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死后为什么要周公而不是姜太公辅政?

如题所述

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在位19年。被尊崇为古代明君。 武王伐纣,周公辅政是中国历史上被千古传诵的美谈。灭商三年后,周武王积劳成疾,溘然长逝,遗命弟弟周公旦辅佐儿子诵,史称周公辅成王。周武王为什么选择周公,而不是姜太公辅佐成王?作为明君,如何选择辅政大臣也一定会深谋远虑,有着政治家的战略眼光。从最高统治者的角度来讲,应该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可靠与制衡

历代帝王选择辅佐幼帝的大臣首先考虑的是其忠诚度,可靠性。选择自家兄弟自然要比外人更为可靠,即便做最坏的打算,就算周公有不臣之心,取代成王,江山也还在自家人手里。

周武王非常了解弟弟周公旦,深知他不是贪恋权位之人,众所周知,周公旦一生只对风水和相术痴迷,但是姜子牙却不同,七十岁高龄仍然想着建功立业,权力之心比较重,两者相比较的话,周公还是最适合的人选。

姜太公虽然也对周王室忠心耿耿,但毕竟是外姓之人。可靠性自然大打折扣。

我们从历代幼主的辅政大臣都可以看到,辅政大臣里一定会有自家宗族有着血缘关系的近亲。并且辅佐幼帝,不仅要管国事,也还要处理家事,周公显然是更好的人选。

制衡考量

姜太公虽然为周朝立下汗马功劳,又是周武王的岳父,周成王的外公,但终究是外姓人员,从武王的分封就能看出这种端倪,姜太公功劳最大,却被封在偏远的齐地,齐地周围经常发生暴乱,商纣王的儿子还起兵反叛过,把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却分封在鲁地,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比齐国之地好的多,这里就可以看出周武王开始在防范姜子牙了,这样就不会把国家大权交给姜子牙来掌管。

之所以选择周公而没有选择姜太公,周武王自然有他的想法,姜太公早年统领兵权,因此深得人心,势力也逐渐强大,周武王颇为忌惮姜太公的权势,担心他会拥兵自立,姜太公与他的关系,又不能除掉他,于是把姜太公封在偏远的齐地,让他远离政治中心。

二、才能威望。

周公,姜尚,都和周武王并肩作战,周武王非常清楚两人的特长,选择自己弟弟,可以说是任人唯贤,人尽其用。

具体说说他们的特点。

姜尚

周、姜二公都是文武全才,但是姜太公的的特点更多的是在军事上,姜子牙一直以来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军师,擅长具体的军事谋略,战役指挥。从我们现代的军事理论上来讲的话,既是帅才,也是将才。姜子牙被历代皇帝和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他所编著的军事著作《六韬》为后世的中国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诸葛亮所学习和借鉴。

国家治理上,姜太公在其封地上也把齐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但是这种治理只是地区性的治理。在全局及整个周国宏观治理上,则需要更强的思想,理论,及一套完善的治理体系。

周公

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是周文王十来个嫡出儿子中最聪明能干,德才兼备的两个儿子。在周文王时代作为他的左膀右臂辅佐他治理封地,并发展壮大,最终到可以与殷商一绝雌雄。在一起长大的兄弟,自然是非常了解自己弟弟的人品和才华。

来看看周公政绩

在周王朝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在他的带领下,周朝二次克殷,统一东方,建立以成周为中心的军事政治中心,在周公的辅佐下,周王朝从开始建国的立足未稳,危机四伏。到周公还政时,江山稳固,从上到下井井有条。

他被尊为儒学奠基人,为周王朝800年的基业,以及为后世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是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所以周公在治理国家方面的能力以及威望要高于姜太公。可见选择以周公辅佐成王是一个成功的选择,体现了周武王的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

三现实考虑 ——年龄

有人说没安排姜子牙辅政的原因是因为姜子牙太老了,但是事实上那时候姜子牙还非常健康,而且他活到了周成王都去世了。

这种观点是马后炮,谁能预测姜子牙的年龄?

当时的生活环境人平均寿命三十多些,姜子牙高寿属于极小概率事情,周武王决绝对不会拿姜子牙的长寿来赌江山的稳固。

周文王请姜子牙出山的时候,他已经72岁了,在古代那个时候已经是非常高寿的老人了,然后又辅佐文王和武王两代君主,年龄至少也有八十有余了,这样的老人随时都有可能西去,如果辅政的话,万一不测,周成王还小,又得动摇国本,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况且周武王一生尊敬姜子牙,尊姜子牙为相父,周武王也希望姜子牙能够安享晚年,以报辅政之恩。

周公旦不仅能力强,而且他是周武王的弟弟,在年龄上很有优势。

后来事实证明,周武王的选择是相当正确的,选择周公和召公来辅佐幼子,后来周公也在周成王二十岁的时候,把朝政大权还给周成王,也算是完成了哥哥临终前的嘱托。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