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弟子做到哪些才可以学文学?

如题所述

孔子认为的地址做到了仁义礼信就可以学文学。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6
每天自省,多学习
第2个回答  2020-02-27
口子人为地制做到哪些?才可以。Shuffle。好好
第3个回答  2020-02-26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在长期的学习和教育实践中,对如何好好学习这一问题有深切的体会,对学习的规律有较为科学的把握,对学习的辩证法也有相当精到的总结。

认真清理和研究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对我们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一、学而时习

孔子主张把“学”和“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搞好学习的重要方法。

“学”就是接受教育,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习”就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反复地学,如鸟之反复练翅。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学的同时及时地、时常地进行温习、练习,是令人高兴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学而时习”,才能对所学内容不断加深理解,熟练掌握,产生“说”的效果。这是孔子从学习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

二、学思并重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学,也要重视思,二者不可偏废。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练习,而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果只是一味地学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惘不解。但思考又不能是离开学的冥思空想,而要以学为基础。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是冥思空想而不学习,那是“无益”的。

只有把学与思辩证地结合起来,在学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思考,把思考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甚至升华所学内容。所以孔子在教学实践中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倡导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独立地积极地进行思考,能做到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

三、博约相济

孔子主张博学,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学习。

学习文献、书本知识,善于“温故而知新”;多闻多见,“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多问,有疑则“疑思问”,不懂则“每事问”,还要“不耻下问”;多行,则“敏于行”或“敏于事”是“好学”的表现,并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总之,要多方面求知以达到博学。但博学又不能漫无目标、漫无条理地学,而要学有主旨、学有所归,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以“礼”作为主旨和要领来引导博学,使博学归约于礼。

其弟子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这是说孔子以文献、文化知识使颜回博学,又以礼使颜回在博学的同时坚守学习的要旨。如果把孔子关于博约关系的思想加以引申发挥,则“博”可理解为博览群书,从多种途径广泛地获取知识。“约”即是以求学要旨引导博学,指导对博求所及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而加以提纲挈领的把握。

博与约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博而无约,则会学无所主而使学习迷失目标、难得要领;约而不博,则见识不广,使学习难以深入和拓展。只有做到博约相济,我们的学习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

四、下学上达

孔子曾在其弟子子贡面前感叹没有人懂得他,并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被别人理解,就是因为自己的认识已由低层次的基础性的学问通过深入的理性思考上升到了对高深道理的把握,这就是所谓“下学而上达”。

在孔子看来,他不只是“多学而识之者”,而是由“多学而识”的“下学”通过理性思考“上达”于“一以贯之”之“道”,即由多闻多见等低层次认识上升到把握事物本质的高层次认识、达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境界。宋代程子十分推崇孔子的“下学而上达”,把它誉为“学者须守”的“学之要”。

我们今天治学也应不满足于低层次的认识,要做到“下学而上达”,不断进入认识的更高境界。

五、学以致用

孔子认为,要做到学有成效,必须坚持学以致用。

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孔子看来,学《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应用于“授之以政”、“使于四方”的实践;如果诵《诗》三百首,却不能成功地应用,《诗》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学以致用的,也只有通过学以致用才能检验出学习的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

六、学以进德

孔子特别看重学以进德这一点。他教育学生不仅重视“学而知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增长知识,而且更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

《论语·先进》记载了孔子所开的四方面课程第一就是“德行”,其后依次是“言语”、“政事”、“文学”。在孔子看来:学习先要学行孝悌、诚信、仁爱等“德行”方面的知识;不好学,对仁、智、信、直、勇、刚等美德的追求就会走向反面。

因此,孔子认为,学习不仅要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增进道德、提高道德修养,学习的过程应是增知与进德相统一的过程。基于此,孔子倡导自觉地进行道德修炼,“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见得思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针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学知与修德两者诸废的现象,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不修养道德,不讲习学问,闻知正义而不能追随,有不善或过错而不能改正,这是值得忧虑的。

我们今天进行学习也应把增知与进德统一起来,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识渊博的智者和道德高尚的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孔子认为弟子做到哪些才可以学文学?
孔子认为的地址做到了仁义礼信就可以学文学。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什...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释义: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出自论语的学而,《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孔子教学的四个科目
2. 言语:孔子认为言语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需要谨慎对待。他教导弟子们要言之有物,言辞得体,不要信口开河,更不要言过其实。3. 政事:孔子对政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政治的核心是仁政,君子治国应以民为本,重视民生,推行仁政。4. 文学:孔子对文学也有很深的研究,他教导弟子们要深入...

请问孔子教导学生四点文.行.忠.信是什么意思?
孔子认为先思想品德教育,然后学习文化知识才有用处。因此,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要求弟子首先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行有余力”,然后才学文化知识。孔子还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也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把思想品德教育是放在首位的。 教育的最终...

孔子在道德修养方面对弟子提出了哪些要求或希望(至少三点)
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他教育学生,只有通过艰苦的学习才能学到知识。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意思是连我这个老师也不是刚出生就有学问的人。他要求学生学习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说不要不懂装懂。他提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意思是反复温习...

怎样理解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怎么解释?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所说过的一些言论都被自己的徒弟记录在了《论语》这本书里面,而这本书更是成为了日后儒学的经典之作。“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句就是出自《论语》中的学而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在进行过实践活动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献里面的...

怎样理解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以至于到了今日,快递点已经遍布全国各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几千年前孔子对他弟子的谆谆教诲,随着论语一书流传至今的圣贤之言,这句话,内涵是告诫人们只要在日常事物当中还有剩余的精力,就一定要去学习!不要止步不前,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二、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一)勤奋好学---治...

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
一、春秋 孔子《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