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分为哪5种书体

如题所述

书法分为草隶真行篆五种字体。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五种。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草、楷、行为顺序。

扩展资料:

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尤其是从甲骨文的结字看,已体现出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

因此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或称“钟鼎文”,整齐且笔画粗壮,起笔、收笔及运转比甲骨文圆润,曲直变化丰富。

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长,每字的大小匀称,各部分讲究呼应与配合。《毛公鼎》、《散氏盘》是其代表作。从金文遗迹看,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诸侯国在不同的艺术追求下,朝着各自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了书法艺术绚烂多彩的局面。如果说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终是沿着刀刻、凿铸道路发展;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

毛笔表现力丰富,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要素──书者的情性、审美趣味、用笔技巧等。从尚存的这一时期的“石鼓”拓片中看,结字比金文有更大的规律性,笔画遒劲凝重,结构茂密浑厚。“石鼓文”开始向小篆转化。它不仅是以后秦统一文字的基础,而且对后代的书法风格影响极大。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08
篆 书
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书体。广义上说,篆书应包括先秦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盟书、简帛文字、玺印文字、钱币文字、石刻文字,秦的小篆、印章文字,汉的篆书碑及碑额、金文,以及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印章文字等。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的文字,因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而被称为甲骨文,结构简单、多直笔少圆转是其特点。
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是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早期与甲骨文并行于商代

隶 书
我国汉字的书法源远流长,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且具有相当高超的艺术成就。自从创始以来,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生活内容的逐渐丰富,为适合实际应用的需要和艺术欣赏的要求,书法也在不断地演变、革新,从而明显地体现出它在实用和观赏这两方面的价值。为了使人们应用起来更为方便,书体结构由繁难趋向简易;为了满足艺术欣赏所需要的多样化书艺技巧的变化,也就更加丰富起来。于是经过无数次的创新和发展,中国书法艺术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优秀传统的雄厚宝藏,这个宝藏也是世界艺坛上的一束奇异的花朵。

魏 碑

考察汉字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它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新的字型体式推出,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这种独特的字体更新机制是汉字历数千年而长葆青春的重要原因之一。
楷书,在这场竞争和淘汰中被人们最后选中,虽然它诞生较晚——文献记载说汉末王次仲作楷则,但王的字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能见到的比较可信的早期楷书作品是三国时钟繇的书迹,钟生于后汉,说他是汉人也未尝不可。
楷书要代隶书而成为新的规范字体,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一要保持隶书严谨、规范的特点,否则便不能进入社会书面语言交际;二要比隶书简捷,三要比隶书更易于进行美的追求。楷书正是占据后出的优势,得以对照隶书的不足,充分地按照这三个条件塑造自己而取胜的。楷书取代隶书是一种发展的必然。
那么,为什么楷书成为标准的汉字通行字体之后,一千多年,没有再产生出什么新的字体来取而代之呢?这种现象说明楷书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完备的高度。
楷书首先对大篆、小篆、汉隶、汉简、章草等各书体的笔画进行高度的概括,提炼出一套极为精简的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和提、折、弯、钩等几个常用的笔形,做到以简驭繁而又基本不失原造字之旨。进一步,楷书还确立了各种笔画的标准形态,使得汉字的形体空前规范。尤其在笔画的穿插、组合和各类偏旁的结构方面,楷书做得相当精密、合理。如独体字的方、圆、长、扁、斜结构,合体字的左右、左中右、上下、上中下、左右下、上左右、左上下、上下右、全包围、半包围结构的平正、斜倚、均衡、交错、揖让、避就等等关系,都各有其法则,既合乎科学性的要求,也合乎艺术性的要求。应当承认,楷书是长期使用汉字实践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所谓辩证观点认为楷书的成熟、完备必然导致窒息和僵化而被最后废弃,这样的观点实际并非真正辩证。
汉字形体流变到楷书,确已长期固定。但这种固定只是一种抽象形制的固定,至于落实到书写,则又是另一回事情。譬如人类五官的位置、构造久已不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千人一面。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这才算得上辩证观点。
楷书形成初期,大家都围绕改革隶书进行探索,前提一致,成果也必然相差不远。所以,钟、王的小楷颇相近卜大、小二爨相,去无几,北魏各类刻石的笔画、结字都有明显的共同点——这就是时代的共性。
然而,每个人的教养、学问、阅历、识见、品格、情趣以至于书写习惯有所不同,写出的字也必然不会一模一样。有人的楷书以平正见长千有人的楷书以雄奇著称,有人的楷书以典雅得誉,有人的楷书以秀丽邀赏。——这又是艺术的个性。
在北魏前后的这一时期中,楷书的时代共性是强烈的,艺术个性又是千姿百态的。它们构成了中国书法史上楷书的第一个高峰——魏碑。时代经隋至唐,楷书又出现了另一高峰——唐楷。这都足以说明楷书并非一千多年静止不变。
相对魏碑来说,唐楷是一个进步。但是由于随着唐楷而来的[馆阁]之风愈刮愈烈,由宋元至明清,人们对馆阁体的逆反心理逐渐加强,遂有了清代碑学的反思,有了尊魏卑唐之论,人们开始回头向魏碑去寻求营养。平心而论,魏碑古拙简朴的逸趣确为法度精严的唐楷所缺乏。人们的追求从唐楷转向魏碑,说明魏碑的艺术魅力含蓄深厚,在过去尚未被全部发现和认识,是一座沉睡了几百年的宝藏。降至于今,书界似乎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在写了唐楷之后,如不再加上魏碑的器宇,便不能脱俗,便不够层次。这固然与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大力倡导有关,但恐怕主要还是因为魏碑本身确有唐楷不可及处。
北魏楷书墨迹传世绝少,容易得见的是碑碣、墓志、摩崖、造像记等石刻文字,其中尤以墓志为多。由于魏碑书体肃穆端严,非常适合书写碑碣、墓志,所以直到隋唐,还有一些人仍延用魏碑体写碑志。

楷 书
楷书自汉末发轫,经三国两晋至南北朝而达到了成熟,在书史上形成了高潮。隋结束了南北六朝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历史的使命,使多年的分裂回归到了统一。从大业年间开始了科举取士的制度,书法(主要是楷书)成了取士标准之一。时尚所崇,必然成为世人争相趋求的目标。于是对楷书的学习日益受到重视,怎样为好字,如何才能写得发,就成了研究的课题。
从隋代的碑铭造像记看,虽然仍保留了一些北魏的遗意,但明显地有了一种新的趋向,即向平正工整、严谨规范的趋势发展起来。如《赵芬残碑》、《龙藏寺碑》、《信行禅师铭塔碑》、《贺若谊碑》、《孟显达碑》、《龙华寺碑》、《扈志碑》、《启法寺碑、《宁碑》、《七帝寺主惠郁等造像记》等,从中可以看出各有机杼的北魏逸趣已经趋于淡化,而新的楷书规格正在酝酿之中。
除了地上碑铭造像之外,还有地下的许多墓志,据理这是歌颂先人令名善德的勒石为志的文字,也应当是当时通行的规范。如《美人董氏墓志》、《李和墓志》、《卢文构墓志》、《苏慈墓志》、《邹氏墓志》、《张乔墓志》、《伍道进墓志》、《袁氏墓志》、《尉富娘墓志》等,其要求写法都与地上一样。以至于一些摩崖、写经,都可以看出已经孕育着一种新制书体的必然出现。
李渊建立唐朝仅仅十年之后,唐太宗便开始了贞观之治,偃武修文,励精图治,一切方面都走上了正轨,在用人上承袭了隋的科举制度,并且尽可能地把它完善起来,制定了相当完备、最大限度杜绝弊病的法规章程。在书法艺术上自然也以此为圭臬,便形成了[唐人尚法]的时代风尚。
这时的王朝政府设立了书学,立为专科,士子庶人也都争相习学,以求敲开门禁,获得青睐,被擢收录,或希冀能登皇榜,通达上迁,以求攀龙附凤。于是上下一致,遂形成了一个极热的课题。
唐初能书者甚多,如《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昭仁寺硪》及一些墓志等,其字很好,惟惜皆无书者姓名,不知出自谁手。但格局俨然,笔画得法,结体合度,带有浓郁的隋书笔致;也有一些还带有北魏的遗意,如静琬的云避寺写经、颜师古的《等慈寺碑》等。这样,在唐人面前的确提出了一个[何去何从]的问题:是返回到魏碑去呢?还是因循隋法?显然,隋书是北碑的发展,而隋书又不尽如人意,所以,唐人意识到了必须在北魏及隋人的基础上再向前做出更理想的开拓。结果,隋着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尚法]的唐人楷书,在历史上展现了又一个高峰。
当时最有建树的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他们有许多名碑传世,足为法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孔子庙堂碑》、《孟法师碑》、《信行禅师碑》等,都是当时的代表,一直垂范至今而成为法本。其他如殷令名、赵模、敬客、王知敬、李玄植、诸葛思桢、裴守真、王行满、欧阳通、高正臣等皆是一代的名家。
而后的殷玄祚、魏栖梧、颜真卿、吕秀岩也都留有许多书迹,其中颜真卿的贡献更为突出。就他所留碑铭来看,在大体风格统一之下,各时期、各碑刻又都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色,可见他追求不已的努力,所以艺术成就也不断地发展。
再后的柳公绰、吴通微、裴休、吴彩鸾等也是作楷高士。可以为一时代表的是柳公权。他在诸前辈之外又立新章,形成了独立的一体。
还有一些唐人的写经,虽不知作者姓氏,虽也源于晋人,但于唐也有了新的的体式,也滋养了唐的新鲜血液。
纵观欧、虞、褚、颜、柳诸家之书,方正、险绝、平和、冲淡、俏丽、趣雅、浑厚、敦实、瘦劲、坚利,各种[美]的追求都得到了完整具体的体现,形成了各种应当遵循的法度。历史上所谓[唐人尚法]的品评是公允的,为历代所认可。
必须说明的是,虽然[唐人尚法],但却并不是千人一面,而是人有其质,各有所别,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的确为后来树起了楷书的标准。
宋代在书法艺术上是继唐而不衰的,尤其是行草方面,应该说有了新的开拓。但在楷书方面,则逐渐微弱了。能楷者虽不乏其人,如梁鼎、李宗谔、范促淹、欧阳修、蔡襄、沈辽、苏轼、王辨、赵佶、赵构、朱熹、张轼、岳珂、张即之、钱舜选、王庭筠等,但既未出唐人窠臼,其高度也远远不能与唐时并论。至于赵佶的[瘦金书],虽自成格局,别立一支,但一朵时秀而已,究无肃穆庄严、浑厚敦实的庙堂之气。
元代的楷书应首推赵孟頫。其字流美生动,虽亦有行书笔意,然仍有不失楷则汉度。有些作品是他在学过魏碑之后写的,因而颇为厚重,全无柔媚之气。其后如柳贯、虞集、周伯琦、倪瓒等皆能楷。尤其鉴书博士柯九思的楷书,稳健凝重,工而灵动。
明代由于历朝皇帝和外藩诸王大都爱好书法,有的甚至列为日课。无论内制、外制都要善书能手书写,成为通例。为了朝廷的需要,典册都必划一规格,因而[台阁体]的要求应运而生了。所谓[台阁体]的形成,是一种楷则标准的固定,从社会看,是一种需要的必然;从艺术看,好像是一种限制。但是在合乎标准的基础上再力求美化的艺术,如果能取得矛盾的统一,那则是最高的境界。如果用标准束缚了艺术,当然很不理想;如果为了艺术而严重违反了标准,那也是很不应当的。而明代的一些小楷名家,如宋濂、宋克、俞克木、沈度、王绂、祝允明、文征明、王宠、董其昌,甚至女书法家蔡玉卿等人,也的确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清代人则把自唐的[弘文馆]、宋的[淳化阁]、明的[台阁]集中到一起,形成了一种写字的规格要求,即所谓的[馆阁体]。究竟出色的少,不济的多,于是无形中[馆阁体]成了艺术的限制。其实,馆阁佳作也是自有个性、难能可贵的。
为了满足[馆阁]的要求,有了[颜、柳、欧、赵]的学书规程。首先以颜占格,失之肥而以柳强筋,又失之瘦再以欧立规,再失于板则以赵而灵动。但结果是书写工稳而漫无生气,于书法艺术则难免追求不力。正是因为如此,始有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尊魏而卑唐。所以清朝后期又开始了向北魏诸刻石的追求。
然而清人的楷书书有几位可为一代之杰,如王铎、何焯、钱沣、何绍基、张裕钊、赵之谦等,可为较出色的作楷名家。
总之,楷书从脱开隶书而自成机杼之后,魏碑是一大体系,唐楷又是一大体系。其佳品皆足称法书,都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光采至今不减,都可以作为我们学书的范本。

草书
草书,同其它书体一样,可以从应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两方面研究。草书以其较真书简易,所以[用于卒迫](崔瑗《草书势》,又以其书写急速,改变了真书的结体笔法,所以形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草书分章草与今草。章草是写章奏用的规范化的草隶,始于东汉杜度、崔瑗。今草脱胎于章草,但今草的笔法是从楷书演变过来的,所以今草风格的极致必待楷书的高度成熟。

今草(习惯上[草书]专指今草,下同)发韧于汉魏之世,到东晋出现一个高峰。这个高峰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他的儿子王献之继父风而有发展,如火箸画灰的[一笔书]即是一种创造。在此以前东汉张芝有草圣之名,欧阳询认为[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从流传下来的张芝《冠军帖》来看,已类似成熟的唐人风格,这在张芝时代难以出现。后于张芝、早于王羲之的两晋陆机《平复帖》,也属今草风格范畴。南朝宋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列秦至晋能书者六十九人,其中善草书者四十人,包括了章草与今草,人数比例之多,表明草书之盛行。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徒居会稽山阴,官东晋右军将军,在历史上被尊为[书圣]。他兼善真、行、草各体,传世作品二百余种,最大量的是行草书。

王羲之处在变革的时代,传说献之曾劝其父[大人宜变体]。羲之行草书融会章今二体,具有多种风貌,即孙过庭《书谱》所谓[兼善]。后经梁武帝、唐太宗等帝王推崇,使他的书法历久不衰,形成历史上最重要的流派。

明清之季,书家众多。明代宋克融合章、今、狂草,精熟而略欠雍容之态;祝允明毕生治草,内涵不足,张瑞图以偏锋杀入,虽然刻急,却创造了独特风格。再是以画家著称的徐渭、郑燮、黄慎等,融进绘画的章法布局与骨法用笔,另有一番天地。

明末清初的书法家中,成就最高的当推王铎。他的草书可以[精]、[熟]二字概括,他长年深入临习阁帖,谨严中跌宕多姿,狂放中恪守法度。尤擅长长篇条幅与册页,论者称其[有明第一]、[五百年来无此君]。但因清代崇碑学,又因王铎入清致仕被目为[贰臣],所以他的书法在一些书论著作中不被推重,倒是逊于王铎的傅山名声更大。这也是由于傅山文学、哲学等多方面成就所致。

清人尚碑,相对来说草书有所削弱。从康有为到于右任,将草书与碑学结合,努力开创新的格局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探索今后还会继续下去。

以上,我们对草书(包括章、今二体)发展作了极其粗略的鸟瞰。东汉光和年间的辞赋家赵壹曾有一篇《非草书》,力议草书之非,[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他指出了草书[趋急速]、[简易]的特点,认为[今之学(章)草书者,不思其简易之旨,直以为杜、崔之法,龟龙所见也。]然而赵壹却并非简单地否定章草,他肯定[杜(度)、崔(瑗)、张(芝)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原来,赵壹只反对那种[专用为务],而对[博学余暇]者却是恭敬仰慕的。由这里开始,确立了一条书法创作的学者化的途径。

孙过庭《书谱》反复论证[兼通]、[兼善]的重要,直接用[兼通]、[兼善]语词者即有五处之多,并从众多侧面解说、发挥。所说[兼通]、[兼善],大体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书法家应当不限于[专擅],因为[偏工易就,尽善难求],兼长各种书体,并将各种书体的理、法融会贯通是难能可贵的。再一层是,书法家应当人品与书品统一,具备广博的修养。[因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书外]的天地远大于[书内],[书内]赖[书外]而深化、发扬。这便是张怀瓘说的[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羲、献等十九人,皆兼文墨。]张怀瓘的[兼文墨]与孙过庭的[兼善]、[兼通],具有共同点。黄庭坚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刘熙载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历代论书法者重视书外功夫,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传统。[先文而后墨],[墨]因[文]而精深,而珍贵,而流传,相反,有[墨]无[文],[墨]本身的价值即受限制,[墨]的素质也提不高。

草书在各种书体中的位置,是由草书艺术自身价值决定的。一部书法史,倘若离开了草书,离开了[草圣]以及灿若星斗的草书大家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无疑将大为失色。历史上[书家无篆圣、隶圣,而有草圣](刘熙载),虽然[达其惰性,形其哀乐](孙过庭)为各种书体共有的本质,但表现在草书上则特别突出。草书以其强烈的运动感、节律感,奔放潇洒,千变万化,震撼心灵,动人魂魄。孙过庭说:[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又进一步强调[草乖使转,不能成字]。使转,是牵连、引带,是运动感、节律感,由[使转]达到的[形质],远不只是有形可见的点线,而是通向草书本质特征的精微所在。草书的运动感、节律感形成[势]。崔瑗著名的《草书势》,把草书特征与[势]相连。势者,动势、形势、态势、情势……;发挥到极致,便形成了狂草。狂草具有书法中高度昂扬的浪漫主义精神,它打破字间大小和分行布白的通常规律,竭力强化疾涩、浓淡、润枯、重轻、往复、抑扬、向背、疏密、欹正、聚散等。狂草在有限的幅面中展开向全方位的突进,以惊险的使转为形质,在使转中举重若轻地掣动点画。狂草高度发扬创作者的主观精神,把个性发挥提到最中心的位置。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有一段热烈赞扬张旭狂草的文字,说到张旭狂草既囊括天地万物,又抒发心中块垒,[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充分评价了狂草特有的艺术本质和效应。盛唐时代书坛上出现张旭,犹诗坛之出现李白,他们都是浪漫主义精神的化身。

[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艺概》的这一论断可以看作是[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的另一种概括。点画,大体说来归于相对稳定静止的较易触摸把握的范畴,属于[法]的体统;使转,大体说来归于相对运动变化的、较难设置程式框架的范畴,属于[意]的体统。[法]的掌握,需要刻苦磨炼,持久不懈;[意]的境界,需要认真领悟,不期而至的灵感。这里应当说明,无论[法多于意]或者[意多于法],都是相对而言,一方[多于]另一方,不等于另一方不重要,而是矛盾着的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互相转化,互相渗透。真书没有[意]不免[状如算子]之讥;草书没有[法],便会[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草书之需要法,一是指草书本身的书写规律,再是指草书应以正书为基础。东坡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草书,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这里的[正书]应指楷书。因为书法发展到楷书,各种笔法已具备,今草书法是从楷书演变过来的,所以将楷书当作草书基础是合理合法的。但是,如果说篆书、隶书同样是草书的基础,也应当是合乎理法的。因为楷书从篆、隶演变而来,楷书中包容了篆、隶的因素;再者,篆、隶、楷同属繁而静者,那么简而动的行、草,为什么不可以既从楷书,也从篆、隶吸收滋养呢?证之何绍基、康有为、于右任等从碑学汲取营养的做法便可以明了。何、康、于的行草艺术有各种局限,但是至少证明草书创造的途径是宽广的,有待实践中开拓。我们还不要忘记,草书习碑早在张旭就已经实践了。[张长史得之古钟鼎铭科斗篆],古人早已总结了。当代草书大师林散之,是公认的[帖派],但是他对篆书笔法的深入理解与化用,大大地丰富了他的草书的内涵。

各种书体中,笔法最丰富者当属草书。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今草是继篆、隶、楷、章草之后的最后一种书体,今草以前的各种书体的笔法、结体积淀在今草当中是必然的。草书之所以最长于表现力,最足以表情达意,其最重要的原因实在于笔法的丰富多变。

草书的[点画]在[使转]中运行,被[使转]带动。草书点画与楷书点画之区别,与[使转]在两种书体中占有地位的相异是密切相关的。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论述草书最为精辟,他说: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前半句用[笔画],后半句用[笔意]。倘论笔意,草书之笔意未尝不可移入他书。但草书对各种书体的笔法要无所不悟,则是草书表现力丰富的奥秘,也是草书创作难度大的一个原因。但这里,要注意《艺概》作者说的是他书之[笔意],非指[笔画]。高明的草书家从[他书]的笔画中取其意,决非简单搬用,所以说贵在[无所不悟],由[悟]到[意],包括着极其丰富的道理。郑板桥的[六分半书]虽然着意发挥个性,然而较多地着眼笔画(非笔意)的搬用(非领悟),缺少融会贯通,没有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意识,其成就受到局限。

进一步说[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者不仅指草书与篆、隶、楷各体正书的关系而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杰出的、个性鲜明的草书作品,没有一个字,甚至没有一笔画能够简单移植到另一草书作品中。杰出作品的每一个字、每一笔画都依赖整体而存在,成为整体血肉相连的组成部分。这个道理,各种书体相同,而在草书中格外突出。再说那个[无所不悟]的基本道理,虽然也适用于篆、隶、楷各种正书,但对草书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而真正的草书大家,所悟者又何尝仅止于笔法、结体,《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到张旭:[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摹书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一举凡天地万物之中,情与景,物与己,无不可以融入草书,而草书作品也无不可以启发观赏者联想到天地万物。[世间无物非草书](翁方纲),斯之谓欤?

行书
行书之名始见于晋卫恒《四体书势》之《隶势》。文云:魏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刘德升。又有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记载,钟有三体,其中:三日行押书,相闻者也。又说卫瓘:采张芝法,以(卫)觊法参之,更为草藁。草藁相闻书也。唐代张怀瓘《书论》云:子敬尝白其文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以上材料说明,早期对行书的概念并未固定,也无定名,或称行书,或称藁书,或称行押书,或称相闻书,但都指的是楷草之间一种写草稿、写函札用的书体。这种书体比楷书来得随便简略,笔画连带,但比草书要繁复,带有楷书的间架笔法。

《宣和书谱·行书叙论》云: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间者,行书有焉。于是兼真为之真行,兼草则谓之行草。按理推论,实际上任何一种字体都会出现这种书体。因为字体的出现是为了实用,自然实用就会有各种场所,严肃场合应该用当时的正书,日常所用,为追求简便快速,自然会出现简便草率的写法,所谓藁书、行押书、相闻书都是指的这种日常所用的书体。晋成公绥
行书既然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书体,自然不是像隶书、楷书那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和笔法,而是在书写时按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程度的楷、草结构和笔法。行书出现在汉中期以后,是在隶书草化和楷化过程中产生的,并不是先有楷书后才有行书,楷、行、草书可以说是同个时期出现的,它们相互影响,自行发展。历史上有刘德升(约生活在公元147——189年前后)造行书的说法。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刘德升即行书之祖也,以造行书擅名。实际并非如此,刘德升只不过是将民间流行的行书结体、写法加以整理、美化。后来,刘德升的两个学生钟繇和胡昭水平超过他。梁代庾肩吾《书品》的品评中,将钟繇评为上之上品,胡昭评为上之中品,而刘德升反被评为上之下品。这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固然说明个人的才华和努力的不同,同时与行书发展的日渐成熟、不断美化有关系,是继承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以后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更把行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行书在汉代中晚期还处在草创阶段,虽然有像刘德升这样的名家出现,但至今已无他的真迹可寻,自然也就谈不上他的行书面貌如何了。传有蔡邕《力捷帖》等墨迹,也是靠不住的。现存的实物资料,有简牍,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带有行书的墨迹;民间容器、砖刻中的文字,如东汉熹平元年瓮、永寿二年陶瓷的题字,延熹七年的砖刻,大部分是民间手书。在这些书迹中,虽有结体简便、用笔连带的书体出现,但用笔无顿挫,顺入顺出,圆转笔随意,这也许由于民间书手未经过严格训练,也许由于当时楷书尚不成熟。但从中亦可以看出行书体的源流。
魏晋时期是行书日趋成熟阶段。曹魏西晋的行书已远比汉代成熟,从本世纪初楼兰出土的魏晋竹木简牍和文书、残纸,敦煌出上的魏晋写经,晋文书、残纸等的行书看,已经结体简便,尤其增多了顿挫和连带笔。如在《九月十一日文书》、《前凉李伯文书》、《为世主》、《一日事》等纸本尺牍,《泰始五年十三月简》、《太始九年简》等简牍中,有的偏向楷行书,有的偏向草行书,有的是经过训练文人所书,有的是民间书手所书。这时期行、草、楷书迅速成熟的原因,还表现在不少名家的出现,如行、楷书家钟繇、胡昭、钟会,草书家卫瓘、陆机、索靖、卫恒等等。他们还有墨迹留存,有的是真迹,如陆机《平复帖》;有的是摹本,如钟繇《宣示表》、《戎路表》等,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楷、行、草书已趋成熟的面貌。但由于当时尚处在成熟初期,不仅笔法较单纯,且留有隶书的遗意。
由于有一批书家在从事书法,格调高古纯朴,积累了自觉追求书法艺术美的经验。钟繇曾说: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陈思《秦汉魏晋四朝用笔法》)这时期的书法,为东晋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晋是行草书突飞猛进的时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统治东晋政权的王导、谢安、庾亮、桓温四大家族都是书法世家。《述书赋》有博哉四庚,茂矣六郗,三谢之盛,八王之奇的称誉。他们家传祖授,互相竞争,相互影响,形成东晋书家群体。二王只不过是这个群体中杰出的代表。东晋书家的墨迹,大多留存《淳化阁帖》和一些丛帖内,真伪、错讹已很难考证,但必然会有所依据。流传的王羲之墨迹大多为唐来人的摹本,如《兰亭序》等,三希之一的《快雪时晴帖》,亦疑为宋米芾所临。当时人的真迹亦只有王殉《伯远帖》。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4
书法分为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
一、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二、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三、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王羲之用的就是草书。
四、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五、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第3个回答  2010-07-16
中国书法的五种书体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如果细分的话

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等

隶书包括秦隶,汉隶,简书,帛书等

楷书包括晋楷,魏碑,唐碑,写经,颜体,柳体,欧体,赵体,行楷,以及徽宗的瘦金书,舒同的舒体等

行书包括王行,颜行,行楷,行草,苏,黄,米,蔡等字体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行草,一笔书,飞白书等

平常有书法四体(真草隶篆)也可以五体(真草隶篆行)也有6体说,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之说,书法大的方面分这四体,往下可以按派别分,还可以细分,另外楷书有四大家:欧(欧阳询)颜(颜真卿)柳(柳公权)赵(赵孟頫) 谢谢采纳,标准答案 ,我是学书法的。
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第4个回答  2010-07-16
篆,隶,草,行,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书体可以分为哪几类
1、书体可以分为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书体是指传统书写字体、字形的不同形式和区别。一般把中国文字的书写形式分为篆、隶、草、行、楷五大类书体,每一大类中又可细分。2、篆书:又被分为篆和大篆两类,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大篆:小篆之...

书法分为哪几种字体 起源于什么时候
5、楷书——方正的柔美:楷书,汉字字体的一种,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是我国发展时间最长的一种书体。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著名书家有楷书四大家: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楷书一般作为入门书体,...

书法五体是什么
1、楷体 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唐欧阳询(欧体)唐颜真卿(颜体)唐柳公权(柳体)元赵孟頫(赵体)2、行书 行书,是一种书法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3、草书 草书又分:章草、今草。4、隶书 篆书又分:大篆、小篆 5、篆书 篆书...

中国书法八大字体是什么?
篆书,即象形性较强的书体;即隶书之前的字体。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小篆,是秦国宰相李斯的书法精品;也是秦始皇实施书同文采用的字体。4、草书: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5、...

中国书法有几种字体?金文属于什么字体?
一、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篆书体、隶书体、楷书体,行书体,草书体。其中又细分为 1、篆书体:大篆、小篆。2、隶书体:古隶、今隶。3、楷书体:魏碑、正楷。4、行书体:行楷、行草。5、草书体: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二、金文的书体,一般称为大篆或籀书,也有称为古籀的。广义的大篆指...

中国书法五种主要字体的特点。
书法的字体大体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其各自的特点为:篆书: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

中国书法从字体上分为哪五类?各类有何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貌?
[5]以圆转代替方折;---《侠客行》--- 草书 草书: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

书法五体是什么?
书法五体是指中国古代书法的五种基本字体,包括:1. 隶书:汉代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制定的官方字体,笔画规整、平直,结构严谨,较易辨认。2. 草书: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书体,笔画粗犷、潇洒,行云流水,略带随意和模糊之感。3. 行书:唐代时期形成的书体,是楷书和草书的中间状态,笔划间有变化,兼具运动...

中国书法字体演变过程中出现过哪五种主要字体啊?
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1、篆书:字的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被称为玉箸篆,象玉质的筷子。2、隶书:也叫“隶字”、“古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

2.书法都有哪几种书体,分别列举其代表作品
5、草书:代表作品有《十七帖》、《初月帖》、《远宦帖》、《草书千字文》、《昼锦堂记》等。书法的形态美:中国字的基本形态是方形的,但是通过点画的伸缩、轴线的扭动,也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动人形态,从而组合成优美的书法作品。结体形态,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书法意趣的表现需要;二是书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