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荐中国古代历史书 比如战国策之类的

要求 对政治斗争 人物心理描写 详细的 比如战国策之类写斗争的 谢谢了
各位大哥们 俺想要个着重描写政治斗争 人与人之间斗争的 咋连红楼梦都出来了呢? 俺不想修仙 老子什么的真看不了? 俺就想找一部 着重描写斗争 斗争 与人斗其乐无穷的 历史书 一部就够了 也不要四库全书! 天工开物!本草纲目! 谢谢 了 求懂的人 推荐一部书吧 要那种与人斗其乐无穷的书! 谢谢啦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版《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本书记载了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并以此为著名。
[编辑本段]作品体裁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涵盖年代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三国志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的选择取材之源。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删改后,成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266)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 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编辑本段]作品评价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 陈寿毕竟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 《三国志》取材精审。裴松之《三国志注》记汉魏交替之际的表奏册诏有20篇之多,陈寿在《三国志·文帝纪》中,只用一篇173字的册命就把这件大事写出来。对孙策之死,舍弃《搜神记》等书上的妄诞传说,只记孙策为许贡的刺客所击杀。这些都反映了他对史实认真考订,慎重选择的态度。 《三国志》行文简明、干净。它常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之时,“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记载,使刘备韬晦的心情,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7696.htm?fr=ala0_1_1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04
《三国演义》我觉得这个最经典,人与人,诸侯于诸侯,争斗不休,各等谋士尽显其能。
《明朝那些事儿》,很多描写官员争斗的厚黑学内容,而且文笔独特,是另一种方式描写历史,有很多搞笑的地方,不会沉闷。

二十四史之类的估计会很难看下去,精辟的是文言文,但是懂得很少,翻译的白话并不怎么好看,而且很闷。
第2个回答  2010-07-03
《东周列国志》 虽然是小说演义,但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7-02
《春秋》是必看的吧 孔子著作的!里面研究天地大道的!告诉你什么是人生正道~历代君王大臣必研究!
《资治通鉴》司马光主编的 研究历代的得失 鉴于往事 有资于治道~跨越1300年~学完资治通鉴你会看清很多事物 也知道了什么是所谓的政 路!
《史记》司马迁主篇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3000年的历史人物传记~让你不只看到一个人的一二件事情,因为人生是一个整体,做二件好事不能代表他的全部!有始有终才是根本~

当然看完这些之后 你在配合四书五经 老子 易经看~那就..... 好运!!
第4个回答  2010-07-02
《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二十四正史都是。

史书必读十大经典
《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也是《春秋》的注释和补充。它详细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交往和事件,对于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该书文笔优美,叙事清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7、《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各个国...

谁能帮我介绍几本关于历史方面的书啊,最好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
(一)主要历史文献:1、《史记》;2、《左传》;3、《战国策》;4、《国语》。(二)重要文献:1、《资治通鉴》;2、《通典》;3、《通志》;4《文献通考》。(三)诸子著作:1、《论语》;2、《孟子》;3《墨子》;4《庄子》;5、《管子》;6、《商君书》;7、《荀子》;8、《韩非子...

除了《史记》、《战国策》和《资治通鉴》外,还有什么其他记述战国时代...
5.《吕氏春秋》: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道家著作,又称《吕览》。全书贯彻了吕不韦的思想文化观念及政治主张。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的趋势加强,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

了解中国古代的经典书籍
1、《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

求战国时期的有关历史书籍。要史书。
司马迁的《史记》。记叙了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3000年的历史。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中国典籍有如恒河沙数,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求书友推荐一些历史典籍的书...
《战国策》《庄子》《老子》《荀子》《韩非子》《晏子春秋》《齐民要术》《秦简》《汉书》《汉纪》《汉简》《魏书》《颜氏家训》《陈书》《管子》《竹书纪年》《礼记》《盐铁论》《申子》《洛阳伽蓝记》《说文解字》《胜之书》《水经注》《梁书》《晋书》《慎子》《左传》《山海经》《尚书》《...

中国十本最好的历史书
中国十本最好的历史书包括《国史大纲》、《史记》、《明朝那些事儿》、《资治通鉴》、《中国通史》、《春秋史》、《后汉书》、《东晋门阀政治》、《三国志》和《战国策》。1.《国史大纲》钱穆所著的《国史大纲》是一部展现中国古代历史演变的重要通史。它涵盖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风貌、学术...

中国十本最好的历史书
中国十本最好的历史书包括:《国史大纲》、《史记》、《明朝那些事儿》、《资治通鉴》、《中国通史》、《春秋史》、《后汉书》、《东晋门阀政治》、《三国志》以及《战国策》。1、《国史大纲》《国史大纲》是一部中国通史,作者钱穆通过提纲挈领的方式,揭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包括政治制度、...

中国的史书典籍有哪些
3. 《春秋》与《战国策》:《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孔子曾参与编纂,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历史观点。《战国策》则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策略,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4. 地理与志书:中国古代对地理的记录同样详尽。《山海经》记载了古代的地理知识和神话传说,《徐霞客游记》...

求推荐几本介绍春秋战国历史的书籍。不要小说。
1、史记 2、战国策 3、春秋 4、春秋三传 5、吕思勉的《先秦史》。等等吧。都是不错的。你可以看看。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