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的六个概念

如题所述

物质的10种物态

在自然界中,我们看到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着:花虫鸟兽、山河湖海、不同肤色的人种、各种美丽的建筑……大到星球宇宙,小到分子、原子、电子等极微小的粒子,真是千姿百态斗奇争艳。大自然自身的发展,造就了物质世界这种绚丽多彩的宏伟场面。物质具体的存在形态有多少,这的确是难以说清的。但是,经过物理学的研究,千姿百态的物质都可以初步归纳为两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实物”和“场”。
“实物”具有的共同特点是:质量集中在某一空间,一般有比较确定的界面(气体的界面虽然模糊,但它又是由一个个实物粒子构成)。本文开头所举的各例都属于实物。
“场”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它可以充满全部空间,它具有“可入性”。例如大家熟知的电磁波,它可以将电台天线发射的信号通过空间传送到千家万户的收音机或电视机。可以概括地说,“场”是实物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物质形态。
什么是“物态”呢?日常所知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就是三种“物态”。为什么要有“物态”的概念?因为实物的具体形态太多了,将它们归纳一下能否分成较少的几类?这就产生了“物态”的概念。“物态”是按属性划分的实物存在的基本形态,它都表现为大量微小物质粒子作为一个大的整体而存在的集合状态。以往人们只知道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随着科学的发展,在大自然中又发现了多种“物态”。入类迄今知道的“物态”已达10余种之多。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形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从构成来说这类状态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的集合形式决定的。由于分子或原子在这三种物态中运动状况不同,而使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特征。

1.固态
严格地说,物理上的固态应当指“结晶态”,也就是各种各样晶体所具有的状态。最常见的晶体是食盐(化学成份是氯化钠,化学符号是NaCl)。你拿一粒食盐观察(最好是粗制盐),可以看到它由许多立方形晶体构成。如果你到地质博物馆还可以看到许多颜色、形状各异的规则晶体,十分漂亮。物质在固态时的突出特征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几何形状,在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可以不同(称为“各向异性”);有一定的熔点,就是熔化时温度不变。
在固体中,分子或原子有规则地周期性排列着,就像我们全体做操时,人与人之间都等距离地排列一样。每个人在一定位置上运动,就像每个分子或原子在各自固定的位置上作振动一样。我们将晶体的这种结构称为“空间点阵”结构。

2.液态
液体有流动性,把它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中它就有什么形状。此外与固体不同,液体还有“各向同性”特点(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相同),这是因为,物体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时候,由于温度的升高使得分子或原子运动剧烈,而不可能再 保持原来的固定位置,于是就产生了流动。但这时分子或原子间的吸引力还比较大,使它们不会分散远离,于是液体仍有一定的体积。实际上,在液体内部许多小的区域仍存在类似晶体的结构——“类晶区”。流动性是“类晶区”彼此间可以移动形成的。我们打个比喻,在柏油路上送行的“车流”,每辆汽车内的人是有固定位置的一个“类晶区”,而车与车之间可以相对运动,这就造成了车队整体的流动。

3.气态
液体加热会变成气态。这时分子或原子运动更剧烈,“类晶区”也不存在了。由于分子或原子间的距离增大,它们之间的引力可以忽略,因此气态时主要表现为分子或原子各自的无规则运动,这导致了我们所知的气体特性:有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能自动地充满任何容器;容易压缩;物理性质“各向同性”。
显然,液态是处于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形态。

4.非晶态——特殊的固态
普通玻璃是固体吗?你一定会说,当然是固体。其实,它不是处于固态(结晶态)。对这一点,你一定会奇怪。
这是因为玻璃与晶体有不同的性质和内部结构。
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将玻璃放在火中加热,随温度逐渐升高,它先变软,然后逐步地熔化。也就是说玻璃没有一个固定的熔点。此外,它的物理性质也“各向同性”。这些都与晶体不同。
经过研究,玻璃内部结构没有“空间点阵”特点,而与液态的结构类似。只不过“类晶区”彼此不能移动,造成玻璃没有流动性。我们将这种状态称为“非晶态”。
严格地说,“非晶态固体”不属于固体,因为固体专指晶体;它可以看作一种极粘稠的液体。因此,“非晶态”可以作为另一种物态提出来。
除普通玻璃外,“非晶态”固体还很多,常见的有橡胶、石蜡、天然树脂、沥青和高分子塑料等。

5.液晶态——结晶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形态
“液晶”现在对我们已不陌生,它在电子表、计算器、手机、传呼机、微型电脑和电视机等的文字和图形显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液晶”这种材料属于有机化合物,迄今人工合成的液晶已达5000多种。
这种材料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以处于“液晶态”,就是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晶体在光学性质上的“各向异性”。它对外界因素(如热、电、光、压力等)的微小变化很敏感。我们正是利用这些特性,使它在许多方面得到应用。
上述几种“物态”,在日常条件下我们都可以观察到。但是随着物理学实验技术的进步,在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等条件下,又发现了一些新“物态”。

6.超高温下的等离子态
这是气体在约几百万度的极高温或在其它粒子强烈碰撞下所呈现出的物态,这时,电子从原子中游离出来而成为自由电子。等离子体就是一种被高度电离的气体,但是它又处于与“气态”不同的“物态”——“等离子态”。
太阳及其它许多恒星是极炽热的星球,它们就是等离子体。宇宙内大部分物质都是等离子体。地球上也有等离子体:高空的电离层、闪电、极光等等。日光灯、水银灯里的电离气体则是人造的等离子体。

7.超高压下的超固态
在140万大气压下,物质的原子就可能被“压碎”。电子全部被“挤出”原子,形成电子气体,裸露的原子核紧密地排列,物质密度极大,这就是超固态。一块乒乓球大小的超固态物质,其质量至少在1000吨以上。
已有充分的根据说明,质量较小的恒星发展到后期阶段的白矮星就处于这种超固态。它的平均密度是水的几万到一亿倍。

8.超高压下的中子态
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原子核也能被“压碎”。我们知道,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质子吸收电子转化为中子,物质呈现出中子紧密排列的状态,称为“中子态”。
已经确认,中等质量(1.44~2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发展到后期阶段的“中子星”,是一种密度比白矮星还大的星球,它的物态就是“中子态”。
更大质量恒星的后期,理论预言它们将演化为比中子星密度更大的“黑洞”,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观测证实它的存在。至于 “黑洞”中的超高压作用下物质又呈现什么物态,目前一无所知,有待于今后的观测和研究。
物质在高温、高压下出现了反常的物态,那么在低温、超低温下物质会不会也出现一些特殊的形态呢?下面讲到的两种物态就是这类情况。

9.超导态
超导态是一些物质在超低温下出现的特殊物态。最先发现超导现象的,是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昂纳斯(1853~1926年)。1911年夏天,他用水银做实验,发现温度降到4.173K的时候(约-269℃),水银开始失去电阻。接着他又发现许多材料都又有这种特性:在一定的临界温度(低温)下失去电阻(请阅读“低温和超导研究的进展”专题)。卡麦林·昂纳斯把某些物质在低温条件下表现出电阻等于零的现象称为“超导”。超导体所处的物态就是“超导态”,超导态在高效率输电、磁悬浮高速列车、高精度探测仪器等方面将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益处。
超导态的发现,尤其是它奇特的性质,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人们纷纷投入了极大的力量研究超导,至今它仍是十分热门的科研课题。目前发现的超导材料主要是一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已不下几千种,它们各自对应有不同的“临界温度”,目前最高的“临界温度”已达到130K(约零下143摄氏度),各国科学家正在拼命努力向室温(300K或27℃)的临界温度冲刺。
超导态物质的结构如何?目前理论研究还不成熟,有待继续探索。

10.超流态
超流态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物理状态,目前所知,这种状态只发生在超低温下的个别物质上。
1937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列奥尼多维奇·卡皮察(1894~1984年)惊奇地发现,当液态氦的温度降到2.17K的时候,它就由原来液体的一般流动性突然变化为“超流动性”:它可以无任何阻碍地通过连气体都无法通过的极微小的孔或狭缝(线度约10万分之一厘米),还可以沿着杯壁“爬”出杯口外。我们将具有超流动性的物态称为“超流态”。但是目前只发现低于2.17K的液态氦有这种物态。超流态下的物质结构,理论也在探索之中。
上面介绍的只是迄今发现的10 种物态,有文献归纳说还存在着更多种类的物态,例如:超离子态、辐射场态、量子场态,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一定会认识更多的物态,解开更多的谜,并利用它们奇特的性质造福于人类。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14
气化:物体由液态变成气态的变化
液化:物体由气态变成液态的变化
固化:物体由液态变成固体的变化
凝华:物体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变化
升华:物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变化
溶化:物体由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
都是物理变化
第2个回答  2021-01-11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第3个回答  2019-10-20
汽化:物体由液态变成气态的变化。
液化:物体由气态变成液态的变化。
凝固:物体由液体变成固体的变化。
凝华:物体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变化。
升华:物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变化。
熔化:物体由固体变成液体的变化。
第4个回答  2006-12-14
复制这么多有什么用?

详细点解物态变化
2.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3.物态变化的过程(简介):由于物态有三种(实际上有好几种,但在这里我们只研究三种。其他物态如:等离子态。),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物态变化有六种(简记为:三态六变):熔化、凝固、汽化、...

物态的六种变化是什么意思
一、明确概念:1、汽化:液态到气态 2、液化:气态到液态 3、熔化:固态到液态 4、凝固:液态到固态 5、升华:固态到气态 6、凝华:气态到固态 二、正确判断物质开始是什么状态,后来是什么状态,然后考虑是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属于什么变化。如: 例冰变成水,是什么物态变化,详解:开始冰是固...

物态变化是哪六种???
1,熔化:固态→液态(吸热)2,凝固:液态→固态(放热)3,汽化:(分沸腾和蒸发): 液态→气态 (吸热)4,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 气态→液态 (放热)5,升华:固态→气态 (吸热)6,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物态变化的六个现象是什么?
1、升华现象:高温加热下,碘的体积变小;樟脑丸渐渐变小;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灯丝变细。2、凝华现象:瓦上结了一层霜;寒冷冬天的树挂;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凇;灯泡发黑;雪糕纸中发现的“白粉”。3、熔化现象:夏天雪糕熔化;冰粒变成雨滴降落下来;大熔灶熔沥青;冰熔...

物态变化介绍
由于三种基本物态之间的相互转换,物态变化共分为六种:熔化(固态转液态)、凝固(液态转固态)、汽化(液态转气态)、液化(气态转液态)、升华(固态直接转气态)以及凝华(气态直接转固态)。这些变化是基于物质前后状态的对比来判断的。判断特定物态变化的关键在于识别物质在变化前后的状态,通过对比...

湿衣服变干是什么物态变化
汽化现象。物质状态的变化叫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有六种,分别是: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

物理物态变化的概念搞混怎么办?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的...
就是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 固态直接到气态 升华 气态直接到固态 凝华 固态到液态 熔化 液态到固态 凝固 气态到液态 液化 液态到气态 汽化

物态变化的六个现象是什么?
水在锅中加热至沸腾,不断转化为水蒸气;阳光照射下的积水迅速蒸发;实验室中的酒精回收装置中,球形烧瓶内的酒精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减少。6. 凝固现象:纯净水冷却后结冰;钢水冷却后浇铸成车轮;雪灾中,电线杆上的冰柱是由于水蒸气凝固形成;钢水冷却后铸成火车轮;动物脂肪在低温下凝固成固态。

物态变化是什么
2.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3.物态变化的过程(简介):由于物态有三种(实际上有好几种,但在这里我们只研究三种。其他物态如:等离子态。),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物态变化有六种(简记为:三态六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具体详解...

初二物理怎么判断物体的状态
- 易升华物质:碘、冰、干冰、樟脑、钨。- 常见现象:灯丝变细、冰冻衣服变干。-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常见现象:霜、雾凇、冬天室内玻璃结冰花、灯泡变黑。以上内容是对物态变化的详细解释,通过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过程,我们可以判断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