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不听、说不动,父母到底该怎么做?

如题所述

小花,你怎么还在玩玩具!妈妈不是早就跟你说要睡觉了吗?大宝,吃饭不要跑来跑去,赶快过来坐好!父母在教育小小孩时常会面临不少挫折,有些人选择用最直接的打、骂让孩子听话;有些人则主张和孩子共同找出相处上的原则。虎妈也好,猫妈也罢,教养小小孩,到底该怎么做比较好?

常对孩子生气恐影响未来人际发展

前阵子社会舆论对小小孩的教养问题讨论得沸沸扬扬,有人主张2、3岁不懂什么是规矩,惟有透过打、骂才能让孩子遵守规范。有人则说打骂教育只有威吓作用,并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孩子不犯错是因为恐惧,而非知道这件事是错的。面对心智尚未成熟,常常讲不听、说不动的小小孩,父母到底该用什么方法教育呢?

小孩从2岁开始逐渐发展出独立意识,开始进入反抗期,也就是俗称的Terrible Two(恐怖的2岁),这个时期在成长过程是十分关键的一个阶段。此时如果用粗暴的态度教育孩子,很有可能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造成伤害。

怎么说呢?她分析,这个年纪的小孩愈来愈懂得辨识脸部表情。如果大人常表现出愤怒、不悦的样子,孩子脑中负责调节情绪的杏仁核会将接收到的不安、恐惧牢牢记住,长期下来不仅会影响自我调节能力,也会让孩子在与人互动时变得畏缩、没自信,甚至在未来做每件事都战战兢兢,无法有所突破。除此之外,由于人在不同情境下会展现不同的情绪状态,小孩的情绪表现又比成人来得直接(吵闹、哭泣),此时若要求孩子压抑情绪、无论在任何情境都要遵守规范,不能表现出自己真实的状态,孩子会无所适从,可能会因此产生情绪障碍。

过度压抑会让孩子的自我(self)长不出来。

引导孩子调节情绪教育第一步

正因如此,在教育0~3岁的小孩时,首先要了解孩子当下的状态,不要马上责备,最好先用可以安抚孩子情绪的物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冷静下来,再辅以言语同理孩子的状态,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当孩子停止哭闹、情绪变得相对稳定,再尝试与孩子沟通。一旦孩子身心处于稳定状态,并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没有感受到父母带来的威胁),往往就可以放下先前的坚持,和父母达成妥协,此时无论任何冲突都可以被修复。所以如何引导孩子在不同情境、状态下调适自己的情绪、培养协调性是0~3岁教育的首要任务。

建立稳定性让孩子获得安全感

其次,平常就要帮助孩子建立稳定性。稳定性可以从两个部分来谈,一是外在客观条件的稳定,一是内在主观意识的稳定。外在客观条件的稳定指的是规律的生活模式。无论孩子身处自己家、阿公阿嬷家、保母家或是托婴中心,都该建立一个稳定的生活规范,在固定时间吃饭、睡觉、玩乐。内在主观意识的稳定则与父母的情绪息息相关。因为孩子内心稳定与否很大一部分来自父母的态度,拥有稳定情绪的父母,孩子比较能够控制自己。所以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变化、接纳孩子的想法,让自己维持稳定的情绪,是亲子建立稳定内在秩序的一个重要关键。

不听话并非故意唱反调

话虽如此,许多父母还是很难接受孩子不听话,认为孩子不遵守规范是故意和大人唱反调。事实真是如此吗?小小孩尚未发展出同理心和共同感受,很难理解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孩子通常要到3、4岁以后才比较能够理解大人制定的规范。父母必须理解这一点,平常多花点时间和孩子培养默契,了解孩子在不同情境会产生什么情绪,当孩子出现叛逆、反抗的行为不要立即批判,给孩子时间学习、成长,如此才能建立稳定而良好的亲子关系。

复制他人经验先看客观条件

现代教养理念百花齐放,有些人是虎妈,有些人是猫爸,有些人则自创海豚育儿法。无论教养方式为何,教育的重点还是在于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当下状态。

由于每个家庭的条件都不同,没有一种教养法适用于所有家庭。在复制专家或他人经验前,最好先审视自己的客观条件,不要太过迷信所谓的成功教养法。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多少会遇到瓶颈,父母应该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一起感受挫折、理解孩子的不同想法,而不是强势要求孩子服从。主动建立良好的相处模式,孩子听话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

0~3岁教养笔记

透过身教、言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规范。

避免在公共场所打骂孩子,让孩子保有尊严。

孩子哭闹时先了解孩子目前的状态再协助他调适情绪,避免坚持要孩子做你要他做的事或当下他做不到的事。

将孩子带离衝突现场,先安抚他,使他获得安全感,再以和缓、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为什么要他这么做,让孩子知道父母要他做这件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责备他。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