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9
一般来讲,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成绩很好,而到了初中以后,孩子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家长有这种感受通常有如下两种原因,一是小学生成绩间没有明显的区别,而且高分段成绩的学生很多。另一个是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态度更多的是乐观和欣赏,家长们更多地记住了孩子的“好成绩”而不是较差的成绩。这两条原因大都是来自于人类“爱子”的天性。这种天性可能会让家长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放松了对孩子的培养,包括对基础学业能力、学业潜力、人文素质等等重视,非常可能会导致孩子进行高年级后的学习成绩下降;另一种做法是给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孩子的承受力范围内的要求,另一种是超出孩子的承受范围,前者会加速孩子的学业成长,后者不仅可能有拔苗助长的可能,同时还会破坏孩子学习热情。如何做到适度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除了上述家长主观的因素外,还有学科因素和孩子自身的因素。学科与学业阶段的因素在小学阶段,成绩与学习态度或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会更少一些。小学的学习内容大都是最基本的内容。对于绝大多数的儿童来讲,这类知识和能力与智力因素相关性很小,死记硬背是最佳的学习方法,而且是最主要的方法。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就不难理解这个问题了,学习象棋的初期阶段,每个人都要认识所有的棋子和基本的比赛规则,这是一个机械记忆和反复训练的过程。只要喜欢象棋、学习的时间很长,学习者就会学得很快,换一句话说,但这一阶段的内容对思考的要求相对少一些。但到了第二阶段时,学习者开始学习技巧和战术的设计、执行和调整时,会涉及到很多的可能性分析,包括对手的分析等等,这个阶段的能力不只是需要用功、听话、努力,更需要智力。用更专业一点的语言来说,就是要求学习者具备概念的形成、模式的建立、抽象的思维、对可能结果的预期等等方面的能力。在上述的两个阶段中,前者相当于小学,主要是四年级以下的水平,后者想当于初中和高中阶段,重点在于初二到高中毕业阶段。学象棋还有更高的阶段,这时靠聪明、智力或靠对手的失误的方式,去赢棋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这里靠的是你的精准计算,输赢之间可能就是一步之差。这个阶段的能力不只是学习的能力,更多的是实践能力,例如做实验或做具体的工作。与初中教学相比,小学阶段的学习的整体性和抽象性并不是能很明显,例如,语文远不只是背课文和汉字的读写问题,更多的是在语义层面、思维层面和文化层面;数学不只是简单的计算,而是代数、抽象、图形、事物关系等等无法直接感受到的知识;物理和化学基本上是对生活常识的了解和一般的规律和最基本的理论,对于没有这方面经验、基本概念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孩子来说,在书本上或教室内的努力只能背下来文字的内容,根本无法对其内容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学不会物理和化学的重要原因。历史、政治、地理相对来说更具有死背的特点,所以对于死用功的孩子来说,还是可以跟得上的。孩子自身的因素从主观上讲,每个孩子的智力水平都有很大的不同,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也有很大的不同。智力水平并不完全是先天因素,后天开发也很重要。最合适的教学和家庭环境对于开发智力非常有好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这两个因素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即周围的人做什么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而孩子在年龄稍大一些以后(例如到了5年级以上时),孩子的学习惯和学习态度与其人生追求和成就感有直接关系。他们在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想做什么样的人都会决定着他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大都有这样一个误区,过分强调兴趣学习,而不重视人生追求和成就感方面的培养。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孩子为快乐学习,并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其不足是孩子不能养成有目的的学习,不能为了追求而克服前进路上的艰辛,而这两个能力将伴随着孩子一生成长,也是孩子成长的根本动力。(这里我们并不是要扼杀孩子的天真和快乐,而是希望家长要培养孩子更早地形成“刻苦”的精神和能力。 培养孩子时家长的两大行为误区1)过分看重小学阶段的成绩,忽视了孩子今后成长的两条核心力量,即智力开发和智慧培育。过分关注成绩不仅会抑制孩子的智力和智慧的发展,而且还会把孩子引向小事认真、只会服从的思想行为,而不是培育会思考、会超越自己的思想行为。这种做法很相当于过份关注枝叶茂密,而不去培育主干树杈。培育孩子的思考力和超越能力需要的是什么呢?第一是广泛的阅读,家长都能够理解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常常用文学阅读代替了完整的阅读,文学阅读只是阅读的一种内容。真正的阅读不是体验所谓的故事或情节,更重要的是学会形成概念、学会推理、涉及不同的学科、懂得评价等能力。2)家长很少给孩子精神陪伴,分享与孩子共同成长。精神陪伴的意思是让孩子感到自己并不孤独,时刻都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有很强的归属感,相信父母总会给自己最大的支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