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心里,木心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不需要我们去评判他,他不需要很多人理解他,他就是挂起了一阵风但又没留下痕迹的老先生。
如果你找到木心事迹的,你就知道它的一生,堪称传奇。不管遇见什么事,他都只有文学与艺术。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最后一刻他都是与文学相伴。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重回故乡。84年,始终孑然一身,惟有文学与艺术相伴。
现在的作者几乎是网红,即使是没有名气的或者是写爱情小说的作者,百度一下都会有资料。但木心从头到尾是一个人,单独的,拥有很少很少的读者,几乎没有知名度,这个情况只是到这几年,略微有一点改变,但这都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是他要的这个情况,而且他试图维持这个情况。他为这个情况要付代价的,因为他也渴望读者,渴望能够出版,但是他很在乎方式,也很在乎读者,谁在读他的书。
不用考虑把我放到什么历史位置上。没有位置,只留痕迹。我无所师从,也无后继者,从不标榜派别——一座崭新的废墟。不事体系,没有纲领,善于虚构实在的东西,不属于现代,不属于过去,有点像属于未来——木心遗稿
在我的感觉,木心就是一个不食烟火的艺术家,他只是一个艺术家,纯粹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地位就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污染的白纸。你其实不用想着去理解他,有唇齿留芳的就好啦~
木心是个怎样的人?如何真正读懂他?
木心在学生时代,一心向往南京,因了俞平伯笔下在桨声灯影里晃荡着蔷薇色的秦淮河。去年去杭州,因了苏东坡留在那里的诗意印迹。
木心:认真勾引,认真失身
他是一个精明睿智又有趣的老人,情人节2月14日竟是他的出生日,让我不禁感慨他骨子里的浪漫气息亦是与生俱来的。我不敢断定自己是能读懂木心的读者,却已然被他吸引。随即,在了解他的毕生过往后,心中对他也多了几分敬意。 2012年春,在读者们的恳请下,陈丹青开始整理当年在纽约的听课笔录,他一页一页读下去,发...
读木心先生一年
木心先生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有趣的思想,他也没有要求自己像钱穆写《中国文学史》一样,以学者的身份力求字词上的一丝不苟。他是不拘泥于形式的,帮读者挑出了好书。而我们看到很多学者的作品,有着科学精神的严谨,看完仍然无从下手,不知所云。 也有读者进入不了先生的文字里,因误读提出无来由的粗鲁批评,怀疑他的...
读不懂的《即兴判断》
木心面对着的是知音,是修养学识相似的读者。他默认读者了解文章中提到的所有作者,熟悉他引用的所有作品,明了他之所以引用这些作者和作品的本意是什么,他又想借用这个本意引申出什么样的新意。文学知识储备不足的人读木心就像听一群外地人讲笑话,一个“艮”可以让在场的所有人笑得前仰后合,而你却完...
怎么才能不饶过岁月
木心说, 真的强者,自己往前走。他也不忘记对学生说:要真爱艺术,要超脱人类去爱。他说他爱人,但不爱人类。也还记得一个细节,他要搬家的时候会担心每天到他的公寓窗台上来讨要食物的猫,再来时不见他了怎么办。还有很多,他写老子,我也开始喜欢老子,重新去思考我们一直接受的孔子的观点...我...
乌镇西栅一日游攻略
我们默默走过一个个展厅,走过木心留下的艺术瑰宝,并聆听艺术家的生命回声。有人说,木心一生面临两座塔:一个是生活中囚禁他的“雷峰塔”,一个是他内心营造的“象牙塔”。是的,当个体对现实的反抗无力无奈之时,能做的只有通过异常的方式让精神升华。这样的升华或许正是产生非凡人格与成就的必经之路。艺术家的作品...
多看几遍就不卖弄了
“有人一看书就卖弄 多看几遍再卖弄吧 ——多看几遍就不卖弄了。”对于木心,我们了解最多的应该是他的《从前慢》其实上面那一句也是,出自木心之口。在网上看到一个这样的问题“课前预习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你觉得哪一个更重要?”在看到木心老人这句话之前,我想都不想就选择了后面那个答案。
有哪些让你读了一遍再也忘不了的句子?
看见你这个问题之后,脑子里面第一个蹦出来的答案是木心的一首诗,诗的名字是《我》,全诗只有一句话,“我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这句话在看木心的《云雀叫了一整天》时,看过了一遍就再也忘不了,总觉得木心用这一句话道尽了他自己的一生,明明是他的真情流露,可又不愿意说多的那种...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快乐或者不快乐,他们回去也是洗洗澡,吃饭,睡觉。 有时很难读懂木心的慈悲,但是当明白人生当中某一程度的意义之后,你便可懂得,那是一种带着苍茫感的慈悲。 陈丹青回忆,木心很喜欢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他甚至能从中听出慈悲来。 贝多芬的慢板,例如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第九交响曲等所有的慢乐...
突然读懂了一首诗词是什么感受?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木心的这首《从前慢》,以前我一直不理解这最后一处,一直以为那句“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才是重点关键所在。但我现在明白了这句所表达的感情和含义。我明白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读来时为何总有种悲伤的情感,也读懂了顾城的“你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