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检测题带答案(2)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4)猕猴群中,猴王死后,雄猴为争夺“王位”打得头破血流,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____。

  34.(11分)如图为老鼠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老鼠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老鼠数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老鼠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由图可以看出,当老鼠数量大于老鼠容纳量时,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________。

  (3)从图可以看出,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灭鼠方案:__________________。参照该法,据所学知识,写出防治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写出两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11分)动物A和B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现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下图表示A、B在120天内的种群变化。

  (1)从曲线可判断种群A和种群B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物种A达到的峰值会高于物种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种群突然大幅度增加,A种群和B种群的数量如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75天时,导致种群A出现图中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检测题答案

  1  B [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基本特征,它必须是同种生物在一定空间的个体数量。A、C、D所述生物不一定是同种生物,而人在分类学中是同一个物种。

  2  A [解析]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曲线的比较分析能力。分析图形,海拔2 000米处不同物种的个体数比较接近,故比海拔3 000米处物种均匀度高,A正确;图中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随海拔高度的不同b物种个体数也不同,说明b物种中有不同类型的个体,适应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即b物种具有遗传多样性;图中b、c数量的差异应是环境对不同生物选择的结果;在海拔4 000米处,a、b、c、d物种的数量比较接近,且都比较少,故不能明显体现遗传的多样性。

  3  A 解析] 考查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A项中环境发生变化,则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多种可能,可能先减少后增加,也可能是大幅增加,再减少,但数量的变化曲线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A错;B项中b点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出生率增加,死亡率也会增加,B对 ;C项中天敌的大量捕食使该种群数量迅速下降,C对;D项中,年龄结构影响的是未来的种群数量,结构发生变化,在未来种群数量可能大幅增加,D对。

  4  D

  5  C [解析] B选项描述了种群的年龄特征,A、D选项描述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选项描述的是种内互助的现象。

  6  D [解析] 曲线不能提供食物短缺能降低蝌蚪存活率的信息;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应该成正相关,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

  7  C [解析] A项“一个池塘”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其中的全部生物包括多个种群,相互之间有着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8  A [解析] 此朽木虽然范围较小,但因处于阴湿的草丛中,其中长满苔藓和木耳,并且聚集着蚂蚁、蚯蚓、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之间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生物群落这一个有规律的集合体。

  9  D [解析] 据图可知,啮齿类密度较小时,植物多样性较差;啮齿类密度适中时,植物多样性达到最大;啮齿类密度较大时,植物多样性下降,即啮齿类的密度直接影响植物多样性,或者说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A、B项正确;在啮齿类数量较为庞大的时候,植物种类数明显减少,说明啮齿类动物取食植物时有所偏好,C项正确;从图中看,植物多样性最大时,啮齿类动物数量并不是达到最大值,因此其密度也并非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D项错。

  10  C [解析] 在自然状态下,群落的演替会沿着自己的规律:在外界环境的变化下,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而如果有了人的干预则会加速或者减缓演替的速度,当然对于群落的丰富度的影响也应该是两方面的。

  11  B [解析] 题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历时短;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但火灾前的物种与火灾后演替产生的物种不一定相同;当气候条件适宜时,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均可演替成森林。

  12  D [解析] 生态演替的结果是有机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因而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也会增多。

  13  C [解析] ③项内容为过度采收。

  14  C [解析] 结合课本知识即可做答。

  15  D [解析] 废弃池塘中发生次生演替。在池塘塘泥中有机物丰富,草本植物种子容易发芽生根,使土壤表层有机物质逐渐增多,保水能力也逐渐增强,几年后,一些灌木便会长起来,形成灌木丛,再经过一段时间,乔木便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优势种,灌木渐少,乔木逐渐蔚然成林。

  16  A [解析] 由原始裸地开始演替,Ⅰ代表首先出现的草本植物,Ⅱ可代表整个植被数量,因为演替过程先经过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草本植物数量定会减少,两总量由于空间的分层会增加。

  17  C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模型的增长最符合数学模型的情形,就是种群中的个体在上下代之间不重叠的情况,在4个选项中只有玉米严格符合条件。

  18  D [解析] 处于200只的时期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时期,也就是K/2处,所以环境

  的最大容纳量(K值)为400只。

  19  C

  20  A

  21  D [解析] 根据题干描述,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的关系为捕食,与竹类的关系为寄生。

  22  A [解析] 两种单细胞生物单独培养都能正常生长,但当把两者混合培养时,二者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生存斗争,其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被消灭,这种现象叫做竞争。

  23  B [解析] 建立自然保护区后,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一般都会有所好转,且人类对其影响将大大减小,因此,对生物的容纳量将会增加;人工群落是人工建立的,其物种的选择和配置都是按人的意志来进行的,因此,其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可置于人为调控之下;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用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不是用来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方法。

  24  C [解析] C项内容符合竞争的条件。

  25  C [解析] 考查点:本题考查了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及应用。

  有害动物在繁殖初期或幼龄时控制最有效,也就是说在种群密度较小时控制最有效;图示揭示了种群密度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但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可自行有效地进行调控人口密度,因此不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种群密度虽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在K/2时捕捞鱼类有利于可持续生产,但要获得最大日捕获量,则在K时更为合适。

  26  B [解析] 寄生分为体内寄生和体表寄生两种,B项内容可以反应出二者的关系。

  27  D [解析] 灌木阶段应出现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草本植物之后。

  28  B [解析] 种群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寄生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靠寄主体内营养生存;竞争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捕食关系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图中反映了1850年到1925年间种群N1和种群N2的数量关系,当N1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N2的数量也跟着增加或减少,结合各个种群关系的特点,表明N1与N2是捕食关系,且N2以N1为食。故选B。

  29  C [解析] 从图中看出种群a的变化规律是呈典型的S型规律增长,它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种群密度的变化由多种因素作用所致。同时从图中看出它不随种群b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不受种群b消长影响,因此答案A、B可以排除。答案D中种群b早期增长呈J型,此时不受种群a的制约,之后因a、b间的竞争而下降,故此答案错误。

  30  D [解析] 种间关系上表现为共生、竞争、寄生和捕食。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关系,它们是相互适应的,从而使得这两个物种能够长期保留下来。如果捕食者将猎物全部捕食掉,则捕食者自己也将会饿死。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

  31  (1)竞争 种内斗争、捕食、寄生

  (2)以甲种群为食的生物数量减少甚至绝灭

  (3)缺乏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

  (4)一定的自动调节

  [解析] 根据调查表可知,甲种群逐渐衰亡,而乙种群则逐渐占优势,二者为竞争的可能性最大。在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很多,其内在因素是缺乏有利的变异。一种生物绝灭后,使原有食物链受到破坏、从而使前后营养级受到影响,其可以通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进行恢复。

  32  (1)B (2)自我调节 出生率、死亡率 (3)既杀死老鼠,又清除垃圾,严密储存食物

  33  (1)同一种群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但无论怎样对种群的生存都是有利的

  (2)捕食和种内斗争 (3)种内互助 捕食

  (4)种内斗争

  [解析] (1)繁殖季节,工蜂照顾蜂王和雄蜂使之完成繁殖任务,属于种内互助;繁殖结束后雄蜂被赶出,属于种内斗争;这一变化既保证了种群的繁衍,又有利于保证后代的生存条件。(2)乌鱼捕食其他种类的小鱼属于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但食用自己的鱼籽则属于种内斗争。(3)成群蚂蚁齐心协力完成取食为种内互助,而蚁群攻击昆虫则属于种间斗争中的捕食关系。(4)猴群争王,实际是争夺配偶,属于种内斗争。

  34  (1)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2)增加

  (3)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从根本上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 引入害虫天敌 引入害虫寄生生物(或致死病毒)(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5  (1)捕食

  (2)种群A的营养级较低,所含总能量多,故总个体数量较多

  (3)A种群数量减少,B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4)有充足的食物;天敌数量减少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检测题带答案(2)
A、C、D所述生物不一定是同种生物,而人在分类学中是同一个物种。 2 A [解析]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曲线的比较分析能力。分析图形,海拔2 000米处不同物种的个体数比较接近,故比海拔3 000米处物种均匀度高,A正确;图中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随海拔高度的不同b物种个体数也...

高中生物必修三,能量流动如图第4题C项,解析说植食动物同化量用14+2...
对于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的能量流动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同化量是指生物体从食物中吸收并转化为自身能量的量。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同化量可以直接由图表中的横线数字表示。因此,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是2.5克。对于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由摄入量减去粪便量得出,即14克加上2克(外界输入的能量),同...

谁有高中生物必修三的试题,谢谢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生物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综合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综合试卷答案 1.解析:种群丙与种群乙能量的比值为10.80÷13.30≈81%由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0%~20%可知,丙和乙不能构成两个相邻的营养级,不一定是捕食关系;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当草食动物从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转移离开以后,植物的种群密度增...

高中必修3生物问题 哪位好心人帮我答一下啊 十万火急
高中生物必修3问题整理第一章内环境与稳态1.什么是体液?组成?各成分的含量?体液中各液体如何转化?2.什么是人体内环境?内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各种细胞的内环境?3.血浆与组织... 高中生物必修3问题整理 第一章 内环境与稳态 1.什么是体液?组成?各成分的含量?体液中各液体如何转化? 2.什么是人体内环境?内环境...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要点导学】一、种群特征:(一)种群密度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

求高三生物试题 带答案的
新课标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精品资源-章节测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答案:B2.下图A、B、C、D、E中新课标英语必修1,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的是( )答案:A3.把燕麦幼苗放在硬纸盒...

高中生物必修三问题
这是我的答案:1、多株长势相同的正常玉米幼苗 2、等体积的蒸馏水 3计算甲乙两组幼苗的平均高度 结果:甲组明显高于乙组 最后一个结论和你的一样。第一个问题都用病毒处理减少了偶然误差 第2个问题你说的对,如果用别的就会不是单一变量了,但如果用同样的赤霉素处理,那么两组实验就都一样...

急求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网络图
图1

高中生物必修三问题求解
正常时候膜内有正电离子K+和有机负电离子A-,膜外有高浓度的Na+和Cl-(比膜内离子浓度高),这时候,膜内离子有向外扩张的趋势,膜外离子也有向内扩张的趋势,细胞膜在安静时候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K+的通透性远大于Na+和Cl-,膜内有机离子A-比膜外离子的通透性还小,几乎可以忽略它的通透性)...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