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出了那么多名人

如题所述

所谓春秋时期的名人是后世的史书或者其本身的著作留名被后世认可、争论的人物。他们或者以著述闻名于世,即百家争鸣;或者积极参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为官或经商。总结起来不外乎以学闻名和以功业闻名、富商巨贾三类。但是在春秋前就是我们所说的三代(夏、商、周)都是学在官府的,只有贵族才有财产、权力的继承权,爵位世袭。庶人基本没有可能有阶层流动的,但是西周后期,以土地制度(以井田制为标志)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制度被逐渐打破,一般认为是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使“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的局面逐渐转变为公田不治,私田却治理的很好的情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政治上私家对公室的讨伐、夺权与之相伴。整个西周“礼乐制度”瓦解,所谓“礼崩乐坏”。这样的话,贵族走向没落,而庶族兴起。文化下移,阶层流动是一大批庶人走上政治舞台,使一批贵族走向民间,原本属于贵族特有的文化被带到民间,虽有私学的兴起,以孔子最为著名。
政治上,新兴的地主阶级为巩固夺取的权力并发展经济、政治斗争的需要竞相招纳人才,一些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被人用,他们或主持变法,或运筹帷幄,或率兵攻战,以 政治功劳或军功起家。诸侯混战的局面导致了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功名富贵成为风气,经商坐贾没有后世那样被压制,出现了一大批家累千金的巨富。
乱世出英雄。乱世往往与社会的变革相联系,而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尤为典型,从历史理论上来看,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时期,大动荡与大变革并行。总的来说,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型给一大批时代所需要的人提供了机会,而抓住机会的人成就了功业,留下姓名的成了“名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02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多战乱。

夹谷之会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虽是邻邦,但齐国势大,鲁国势小,齐国常欲挟制吞并鲁国,鲁国只得辗转依附周旋,双方时战时和。鲁定公十年(前500)夏,齐鲁在夹谷(今山东莱芜南)举行会盟,约定讲和。孔子以大司寇身份陪同鲁定公前往。盟会前,犁弥与齐景公谋划,认为孔子"知礼而无勇",欲趁机劫持鲁定公。孔子则劝谏鲁定公"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

盟会上,齐人刚要上前劫持,孔子挺身而出,一边指挥甲士掩护鲁定公后退,一边仗义叱责齐景公,说他这样做"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齐人又派乐者倡优侏儒上前表演,戏弄鲁君,孔子即命将这些人诛杀,斩断手足,赶下场去。缔约时,齐人提出:"齐国出师征讨,鲁国必须以甲车三百乘相从。"孔子坚辞不让说:"齐人不归还我汶阳之田,鲁国断难从命!

"齐君为孔子的"仁者之勇"所震慑,未敢再轻辱鲁国,将原先所侵占的郓、讙、龟阴等汶阳之田归还给鲁国。夹谷之会是齐鲁两国的一次著名的会盟,盟会上孔子屈强国、正典仪的凛然大义,被称为是"圣人之大司"。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经过长期的争霸战争,晋国的大权渐渐落在范、中行、智、韩、魏、赵六家卿大夫手里,称为"六卿"。各卿族之间互相兼并,范氏﹑中行氏先后被灭,剩下智、韩、魏、赵四家,其中以智氏最强。

智氏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韩魏皆给,赵氏独拒。智氏于是联合韩魏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围攻赵氏晋阳城,引晋水淹晋阳。城中粮草断绝,百姓易子而食。赵襄子派心腹重臣张孟谈深夜出城劝说韩魏两家倒戈。韩魏本受胁迫,赵氏若被灭,势必祸及自身,遂与赵氏结成同盟,反攻智氏,放水倒灌智军大营,擒杀智伯瑶。

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智氏封地,史称"三家分晋"。至此,称霸春秋时代的最大强国晋国日落西山,地盘只剩下国都和曲沃。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徒有虚名的周王室正式册封赵、魏、韩为诸侯,时称"三晋",与齐、楚、秦、燕并列七雄,战国时代由此拉开大幕。

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指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的事件。田氏原是妫姓陈国的后裔。公元前672年,陈国内乱,嫡庶争立,公子完逃奔齐国,齐桓公任其为工正,掌百工之营,是为陈氏在齐国立足之始。

古音"陈"通"田",故陈氏又称田氏。齐景公三年(前545),公子完四世孙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当国的庆氏,再与鲍氏一起消灭了栾氏、高氏。田桓子为赢取民心,凡公族无禄者则私分之邑,国人孤贫者则私与之粟,博得了公族和国人的支持。

齐景公时,公室腐败,赋税沉重。田桓子之子田乞实行"大斗出、小斗进",齐民归之如流水。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国、高二氏立公子荼为国君。田乞发动政变,赶走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为国君,自立为相,掌握了齐国的政权。

田乞死后,其子田恒(田常)代立为齐相,不断扩大田氏的影响。公元前481年,田常发动政变,杀了齐简公和许多强宗贵族,另立齐平公,又通过"修公行赏"等亲民政策,成为国民人心所向。到公元前476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田氏完全控制了齐国。公元前391年,田常四世孙田和将齐康公放逐海上,只留一城之地作为他的食邑,田和成为齐国实际上的国君。

公元前386年,周室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病逝,姜姓遂绝其祀,国政全部沦入田氏之手,仍以齐为国号,史称"田氏代齐"。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30
看了易中天的文章,觉着不错.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因为当时的士人很自由,当局也很宽容.士人,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吧,周游列国,朝秦暮楚,今天跑到这个国家,明天跑到那个国家,反正"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各国的君主、诸侯、大夫,也很大度.没有谁搞"思想言论罪",更没有谁一言不合,就拎起刀来杀人.他们顶多也就是不听你的,然后客客气气把你打发走,打发得不客气、不体面,还要挨骂.这才出现了百家争鸣,才涌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春秋战国也才成为我们民族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诸家代表人物: 孔子 春秋晚期 《春秋》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谦虚好学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经》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
孟子 战国 《孟子》反对一切战争,用“仁政”治国,使自然资源能够持续利用
荀子 战国 荀子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庄子 战国 《庄子》治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韩非 战国 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战国 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4-03
百家争鸣,英雄不问出处。
第4个回答  2015-04-03
乱世出英雄,不难理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