花苑之苑。」但是「?」的偏旁形式「乡」始终没有用来记录汉语词汇。直到1956年的《汉字简化方案》中,才规定借用「乡」字替代「郷镇」之「郷」,与前文所提及的「习」、「击」、「关」简化方法一样,属于截取特徵部件所造简字。

古文字中表示「反邑」的「乡(?)」(反邑旁)与现行简化字的「乡(郷)」构成一组同形字。

古文字中的「简化字」(三)
《广韵》中「抉」字载有「於决切」,与《龙龕手镜》的「块」字音切相同,据此判断,《龙龕手镜》中的「块」即「抉」之俗字。现行简化字「块(块)」是民国时期仿「快」字所造的新型简化字。楚文字的「块(缺)」、《龙龕手镜》中的俗字「块(抉)」以及现行简化字「块(块)」之间为同形字...

古文字中的「简化字」(三)
「团」字出现于一枚战国时期的三晋鉨,其字形为下揭(取自罗福颐的《古玺汇编》0714,释文来自吴振武的《古玺文编校订》)。在《古玺汇编》中,战国时期的「长姓」有200多例,而「张姓」仅见一例。汉印中的「张姓」较为常见,但在《汉印文字徵》中「长」字条下几乎未见用作姓氏的情况,与战国时期的情况恰好相反。「...

「参」和「叁」这么像,它们有何渊源?
「参」的古文字字形从「晶」(「星」的初文)与「卩」(跪跽人形)结合,象征着参宿三星在人头顶之上,寓意人在仰观参宿星象。在古籍中,「三星在天」、「三星在隅」等记载皆指出参宿中央三星为「参」的核心部分。「参」与「三」的渊源深远,传世典籍与出土文献中多有提及。在参与组字时,「参」...

简化字的渊源是什么?
规范汉字中的简化字主要来源于历朝历代的古字、俗体字、异体字、行书与草书的楷书化,以及在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的人民自己创造的一些形声字、会意字、特征字(如:团、队、战、护、艺、宪)。3、简化汉字的原因和背景:1、民国时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个国家如果几亿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时间久了...

浅谈古代手书及其简体字、俗体字
皇帝的手迹,从竹简、木牍到纸张,字体从隶书的庄重到简体字的便捷,每一种变化都烙印着时代的烙印。制书以篆书为尊,严谨而庄重,而玺书则带有官方的权威,加印封泥,更显正式。古文经,秦前儒家经典,用神秘的古文字书写,其发现和传承,见证了古文化的复苏与繁荣。西汉时期,刘向父子的校理秘籍,...

谁认识古代文字的,帮我认一下这个印章上的古文字,隶书?小篆?_百度知...
这是个根据简化字,简化的篆体印章。左侧是【村长】,右侧是【代理】。代理村长 (右下角有一横,没有粘到印泥)

简体字,繁体字的由来?
简体字的由来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

中国简体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汉字在其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如下的规律性:第一, 汉字由简到繁,由繁到简地交替演化。文字现象不但体现写字人的心态,归根结底是要考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与书写工具、书写材料直接相关。例如,殷商甲骨文属于契刻文字,用尖锐的玉石在牛骨、龟甲上刻字,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以完全象形的单体字为主,...

帮我找找这几个字谢谢!!!
如“一”部一画,原本收有10个字头,简编本只保留了“二丁丄七”4个字头,因为只有这4个字头有文献用例,其他6个只存于《说文》《正字通》《广韵》《集韵》等古代的字书和韵书之中,并无文献用例,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没有保留的必要。字形方面,保留了部分能反映形体演变的古文字字形及说解,以“一”字为例,原本...

简化汉字评价
简化汉字对保留字形完整性有一定要求,早期简化旨在提升书写效率,但可能导致古文字与现代字形的对应困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汉字输入法解决了书写速度问题。文字简化和繁化反映了社会需求,如“星”字简化,“辟”字繁化。汉字简化应以减少社会用字和便利信息处理为目标,但需谨慎对待,以免混淆或影响...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