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辛弃疾词作鉴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水调歌头

  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

  辛弃疾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

  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

  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瘅雨,往事莫惊猜。

  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

  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

  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怀。

  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

  白发宁有种?

  一一醒时栽!

   【词作鉴赏】

  辛弃疾四十二岁那年,被监察御史王蔺弹劾,削职后回上饶带湖闲居。有曾任司谏的汤朝美自广东亲州贬所量移江西信州(今上饶),二人相见,由于处境相近,同样受着打击,而且志同道合所以有相濡以沫之情。先是,辛赋《水调歌头》(盟鸥)汤以韵相和;辛又用原韵,赋此阕谢答。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金阕、九关均喻指宫廷,十字写的是皇宫富丽堂皇,气象森严。在那里,朝美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四句两层,一张一弛,作者描绘出朝美朝堂上从容和无畏。据《稼轩词编年笺注》引《京口耆旧传。汤邦彦传》:时孝宗锐意远略,邦彦自负功名,议论英发,上心倾向之,除秘书丞,起居舍人,兼中书舍人,擢左司谏兼侍读。论事风生,权幸侧目。上手书以赐,称其‘以身许国,志若金石,协济大计,始终不移’。及其他圣意所疑,辄以诹问。那时候的宋孝宗还有些进取之意。淳熙二年八月派汤朝美使金,向金讨还河南北宋诸帝陵寝所在之地。不料汤朝美有辱使命,回来后龙颜大怒,把他流贬新州,尝尽蛮烟瘴雨滋味。这一层千古、万里两句似对非对,中间再作一暗转。对于心怀忠义肝胆但却遭贬的朋友,辛弃疾并没有大发牢骚,徒增友人的烦闷。而是安慰朝美往事莫惊猜(惊猜,惊疑)。因为有才干的人终会发迹的。眼前你不是已经奉诏内调了吗?恐怕还会有消息从皇帝身边下来,日边这里用以比喻帝王左右,恐字是拟想之辞,却又像深有把握似的,这是稼轩用典的妙处!从蛮烟瘴雨的黯淡凄惶到日边消息之希望复起,中间再作一暗转。上片凡三暗转,大起大落,忽而荣宠有加,忽而忧患毕至;忽而蛮烟瘴雨,忽而日边春来,乍喜乍悲,亦远亦近,变化错综,既是对友人坎坷的'同情又有对其振作的鼓励。

  下片转叙作者自己乡居生活情怀。门掩草,径封苔,本是冷落景象,词人但以一笑置之土。不难看出,这笑,是强作豁达的苦笑,是傲岸不平的蔑笑。

  下片基调无限幽愤,都被这领起换头的一个笑字染上了不协调的色彩,反映出一种由于受压抑而形成的不平而又无奈的心情。一笑字,内中感情复杂,可为下片基调之凝练。接下去仍是正言反出:未必我这双手就没有用处,不是可以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怀吗?试想,当国步蜩螗之际,他那双屠鲸剚虎的巨手,不能用来扭转乾坤,却去执杯持蟹,这是人间何等不平事!而稼轩但以未应两手无用的反语轻轻挑出,愈见沉哀茹痛。循此一念,又找足说剑一层。说剑论诗,慨言武备文事。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后来又曾上《十论》《九议》,慷慨国事。现在看来,这文韬武略都是无用的余事。剩下的,他只有终日痛饮长醉,摇摇欲倒。这醉舞狂歌欲倒六字,写尽词人悲愤心怀,潦倒情态,然后束以老子颇堪哀。堪哀是堪怜念之意,语出《后汉书。马援传》,意思是说,自己如此狂歌醉舞,虚置年华,这心情应该是故人所理解、怜恤的。歇拍白发宁有种?醒时栽,将一腔幽愤推向一个高潮。白发写愁,本近俗滥,但稼轩用一栽字,翻出了新意。这两句有几层意思。我春秋正富,本不是衰老的时候;但忧国之思,添我满头霜雪,这是一层。国事不堪寓目,醉中尚可暂忘,醒来则不胜烦忧,此白发乃醒时栽也,又翻进一层。白发并不是自然生出来的,而是栽上去的,可见为国势之操劳宦途之喜悲使我年富而白发徒增。这样,就从根根白发上显示出词人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隐然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这又是一层。单就栽字齿音平韵,于声则无限延长,于情则芊绵不尽。这下片一路蓄意蓄势,急管繁弦,最终结在这个警句上,激昂排宕,化为感慨深沉。千载后读之,犹觉满腔不平之气,夹风雨霜雪以俱来。

  这首词,上片文意一波三折,于无字处出曲折,极掩抑零乱,跳跃动荡之美;下片却一气奔注;牢骚苦闷,倾泻而来,并且反语累出,在感情激荡中故作幽塞,豪放中仍不失顿挫曲折,词的构局可谓错综多变。

  全词核心在下片,但上下两片,对比映衬,表现力增强。上片一起,白日金阙,虎豹九关,何等高华气象;下片一转,门为草掩,径被苔封,又何等荒凉寂寞!这是一层对比。上片赞美汤朝美,誉其巨手可以谈笑挽天回;下片写自己,则两手只堪把蟹持杯,又是一层对比。上片写对方,终能日边消息重上朝堂,下片说自己,则满头白发,终日醉舞狂歌为消磨,再加一层对比。通过强烈对比,益见斯人独憔悴的不平之情,这是此词的另一个艺术特色。

  上片鼓励友人,意气飞扬;下片抒一已之愤,悲愤无奈。乍读之下,上下片的思想感情,好像矛盾。其实,此等矛盾之处,正是显示稼轩的伟大之处。稼轩是虽身处闲散而时时不忘忧乐天下的血性男儿。他既不能不为一已之遭际而愤然不平,又不忍以一已之遭遇挫尽天下志士仁人之壮志。因此,他总是本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顽强精神,鼓舞同道,力挽既倒的狂澜。故上片激劝再三,下片却沉忧抑郁。此矛盾虬结之处,正见出词人一片忠贞爱国之苦心,这正是此词的思想光辉之所在。善乎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之评辛苏词曰:读苏辛词,知词中有人,词中有品。

水调歌头辛弃疾词作鉴赏
辛弃疾四十二岁那年,被监察御史王蔺弹劾,削职后回上饶带湖闲居。有曾任司谏的汤朝美自广东亲州贬所量移江西信州(今上饶),二人相见,由于处境相近,同样受着打击,而且志同道合所以有相濡以沫之情。先是,辛赋《水调歌头》(盟鸥)汤以韵相和;辛又用原韵,赋此阕谢答。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

辛弃疾《水调歌头》诗词鉴赏
20.下阙写主人公神放形眠,仍渴望像鸿鹄搏击长空、一再高举;梦醒后回到现实,失落惆怅。表达了作者空有报国热情却怀才不遇的苦闷;无人诉说心事的烦闷以及对朋友的思念之情。(4 分。结合诗句分析,意思符合即可)【鉴赏】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辛弃疾从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任上被弹劾免官,回...

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诗词赏析
这首词约作于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冬天,当时辛弃疾正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友人辞别前往临安,词人作此词送友人。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底(1193年2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遂慨然而作此词。 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

水调歌头诗词鉴赏
辛弃疾的词作,时时、事事都感慨到这些,此词即其一斑。“羊肠九折歧路,老我惯经从。”写作者来到郑舜举的家乡所见。辛弃疾轻装简履,戴着竹笠,拄着手杖,兴致勃勃地来到上饶城隅的富佳山,他一面爬山,一面似乎在念叨:“好个曲曲弯弯的山路啊,我老头子是走惯了的。”同时,也包含一种虚写...

水调歌头辛弃疾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送太守王秉》原文:【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酒罢且勿起,重挽史君须。一身都是和气,别去意何如。我辈情钟休问,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望清阙,左黄阁,右紫枢。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屈指吾生余几,多病故人痛饮,此事正愁余。江湖有归雁,...

辛弃疾《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赏析
平生丘壑,岁晚也作稻梁谋。五亩园中秀野,一水田将绿绕,罢桠不胜秋。饭饱对花竹,可是便忘忧。吾老矣,探禹穴,欠东游。君家风月几许,白鸟去悠悠。插架牙签万轴,射虎南山一骑,容我揽须不。更欲劝君酒,百尺卧高楼。 诗词作品: 水调歌头 诗词作者:【 宋代 】 辛弃疾 ...

辛弃疾《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原文及翻译赏析
也能显示出稼轩词气「勃部」、慷慨内敛的抒情风格。此词以旷达的风貌隐含悲愤讥刺之情,是稼轩词的本色。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作于朱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春,辛弃疾三十九岁,在江西隆兴安抚使任上。辛弃疾在僚友们为词人饯别的宴席上,即席次韵写成的。据词序,...

辛弃疾《水调歌头·送杨民瞻》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为杨民瞻送行时所作。开首几句咋读起来自己颇为一惊,词的风格以及作者的心绪较以往风格为之一变,给人一种淡然、伤怀的平静,丝毫不见其豪放、洒脱、坚毅、心怀天下的气概。「磨蚁」一词借用古意把日月交替的时光变换比作在磨盘上昼夜不停转动的蚂蚁,平添一种...

辛弃疾过扬州时读到友人伤时的词章遂作水调歌头
【鉴赏】:此词约作于淳熙五年当时作者以大理少卿出领湖北转运副使,溯江西行。舟停泊在扬州时,与友人杨济翁、周显先有词作往来唱和,此词即其一。周生平未详。杨则是有名词人,其原唱《水调歌头》存于《西樵语业》中,是忧愤时局,感慨“报国无路”之作。作者在南归之前,在山东、河北等地区从事...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