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当年票房仅20万,为何多年后却成为经典被人追捧?

是周星驰的思想太超前,还是观众的情怀作祟?

作为八零后的人们看《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以及整个大话西游的两部曲,确实会觉得无比经典,和票房无关,而是关乎爱情、价值观以及周星驰。

老一辈的人不习惯这样的无厘头风格,新一代的年轻人却又如此痴迷,于是一部被遗忘和判死刑的电影,因为新旧两代人的观念转变,奇迹般的活了过来,也正是因为如此,经常会有人说周星驰的电影和思想,总是领先于这个时代。

1994年出品和上映的大话西游,作为当年香港影坛最大制作的电影,上映前承载了很大的期望,然而票房却是惨败。如果按照年龄来测算,我们基本得出结论,94年的电影院主力军应当是出生于70年代/60年代的人们,出生年代正是中国最特殊的一段时期。于是电影里的一些无厘头设计,以及对传统的一些人物形象(比如观音菩萨、唐僧)做了颠覆性的改观,而这些改变在传统思想还没有完全解放的观众心中,会觉得莫名的不适应,而到了80后渐渐成为主力军的时候,尤其周星驰的其他电影已经在大家心目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后,再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大话西游,这部电影仿佛活了过来,诞生了第二春!

大话西游里有很多经典的台词,直到今天依旧会被拿出来被人们经常念叨,最出名的莫过于那句: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而我没有做珍惜!

而我最喜欢的却是最后的结尾,当大圣在了结这段情缘以后,转身背着棍子离去的时候,紫霞仙子的转世人对至尊宝的转世人说:你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

而大圣却只剩下一根棍子陪着,也许这就是光棍的由来吧!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06

这个很简单,因为当年看电影的人顿悟了

电影上映的时候是刚刚改革开放没有几年的时间,人们关于爱情、亲情的观念还都是很朦胧、很压抑的。不可能对心中的那个她说出“爱你一万年”这样的豪言壮语出来。所以,在电影上映的时候,票房直接的扑街了也就不足为奇。

也正是因为周星驰独特的电影表现手法使得这部电影在人们的心中录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东西就像是一颗颗种子一样的伴随着一代代的观影人。

在他们的心中,这种思想生根发芽。同时,随着年纪的增长和社会的变革。人们对于情、对于爱不再那样的压抑和克制。所以,对于电影中阐述的一切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共鸣。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你就是至尊宝

为了生活不得不戴起金箍,可是戴上了金箍又没有把法再次拥有爱情。人生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无常与可笑。

好的电影就是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发酵,终究会酿成醉人的美酒等待着有缘人来品尝。

第2个回答  2018-09-13

《大话西游》因为片长原因分为《月光宝盒》和《大圣娶亲》上下部,但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剧情上一脉贯通,情感必须两者连贯着看才算完整。白晶晶与紫霞其实是至尊宝人生里的红白玫瑰,两者必须对照着出现,才能够达成最后的效果。

《大话西游》作为周星驰自身电影的一个分水岭,是他青年情怀的一次总结。其意义近似于宫崎骏的《千与千寻》。 不同于之前对于小市民的梦想与现实相互冲突,最后理想照进现实,小小梦想得偿所愿的鼓励性质。《大话西游》里面,却探讨的是梦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甚至于为了梦想断情绝爱最后得不偿失的失意。

《大话西游》表面上是一个不担责任,四下逃避的浪荡子的两段感情与一段成长。但是里面包含的意思却是包罗万象。推而广之,其实至尊宝的形象就算当下的每个人,心里藏着冲天的抱负与理想却被耗费在五行山的插科打诨和小小算计里了。好不容易遇见一个自己动心,而且可以帮助自己脱离现实生活的人,却总有强势的家长和朋友在旁边冷嘲热讽(长姐若母,春三十娘就相对于白晶晶的长辈!类似于现实层面要房要车要嫁妆还是百般看不上女婿的丈母娘!)为了心爱的人可以穿越时间却改变人生轨迹,却发觉现在的心爱仅仅是一个过客,身边喋喋不休的人将成为最让人怀念的那个入心入肺的人。而这个入心入肺的人眼看着就要和一个能力家世比你优越很多的人喜结连理,你断情绝爱去拯救那个心爱之人,闹得天翻地覆,挣得来胜利却争不来一个完美的结局!

《大话西游》将人生里那些年少懵懂而不懂,年轻气盛而错失,中年软弱而放弃,老来无力而无法挽回的人生失意浓缩进至尊宝的两段感情里。描绘着一个社会人对于整个生命与世态的无能为力,想爱不能爱,想挽留却处处错失,弄得自己段爱绝情也不能保护心爱之人的生活美满,岁月静好。弄到最后,只能是离弃了自我来成全自己心爱的人!

当时《大话西游》的制作相对粗粝,场景和化妆极端低价,显得没有卖相。而且结构古典名著《西游记》解构得有些过于天马行空,一般观众没有经历过剧情里的生死别离,所以初期票房极其有限。等到当初的观众经历了世间的种种不如意之后,再回头看剧情,才会发觉里面的种种隐喻和内涵。初听不解曲中意,再闻已是百年身。反而突然间和观众有了很大的共鸣,被观众回头奉为经典!

第3个回答  2018-09-06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是周星驰系列喜剧电影中最为经典的一部之一。而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电影在最初上映时,只得到了约20万人民币的市场票房。也正是这一数字,使很多励志格言常常说道:“连大话西游这么经典的电影都只得到了20万票房,你又有什么经不起的失败呢?”那么为什么这部当初市场冷淡的电影最终收获了如此多的好评和追捧呢?

第一,这部作品相对来说比较前卫,不符合当时的审美。特别是其中设计的许多笑点,在当初并没有形成潮流,但在日后又被大众审美所接受。

第二,这部喜剧具有较为深刻的精神内涵,《大话西游》对人生的探讨,实际上是较为深刻的,而这对电影市场的受众来说可能会比较不具有吸引力,而当放映期过后,人们才会更加愿意细细评味其中的深刻。

第三,当初的年轻人长大了。二十多年过去,当初那群年轻人长大了,他们对电影有了更深的理解——就像他们自己的成长一样,越发懂得了什么是真的值得回味,什么是经典,也更加理解了到底什么是人生,人生的苦乐酸甜又都是怎样的境遇,而他们都能在《大话西游》之中寻找到自己的慰藉。

当初有多少人错过了这部电影,我想他们一定会后悔,也一定会想起那句台词: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 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 一万年。”

一部好的电影也是,能珍贵到一万年。

第4个回答  2018-09-06

关于这个问答的答案网上各种分析特别多,这里说几个个人的看法吧。《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是95年的片子,当时上映后在香港、台湾甚至大陆地区票房都是很惨淡的,所以个人觉得不存在内地观众能够欣赏港台不行的情况。这部片子让周星驰获得了金像奖最佳男主角,连当时被指看不懂的无厘头剧情也获得了最佳编剧一奖。所以这部片子的创新,在当时是受认专业人士认可的,不被认可的是票房。

而当时观众不太喜欢这部片子,个人觉得是大家对西游记这个IP的固有印象太深刻。周星驰在这之前的无厘头作品也很多,但是大多是现代题材或者原创古装题材,改编经典名著还是第一次。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当时观众对他的感觉是偏正剧的,87版西游记才是观众心中正确的打开方式。

而后期这部片子受认可是什么时候呢,是96年影片下线后拷贝到北京电影学院,在当时的大学中流传后才开始逐渐受到追捧的。这也印象了我之前的推测,年轻人对新式物的接受度更强,更能抛开西游记的外衣抓取其中的内核。所以说这部片子在当时太超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现晚几年,恐怕还是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他票房的失败是因为没有人先打破大家对西游记的固有思维,一旦打开了,后续的作品就很容易被认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