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语文阅读题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在总结古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天人合一”立论,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展开的。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之学。儒学所涉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隆礼”就是郑重地遵循礼法。礼教不是孔子的创造,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作为社会制度,以确定人在社会的地位。至东周春秋末,社会动荡不安,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无序状态,故孔子倡导“复礼”。 “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而立”。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只有礼治,才能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秩序。说明礼制就是社会制度,而礼治则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据与法则,可见孔子论礼与其政教是合一的,故又有礼教的说法。这种思想对规范汉唐以来社会形态、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曾产生过积极作用,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孔子认为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具有本能的相互扶持的意义。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形成,所以他说“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从而说明孔子的仁德,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这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
“尚中道”的辨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中道思想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唐尧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春秋时代,百家争鸣,集中于一个“治”字,老子倡“守中”,即以柔用中;韩非则倡法治,主张以强用中。孔子认为“中行”者最佳,其次是“狂者”、“狷者”。社会中之三种人即左中右者,持中者为最佳。同时,孔子认为事物在发展中又有中庸、过、不及三种形态,而中庸为最佳。而中道是和,和即事物矛盾之对立统一状态,他表示事物之质的规定性,因此持中的要义,就是要执持事物之质,这也就是“和为贵”之义。若狂者识过,其高尚志节值得称道,用事则会招致失败;若狷者识不及,其沉稳的品德可嘉,用事则显迂腐。故持刚柔相济的中道则是最完善的思辨方法,只有应用这一持中的方法,才能懂得“和为贵”的意义。
总之,孔子一生做出总结古学、兴办私学和创立儒学三件伟业,他的隆礼、重仁和尚中道的核心思想,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这种认识无疑是很有道理的。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所以孔子倡导“”忍者,爱人”,而孟子的“仁政”主张,则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
B.中道思想体现了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孔子认为社会“左中右”三种人中,“中庸”为最佳,“过与不及”这两种人不能体现“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内涵
2).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中道思想是先贤遗留的,以后儒家,道家,法家都主张用“中”,孔子认为中道是和,和是持中的要义
B.孔子认为论理与其政教要和一是因为他们都有利于规范社会形态,能加速社会发展
1)我选的是B,但正确答案是A 2)我选的是A,但正确答案是B
麻烦解释一下,谢谢!!

阅读题里都有,不要被糊弄咯~
“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孔子认为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具有本能的相互扶持的意义。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形成,所以他说“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从而说明孔子的仁德,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这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

“尚中道”的辨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中道思想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唐尧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春秋时代,百家争鸣,集中于一个“治”字,老子倡“守中”,即以柔用中;韩非则倡法治,主张以强用中。孔子认为“中行”者最佳,其次是“狂者”、“狷者”。社会中之三种人即左中右者,持中者为最佳。

阅读原文中找找看,是不是都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27
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孔子认为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具有本能的相互扶持的意义。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形成,所以他说“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从而说明孔子的仁德,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这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大好蓝图
第2个回答  2010-07-24
1)B项中,“过与不及”是事物的两种形态而非两种人,故表述错误。
2)B项中,“孔子认为论理与其政教要和一是因为他们都有利于规范社会形态”,并不存在这种因果关系;“加速”也不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7-24
1)a
“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孔子认为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具有本能的相互扶持的意义。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形成,所以他说“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从而说明孔子的仁德,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这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
1)b同时,孔子认为事物在发展中又有中庸、过、不及三种形态,而中庸为最佳。 原文没说,“过与不及”这两种人不能体现“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内涵
2)中道思想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社会中之三种人即左中右者,持中者为最佳。
第4个回答  2010-07-24
1、
中庸、过、不及”是指事情发展的三种形态,不是指人,故该项错。

2、
因为中道思想不止经过儒家,道家,法家,孔子认为中道的是仁。

一道六年级语文阅读题
1.鼓楼高大、威武,涂着白色的颜色远看像一名银盔战士,鼓楼的四根主柱每根则又分为十四层雕刻着精美的花纹。2.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远近村寨的侗家青年男女都来这里,以对歌的形式寻找伴侣,因此,鼓楼也是爱情、婚姻自由的象征。天山景色 一、1.在戈壁滩这个地方消署纳凉的好地方自然是骑马上天山。2....

语文,五年级的一道阅读题,求!!!
月光如水。枪刺在月光下闪烁出一道寒光。士兵威严地站立在哨位上。\/\/ 将军踏着月光走来了。身后跟着一大帮陪同和随从人员。哨兵精神振作地迎接将军的到来。将军打量了一下哨兵,以几十年戎马生涯的威严口吻发问:“想不想家呀?”“报告首长,为了革命,不想家!”“假话!”将军剑眉一竖,大声斥责。...

一道语文题—阅读理解一.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明...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母亲就在常年的盼车、赶车、等车、挤车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上车 经验 。 ④有时候我和母亲一道乘公共汽车,不管人多么拥挤,她总是能比较靠前地登上车。她上了车,一边抢占座位(如果车上有座位的话)一边告诉我,挤车时一定要溜边儿,尽可能贴近车身,这样你就能被堆在车门口的人们顺利“拥”上车去。试想,对于...

二年级语文短文阅读题试题
二年级语文短文阅读题试题(一) 猫头鹰的面部像猫,身子像老鹰,所以人们叫它“猫头鹰”。猫头鹰的眼睛同别的鸟儿不同,是长在正前方的。白天,它常常站在树枝上闭目养神,可是,到了夜晚,它就像一名哨 兵,睁(zhēng)着两只闪闪发光的大眼睛,注视着田野。猫头鹰 的耳朵也很特别,耳孔很大,周围...

语文阅读题:跑过冬天
你会在某个夜晚,从大地仰望天空,一颗流星划过,转瞬即逝,留下一道亮光,我说,那就是人生,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生就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当你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可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与所有的 人都不同。或许,你会遇到疾病,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之一。但是,不...

语文高手来。问一道语文阅读短文题。快!
乌龟 在我生日的那天,姑妈送我一只乌龟。我把乌龟养在水缸里,仔细观察了它的外形。它有灰绿色的皮肤,头颈上黄色的花纹非常 xǐ ng mù (醒目)。深褐色的龟壳被几条细细的纹路分割成一块块有规则的六角形,而每个六角形的内部又有一圈圈排列着的更小的六角形。我想这也许同树木一样,树有年轮,而...

一道超难语文阅读题(苏晓玲《又见父亲》)
16.要点:①宽敞而别致的新居,使得“我”有些不习惯 ②生活的艰辛使“我”有些疲惫。17.前一句应着眼在“家乡”,后一句应着眼在“父爱竹。18.(略)19.要点:被父爱所感动、为自己不曾给予父亲许多奉献而愧疚、为父亲如此年老还要照顾自己而心酸等。

一道小学六年级的语文阅读题!快快快快,作业的!
层次段落1:野牛的老家主要在我国的西南山区,主要生活在草木茂盛的山腰或山脚下。(总起作用,简要说明野牛生活地区)段落2:野牛怕热。夏季早晚出来活动,中午躲在树林里睡觉。(文章分述部分1;说明野牛怕热)段落3:野牛也怕冷。冬季就到山顶上吃竹叶,晒太阳。(文章分述部分2;说明野牛怕冷)段落4...

一道初二的语文阅读题求解
1、引用的好处,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引出说明的事理。2、一、古代DNA的获取有偶然性,不易获得。二、 古代DNA保存时间不长,很难获得。三、还得把恐龙的基因植入细胞中,形成恐龙的胚胎,孕育还很困难。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我认为有必要进行恐龙DNA的研究,因为一旦成功,我们就会又有一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