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震区、带的划分
受断裂活动性的制约,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地震活动时空不均一性显著,可以进行区、带的划分。这里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委会的划分方案,研究区主要涉及青藏地震区的六盘山—祁连山地震带和龙门山地震带,华北地震区的汾渭地震带和华北平原地震带,华中地震区的汉水地震带,华南地震区的雪峰—武夷山地震带(图3-5)。现对各地震带作简要描述。
1.六盘山—祁连山地震带
主要包括六盘山和祁连山山脉,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的拐折部位,是一条地壳厚度陡变带、重力梯级带和航磁异常带。带内断裂规模巨大,活动性强,在第四纪晚期都有明显活动。本带地震活动十分强烈,基本上都沿巨大断裂带分布。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180年,据已有资料,截止到2004年共记载M≥4.7级地震125次,其中5.0~5.9级68次, 6.0~6.9级18次,7.0~7.9级9次,≥8级地震2次(1920年海原8.5级巨震及1927年古浪8级大震)。
该带最早有记载的地震是公元180年秋发生于甘肃高台西的7.5级地震,1500年之前只记录到14次Ms 4.75级地震。根据地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六盘山—祁连山地震带自1561年宁夏中卫7.25级地震发生以来7级以上地震基本完整。从1561年7.25级地震至1709年甘肃中卫7.5级地震发生的148年之间,该地震带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4次;而从1710年至1919年的209年间,该地震带未发生7级以上地震,处于相对平静的时期。以1920年海原8.5级地震为标志,进入了下一个活跃期,1920年至1934年是一次较大的释放期,发生7级以上地震4次,最大震级达8.5级;1954年又发生7级、7.25级各一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震频度加大,但震级并不太高,最高仅为6级左右。综合考虑1500年以来整个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及活跃期和平静期大致平衡的情况,该地震带存在大约360年左右的重复周期。
六盘山—祁连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自1550年以来存在大约180年左右的活跃期与平静期。1920年以来进入了又一次活跃期,该活跃期内尽管已经发生了6次7级以上地震,但时间只有84年,未来百年仍将主要处于活跃期内,不能排除在管线运营期内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因此,该地震带未来百年的地震活动水平应当作活跃期估计。
2.龙门山地震带
位于六盘山—祁连山地震带的南侧,其西为阿尔金—柴达木地震带和巴颜喀拉山地震带。主要包括龙门山山脉及秦岭的西段,大地构造上为龙门山褶皱带与秦岭褶皱系的一部分。本带属南北地震带中的一段,地震活动相当强烈,是青藏高原北部地震亚区主要强震活动带之一。自公元前193年有地震记载以来,本带共发生M≥4.7级地震168次,其中5.0~5.9级地震85次,6.0~6.9级地震31次,7.0~7.9级9次,8级地震2次(1654年天水8级地震、1879年武都8级地震)。
图3-5 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沿线地震带分布图
该带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公元前193年甘肃临洮6.5级地震,但在1604年之前近1800年间只记录到31次M≥4.75级地震。据完整性分析,龙门山地震带自1573年以来7级以上地震基本完整,自1604年甘肃礼县6级地震发生以来6级以上地震基本完整,该地震带从1573年甘肃岷县6.75级地震至1718年甘肃通渭南7.5级地震发生的145年之间,共记载6.0~6.9级地震6次, 7级以上地震3次,其中包括1654年甘肃天水南8级地震;而从1719年至1878年的159年间,该地震带未发生7级以上地震,6级地震也只记载到3次,处于相对平静的时期。以1879年文县武都8级地震开始的121年间,已发生7级以上地震4次,进入了又一次相对活跃期。综合考虑1500年以来整个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活跃期和平静期大致平衡的情况,该地震带存在大约300年左右的重复周期。
龙门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自1570年以来存在大约150年左右的活跃期与平静期。1879年以来进入了又一活跃期,该活跃期内已经发生了4次7级以上地震,时间已经历120多年。未来百年处于活跃期的尾声,并将转入相对平静期。因此,该地震带未来百年的地震活动水平的估计应略高于平均地震活动水平为宜。
3.汾渭地震带
由汾渭裂陷带一系列断陷盆地构成了汾渭地震带。本带地震活动强烈,是华北地震区主要强震活动带之一。自公元前2222年有地震记载以来,本带共发生M≥4.7级地震171次,其中5.0~5.9级地震97次,6.0~6.9级地震21次,7.0~7.9级地震7次,8级地震2次,(1556年华县8.25级地震发生在该带南端的渭河盆地,1303年洪洞8级地震发生于临汾盆地)。
本带地震记载历史悠久,记载的最早历史地震为公元前2222年山西永济蒲州5.5级地震。对该带1291年以来的5级以上地震资料研究表明,目前已经历了两个活跃期和一个平静期。具体分期是:1291年至1337年为活跃期,1338年至1483年为平静期;1484年至1720年为活跃期, 1721年至1814年为平静期;1815年至今为又一活跃期。本带地震活动的时间不均匀性和似周期性是很明显的。地震平静期内一般不发生M≥6级地震,在第二地震活跃期(1484年至1720年) 6级以上地震年平均发生率为0.06次/a。自1815年以来至今的这一活跃期,本带仅发生过1次6级以上地震(1815年10月山西平陆6.75级地震),考虑到本带近期5级左右地震频繁,未来百年本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处在较为活跃的阶段。
4.华北平原地震带
呈北北东向展布,南界大致位于襄阳—武汉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亳州达红安、麻城一带。本带记录到最早的一次地震是公元前1767年河南偃师西南的6级地震,最大地震是1679年河北三河平谷8级地震。据统计,本带历史记录到M≥4.7级地震228次,其中5~5.9级113次,6~6.9级30次,7~7.9级5次,≥8级1次。
对该带1300年以来的5级以上地震资料研究表明,存在约为150~180年的活跃期和平静期,目前已经历了两个完整的活跃期和一个平静期。具体分期是:1480年至1679年为活跃期;1680年至1829年为平静期;1830年至今为又一活跃期。后一活跃期5级以上地震的发震频数较高。1966年后该带发生了系列强震。唐山地震后,华北平原地震带总体虽已转入能量剩余释放阶段,但考虑到整个华北地区近来的地震活动,该带未来百年的地震活动以148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估计为宜。
5.汉水地震带
呈北西向展布,包括汉水和长江中游一带,位于扬子地台内。本区新构造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区性。西部大巴山、武当山主要发育北西西向断裂,东部和南部主要发育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断裂规模都比较大,而且在第四纪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本带亦属中强地震活动带,有记载以来,共发生M≥4.75级地震49次,5~5.9级地震31次,6~6.9级3次,最大震级为6.75级。地震在空间上主要沿北东、北西方向展布。
该带是中强地震带,最早记载为公元前143年湖南竹山西南的5级地震。从1470年有较完整地震资料以来,已经历两次地震大释放,一次为17世纪初期,最大为1631年6.75级常德地震;另一次为19世纪中期,最大1856年咸丰大陆坝与四川黔江间的6.5级地震。该地震带两期活动高潮间隔200余年,之间发生过7次5级地震;1856年地震以来至今已近150年,发生过多次5级地震,近100年来只发生了两次地震,震级分别为5级和5.1级,1906年为最近1次5级地震,估计未来百年不能排除中、强地震的发生。因此为工程安全考虑,不能低估未来百年的地震活动水平,地震活动性参数应以该带的地震活动较活跃水平来估计。
6.雪峰—武夷山地震带
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和扬子地台西部。新构造时期地壳运动以整体缓慢抬升为基本特点,新生代早期沿断裂发育的红色盆地已在古近纪末结束沉积历史。只有鄱阳湖盆地在新近纪和第四纪期间继承性拗陷接受沉积。另外在浙江沿海一带发育有第四纪小盆地。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向最发育,并控制古近纪盆地发育。新近纪以来,这些断裂仍有不同程度的活动,但差异活动不明显,小地震常沿断裂带分布。本带是华南地震区地震活动最弱的一条地震带。据记载,本带共发生M≥4.7级地震31次,其中5~5.9级地震13次,历史上未记载6级以上地震。
该带地震活动水平不高,历史上共记载破坏性地震31次,多为4.75~5级,最早的记录为1334年江西乐平南4.75级地震,1599年以来5级以上地震有了较为完整的记录,共有13次5~5.75级地震,最大为1819年贵州贵定的5.75级地震。该带地震发生的时间分布比较均匀,无明显的地震平静期和活跃期,从1500年以来带内仅有1521~1574年和1867~1925年两个时段无震平静。该带平均60年发生一次大于5.5级地震,最近一次地震为1989年的四川江北地震5.4级(地震间隔为59年),估计该带剩余应变较少,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该带可采用地震活动的平均水平估计地震活动性参数。
(二)历史地震对管线地段的影响
分析历史地震对管线地段的影响,是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则是地质环境条件区域背景—地壳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途经的西部地段在区域范围内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应当考虑这些地震对管线的影响烈度值。下面将概述沿线主要历史大地震影响情况。
1.1125年9月6日甘肃兰州7级地震
此次地震震中在兰州一带,据记载“熙河路地震,有裂数十丈者,兰州尤甚。兰州六城城坏,陷数百家,仓库俱没。山上草木悉没入地,而山下麦苗乃在山上”。所坏六城可能为阿干镇、东关堡、金城关、京玉关、定远镇、兰州河口一带。该次地震震中烈度为Ⅸ度,在兰州西固城首站场地的影响烈度应达Ⅸ度。
2.1303年9月25日山西赵城、洪洞8级地震
此次地震是沿着NNE向的霍山山前断裂发生的,震中烈度Ⅺ度,据记载:压死20余万人,伤数十万人,损毁房屋十万计,地裂成渠,泉涌黑沙水不止。
此次地震对太原支干线经过场地影响很大,该支干线完全在Ⅶ度区以内,从临汾到介休间管线经过当时的X度区。风陵渡站影响烈度达Ⅶ度、西安站及郑州站场地影响烈度估计达Ⅵ度(图3-6)。
图3-6 1303年9月25日洪洞8级地震等烈度线
3.1556年2月2日陕西华县8.25级地震
此次地震史称关中大地震,发震构造是NEE向的华山山前断裂,震中烈度Ⅺ度,地震死亡人数83万余,不仅在中国大陆,而且在全球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陕西、山西、河南3省97个州县遭受破坏,波及范围很大。
此次地震震中烈度达Ⅺ度,管线经过地区大部分在有感区内,在岐山—三门峡段烈度≥Ⅷ度,管线经过极震区,在华县附近烈度达Ⅺ度;西安站、风陵渡站影响烈度达Ⅸ度,而郑州站影响烈度应达V度;太原支干线基本上在Ⅵ—Ⅸ度区内,闻喜以南到潼关烈度为Ⅸ度(图3-7)。
图3-7 1556年2月2日华县8.25级地震等烈度线
4.1654年7月21日甘肃天水南8级地震
此次地震极震区在天水罗家堡及礼里木门里一带,死亡3.1万余人,压埋村落近10里,山崩水壅。破坏县、市达47个,波及范围大。
震中烈度达Ⅺ度,管线经过场地大部分在地震影响区内,在通渭、庄浪南管线经过当时的Ⅸ度区,在宝鸡以西300余km场地烈度大于Ⅶ度;兰州站影响烈度为V~Ⅵ度,西安站影响烈度为V度,风陵渡站及郑州站在有感区内(图3-8)。
5.1695年5月18日山西临汾7.75级地震
发震断裂是NWW向的临汾—浮山断裂,死亡5.3万人左右,至今仍留下较多的地震遗迹。
此次地震震中烈度达X度,管线在临汾附近经过当时的Ⅸ度区,运城北到介休间管线经过Ⅶ度区(图3-9)。
6.1718年6月19日甘肃通渭南7.5级地震
此次地震震中在通渭、甘谷间,是顺一条近南北向断裂发震的,通渭、甘谷两县死伤7万余人。震中烈度达X度,管线经过当时的震中区,在通渭附近场地最大影响烈度为X度;兰州站影响烈度为Ⅵ度,西安站、风陵渡站在有感区内(图3-10)。
7.1815年10月23日山西平陆6.75级地震
发震断裂为一近东西向断裂,山西、河南、陕西3省3万余人死亡,被毁14个州县。
震中烈度达Ⅸ度,千阳、岐山以东管线均在此次地震影响区内,在经过Ⅶ—Ⅷ度区,风陵渡站场地影响烈度为Ⅶ度,干线潼关—洛阳段和太原支线南段风陵渡—闻喜在Ⅶ—Ⅷ度区,西安、郑州两站场地均在有感区内。
图3-8 1654年7月21日天水南8级地震等烈度线
图3-9 1695年5月18日临汾7.75级地震等烈度线
图3-10 1718年6月19日通渭南7.5级地震等烈度线
8.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地震
是近百年来在中国大陆人口密集区发生的最大地震,其影响西至甘肃玉门,东至上海。极震区海原、西吉、固原等县城被毁,死亡20余万人,山崩、地裂等地震遗迹至今犹存。
震中烈度达Ⅻ度,管线大部分在此次地震的影响区内,巩义以西管线经过场地影响烈度均大于Ⅵ度(包括太原支线),在定西至张家川一段场地影响烈度高达Ⅷ度:兰州站影响烈度为Ⅶ度,西安、风陵渡站场地影响烈度为Ⅵ度,郑州站为V度(图3-11)。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的兰州—郑州段和山西支干线所在地段地震活动性强,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是集中性很高,条带分布明显,西部青藏地震区主要以北西向的地震活动带为主,东部华北地震区以北东向地震条带为主。仪器记录的现代中小震活动与历史破坏性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历史地震和现代中小地震的集中活动区,很可能还是未来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而郑州—长沙段所在地段地震活动性较弱,历史上没有记载到7级以上地震,最大地震是1631年的常德6.75级地震。地震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为面状散布,在局部地震分布呈北西、北东或南北向,规模不大;1970年以来仪器记录小震在南部也较为分散,从数量上北部明显多于南部。
图3-11 1920年12月16日海原8.5级地震等烈度线
(三)管道沿线地震区划
以2001年编制的《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为基础,编制了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沿线50年超越概率10%水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图3-12)。
经粗略统计可知,该管道工程水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总长达1825km,这就是说需要采取工程设防的长度占管线总长度的61.14%,它几乎皆分布在兰州—郑州段和山西支干线段(表3-4)。显然,工程抗震设防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表3-4 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峰值加速度统计表
图3-12 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沿线50年超越概率10%水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
地震的活动性特点是什么
地震活动性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地震发生的强度、频度、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分布规律和特征,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地震的活动性特点是什么吧?全球地震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有规则的,表现出地震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密切的关系。世界地震活动存在三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二是欧亚地震带,三是在...
地震的活动性特点是什么 地震的活动性特征有哪些
地震的迁移性还表现在具有填空的特点,即在一个活动断裂系中,过去曾发生地震的地区的中间地带,常常是今后可能出现地震的区域。这种中间地带称为围空区。美国圣安德烈斯断裂带的地震分布就具有明显的填空性;我国唐山大地震也出现在地震的围空区。3、地震的累进突发性 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时间的孕育期,并...
地震应急演练活动方案大全
(二)各班班主任做好活动前防震教育,教给学生基本的防震知识,模拟"地震警报",指导学生室内避震动作,纠正不正确动作和姿势,提前训练疏散流程。(三)演习具体安排 负责老师:各班当堂任课老师 演习流程:"地震警报"响起,指导学生室内避震,纠正不正确动作和姿势;"地震警报"停止后,迅速有序疏散到指定安...
地震活动是什么意思?
地震活动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涉及地球科学的问题,前提是我们要了解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造成地壳震动。地震活动指的是地球上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地震事件的总和。以下是三个关于地震活动的段落。地震活动是指地球上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地震事件的总和。地震是因为地球内...
地震活动是什么意思哦?
地震活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和释放而引起的。地球内部有许多运动的板块,它们相互碰撞、挤压、拉扯等,这些运动会引起地壳的应变和扭曲,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地震。此外,人类开发地下资源、大坝填充和注水等活动也可能与地震活动有关。地震活动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过程的四个阶段
而震后阶段则被理解为大震后应力调整与余震活动的过程,余震就是震后过程发生的与主震相关的地震。因此,震后的余震活动过程与震前的孕震过程都是大震孕育发生整体性全过程中的一部分,因而震后的余震序列活动过程与大震前的孕震过程应有紧密相联的内在联系。地震后出现的灾害介绍 1、火灾:地震火灾多是...
断裂带中国的强震活动
强震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西多东少现象,7级以上地震西部占74%,东部仅26%,6级地震东部比例更低。1895年至1985年间,西部7级以上地震占比达到87%,释放的能量占比更是高达90.8%。我国地震活动的分布广且不均匀,台湾地区的地震活动尤其活跃。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和河北等省份也经历了多次6级以上...
单位要组织地震演习活动,由你负责。你该如何组织?
第一,活动前期要请教地震局的专家以及高校里从事地震活动研究的教授,请他们帮助设计和分析活动流程,保障演习活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也要学习其他已开展演习活动的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梳理出演习活动的常见问题。第二,了解单位已有的防灾设施,并通过电子问卷对同事展开调查,掌握大家对于地震演习活动的...
地震过程包括哪四个活动阶段
地震过程包括哪四个活动阶段?地震过程的四个阶段为孕震、临震、发震、余震。地震(英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
火山地震活动内容提要
对于科学普及和公众安全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阅读《火山·地震活动》不仅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还能提升我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理解和防备,让我们在面对潜在威胁时更加从容不迫。这是一次与地球自然力量的亲密对话,值得每一位关心地球和生活安全的人去了解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