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如题所述

2002年,刚毕业不久的于建嵘博士在香港与北京所做的一系列演讲中强调,当发展和稳定成为时代主旋律时“革命最终在政治行为和社会意识中都被宣告终结”。但如果在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建立以社会各阶层均衡发展的公平体制来防止占人口绝对大多数的工农的边缘化,不能通过制度化的形式来保护工农的基本权益,不能在新的价值和意义上解放工农”,那么要“告别革命”就只能是一种空想的愿望,甚至是对革命动员时一切政治承诺的背弃。
八年过去了,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的于建嵘,以新著《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为这一问题交上一份自己的答卷。
熟悉于建嵘著述的读者不难发现,这部系统论述抗争性政治的学术专著中大量地包含了他近年来在国内的学术刊物与大众媒体上发表的文章的重要片段,以及在境外出版物和高校演说中一再提及的核心论点。但这并非一本简单的合集,而是在收束生命的游丝、整合思维的碎片之后,向我们展示了初成体系的关于转型期中国社会冲突的研究成果与政策建议。以文献研究和理论归纳为背景,通过大量贴近式的调研、访谈与观察,获取丰富、客观的第一手材料,更是为关注、直面与归纳中国底层社会发展和演进逻辑提供了真确坚实的实证基础,反映出于建嵘在学术路向、学术结构与学术风格上的一致性。
于建嵘毫不讳言,社会冲突问题这一政治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我们在关注现有体制的政治动员和整合效果时,也绝不能忽视现有体制的裂度。如果能够在制度的框架内净化、吸附、调解和排释急剧转型的社会中民众的情绪、怨愤和不满,那么并不会出现体制性的断裂。但假如某些掩耳盗铃式的主流话语体系狭隘地将社会冲突视为社会的“病态”,“并在„注意政治影响‟的名义下将中国社会经常发生的各种抗争活动掩盖起来”,只能让执政者无法接受甚至排斥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诉求与利益表达,让高度理想化的政治建构导致的空泛政治说教取代了正视社会现实政治生态的实事求是的政治路线。 正因如此,于建嵘特别提出“抗争性政治”这一去冲突性、去对抗性的概念,以政治的眼光对底层民众的制度化或反制度化行为进行解读,力图避免简单粗暴的“不明真相”、“别有用心”式的脸谱式定义,并期望能代替“生存伦理”、“依势博弈”、“边界冲突”等其他学者的研究逻辑。了解于建嵘的基本价值与方法后,就不难理清他在书中所讨论的若干议题的逻辑结构与思想线索:从社会冲突的基本理论及其在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具体表现出发,重点分析集体行动与维权抗争、群体行动与社会泄愤这两大类现实问题,并从风险管理、政权建设与社会治理的角度,系统地提出化解社会冲突的政策性建议。
在于建嵘看来,转型中国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的阶段,在现代性孕育和稳定的同时,现代化过程本身却滋生着不稳定性的可能。近三十年来,中国的社会冲突由知识精英主导的进取性争权活动演化为以工农为主体的多发性、分散性的维权活动,并繁衍出无对立双方、无磋商对象、不具有“政治对抗”涵义、仅以表达和发泄不满为主的“泄愤冲突”。但从本质上说,“当前中国的社会冲突是一种利益博弈方式,涉及的是不同阶层和民众的具体利益,民众没有反体制的政治诉求”。如果能暂时放下某些过分敏感的思维方式,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低烈度的、工具性的、制度框架内的冲突,完全具有释放敌意、调和利益、整合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dwQoJlakcj3CZHffuN5-FKShh8srjDmiVs_27-We83R60w5A9Sky9gVssOrSRK_GCfPa2-j-EU5-7Fdp5CG99GdiOV7k-_KMBwG_kYupz5u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中国政治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于建嵘毫不讳言,社会冲突问题这一政治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我们在关注现有体制的政治动员和整合效果时,也绝不能忽视现有体制的裂度。如果能够在制度的框架内净化、吸附、调解和排释急剧转型的社会中民众的情绪、怨愤和不满,那么并不会出现体制性的断裂。但假如某些掩耳盗铃式的...

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础问题内容简介
这部名为《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础问题》的学术著作深入探讨了中国政治社会学中的核心议题——抗争性政治。作者以社会冲突理论为基石,详尽剖析了中国社会在转型阶段所呈现出的各种冲突形态,特别关注维权事件和社会泄愤事件,深入剖析了它们的基本特征以及背后的社会风险因素。书中,作者从社会治理的视...

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内容简介
作者以社会冲突的基本理论为根基,全面解析了中国社会冲突的不同类型,尤其聚焦于维权事件与社会泄愤事件的特征与社会风险。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本书提出了有效化解社会冲突的政策建议,为理解中国政治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提供了深入洞见。

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图书目录
在深入探讨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时,本图书以“抗争性政治”为核心,旨在揭示中国社会中底层民众的维权行动与政治互动。第一章,社会冲突与社会稳定,从理论发展、分类、机制及功能角度分析社会冲突在社会转型与变动中的作用。第二章,集体行动与维权抗争,聚焦农民与工人“以法抗争”与“以理维权”的行动...

抗争性政治内容简介
《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政治社会学核心议题的学术专著。该书以社会冲突理论为基石,详尽剖析了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各类冲突形态,特别是详尽解读了维权事件和社会泄愤事件的独特特性,以及它们对社会带来的潜在风险。作者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化解社会冲突的...

介绍中国政治常识的书籍?
政府的本分:基于民众权利的中国政治与中国经济 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 现代化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政治运动研究 中国政治:本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介绍和研究中国政治的一部力作。作者用通行的现代政治学理论,叙述和讨论了当代中国政治的各上方面,包括基本构架、...

于建嵘人物简介
致力于乡村研究和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他的研究成果丰富且具有影响力,其中包括了《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和《中国当代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等著作。这些作品深入剖析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及其影响,为理解中国乡村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实证研究。

于建嵘学术生涯
他坚信,自己和访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苦难源于制度性的不公。他分析道,现行制度往往过于强调集体主义,牺牲个体以追求未来,他认为任何制度都应注重个人生命的价值,强调个体权利的平等,反对以牺牲部分人利益为代价的发展。于建嵘的学术工作涉及到社会不公的问题,但他本人的生活却充满了风趣。朋友们...

于建嵘成长经历
生于1962年的于建嵘,他的成长历程充满了政治运动的烙印。他的父亲,原本是共产党的游击队员,却在历史的动荡中成为了国民党游击队的成员,这导致他被认定为"匪兵",连累了家人。小于建嵘与母亲和姐姐因此成为了没有户口的"黑人",在城市中无处立足。1967年,他们无奈返回湖南永州的故乡,却遭受了乡亲的...

于建嵘—底层立场作者简介
2001年7月,他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现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以及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他曾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他已出版多本著作,包括《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和《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