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如何理解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新飞跃,也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所谓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要在深层次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社会。

  邓小平1992年在南巡讲话中首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社会主义的生产与分配这一根本点上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讲的是物质资料是怎样生产和分配的,结果不应该是两极分化、普遍贫穷,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还应进一步回答: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基本状况,人们的相互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因为社会离不开人的活动,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述论断,就从人的关系这个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决定》提出,所谓社会和谐,就是要达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化解社会矛盾,达到人们相互之间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漫长过程中不断体现出来。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拓宽了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着重强调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要建设政治文明。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就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这样的四位一体。我们要通过经济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通过政治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通过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撑;而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又能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这就是四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要论断,是贯穿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一条红线,是《决定》的精髓,《决定》中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都是围绕这一重要论断展开的。因此,学习、解读文件精神,首先要深入理解这一重要论断。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2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是这次全会立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入、逐渐清晰、不断深化。今天,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决定了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决定了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也就是说,我国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但是,这种和谐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和谐,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追求的价值目标,又是持续推进、不断实现的历史过程。
按照社会和谐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兼顾了“大社会”和“小社会”两个方面。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和谐的社会,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与创造性实践相统一的渐进的历史过程,需要贯穿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历史过程,体现到党和国家的一切重大决策、改革举措和全部工作之中。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旨在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积极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努力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既要放眼“大社会”,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视野和战略高度来认识、来思考、来谋划,始终按照有利于促进和实现社会和谐来统筹考虑我们的战略规划、决策措施和工作部署;又要着眼“小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第一、 社会和谐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的优势。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无法克服的社会矛盾,尤其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基本社会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无产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物产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解放...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首先明确了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在中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其理论根据是马克...

如何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答案要点](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达到了新境界.(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一方面,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和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使社会和谐从理想的追求变为现实的可能;另一方面,社会和谐把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体现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建...

怎样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是这次全会立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入、逐渐清晰、不断深化。今天,我们更加深切地...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意义 1、社会和谐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

为什么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因此,《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论断,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规定性的丰富和拓展,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创新和深化。这个论断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也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

怎样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怎样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是这次全会立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入、...

为什么说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

如何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其次,这一科学论断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按照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上包括许多内容,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等。第三,实践这一科学论断就要构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