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喻理的古诗有哪些

如题所述

云的形态万千,最终化为空无,映在水中,藏在山间,一片片重叠。无尽的旱苗因缺水而枯萎,却悠闲地化作奇峰,这正是生活中的讽刺与无奈。

墙上的芦苇,根部浅薄,外表看似坚强,实际上脆弱不堪;山间的竹笋,嘴尖皮厚,内心却空洞无物。这两者都是表面光鲜,实则不足。

兰花幽雅独特,不同于其他花草,在寒冷的深林中,即便无人欣赏,它依然独自散发着清香。这正是不为外物所动,保持自我本色的精神写照。

我家的洗砚池边有一棵梅花树,梅花朵朵,淡墨勾勒。它不需要别人的夸赞,只愿将自己的清香气弥漫到整个天地之间。梅花的坚韧与高洁,让人钦佩。

蝉在炎热的夏季中歌唱,但它却身陷囹圄,吟唱着对自由的渴望。露重风大,蝉难以飞升,无人理解它的高洁,又谁能为它表白心声呢?

竹子紧紧咬定青山,根深于破岩之中,无论遭受多少磨难,它依然坚韧不拔,任凭风吹雨打。竹子的刚直不阿,是人们学习的典范。

石灰经过千锤万击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烈火中焚烧也毫不畏惧,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怕,只愿保持清白之身,留芳人间。石灰的无畏与纯洁,令人敬仰。

蝉在五更时分的声音稀疏欲断,枝头却依旧碧绿无恙。诗人感叹自己像蝉一样,宦途坎坷,故园荒芜。希望有谁能提醒自己,保持清白。

蜜蜂辛勤采蜜,只为酿出香甜的蜂蜜,却不知为自己辛苦,只愿为他人带来甜蜜。蜜蜂的无私奉献,让人感动。

蝉的鸣叫流泻出疏桐间的清脆响声,居高临下,声音自然远扬,无需借助秋风。这正是蝉的自然天性,无需借助外力。

大雪压在青松上,青松却依然挺立,不弯腰屈膝。只有等到雪化之时,才能看出松树的高洁。

离别之际,白日西斜,吟鞭指向天涯。落花虽无情,却化作春泥滋养着新生的花朵。落花虽逝,但其精神永存,滋养着新生。

菊花生长在疏篱旁,不与百花争艳,独立开放,趣味无穷。它宁可枝头抱香而死,也不愿被北风吹落。菊花的高洁与坚韧,令人钦佩。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借物喻理的古诗有哪些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不飞则已,一...

用托物言志的诗句有哪些
1、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2、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宋)王安石《北陂杏花》3、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4、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黄巢《菊花》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

借物喻理的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以富于哲理情趣著称,其手法就是托物喻理。

守则有威,出则有获(10首咏物哲理古诗)
守则有威,出则有获(10首咏物哲理古诗)#记录我的2023#——01——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蝉》这首咏物诗,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借蝉自喻,表现高尚的情操。从表面看来,

借物喻理的诗
1.《昭君怨 牡丹》宋.刘克庄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孤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这首咏物词,借咏洛阳牡丹,抒写忧国之情。上片言洛阳牡丹,独步天下,胜于扬州的芍药,因此说牡丹“若比广陵花,太亏他”。下片抒写惜花之情。但作者之意却不在...

关于说明道理的诗句最多四首
3.说明道理的古诗有哪些 《观书有感》 本文选自《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现在属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

关于托物言志的古诗句
8. 托物言志的诗有哪些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清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借物喻理
古诗可以么?比如说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读书也要像流水一样,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有学问……(大概这个意思,LZ可以自己去找一下,百度百科……)

托物言志的诗
3.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4.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诗通篇运用借喻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

借物寓理的古诗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有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其实这首诗是诗人借半亩...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