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国之后为什么要杀文种?

范蠡到底是不是和西施跑了??传说的还是史实??

西施是我国古进时候一位绝代佳人,她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西施原名夷光,是战国时代越国苎罗山施姓樵夫的女儿,因家住西村,所以叫西施。她长得红颜花貌,芙蓉之姿。
当时,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领兵打进了越国。越军被打败,越王勾践作了战俘,越国大夫范蠡作为人质跟随越王夫妇到吴国做奴隶。三年以后,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和范蠡,勾践回国以后,卧薪尝胆,准备十年生聚,力图报仇雪耻。他采用范蠡所献美人计,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西施凭她倾国倾城之貌和高超的琴棋歌舞,致使吴王日日深宫醉不醒,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在她的内应下,勾践终于灭吴复国。
历来,由于在评书、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及戏剧中,把西施作为爱国爱民、勤劳朴实、美丽动人的古代妇女形象广为传颂。特别是把西施塑造成春秋末期吴越关系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一位女性加以渲染后,西施的优美传说在民间更是世代流传不衰。
但是,近年来,有些史学工作者撰文认为,历史上实无西施其人,他们的依据: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就已屡见“西施”之说。如《管子·小称》篇中就载有“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该书作者管仲系春秋初期人,可见,“西施”至少比勾践早出生200多年,管仲怎么能够说到200多年后的西施呢?又据《庄子·齐物论》云:“故为为是举莛与楹,历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从司马彪注文看来,这个“西施”又比吴越交战早100多年。据此,“西施”一词是古代对美女的艳称,并非专指某一个人,漂亮女子都可称为西施,如乐府中多处出现的“罗敷”一样。先秦诸子之后,贾谊《新书·劝学篇》、刘向《说苑·尊贤篇》、陆贾《新语》以及《淮南子》中虽然也都提及西施,但仅仅把她作为一个美女的形象,而且多与毛嫱双双并出,一点也看不出西施与吴越两国的政事有什么纠葛。
那么在吴越交战中是否也有个“西施”呢?《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与《货殖列传》都提到范,但没有讲起西施,更不用说她与范蠡有什么关系。西汉人的著作中出现西施,但也未涉及西施参与吴越交战之事。如贾谊《新书·劝学篇》“夫以西施而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到了东汉,才有勾践报仇用美人计的记载,袁康的《越绝书》云:“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文种陈述破吴谋略,第四就是“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于是勾践“使相者国中,得苎罗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西施身吴心越,为越国雪耻灭吴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故事,主要是根据袁康的《越绝书》的记载逐步演变而来的。
用史学的眼光看,一个国家的兴亡,自有它历史的必然性,有它深刻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原因,不是一两个人能左右得了的。
对西施的结局,历来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西施后来被投水杀身,这种说法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墨子·亲士》篇,其中说:“西施之沈,其美也。”(“沉”,古作“沈”)这句话的意思说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为她的美丽。《修文御览》转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袋。这句话的意思是,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在皮袋里沉到江里去了。
唐朝诗人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共五绝,第五首是:“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从这两首诗可以知道,唐代也流传过西施被沉于水的说法,可是都没有谈到西施与范蠡有什么关系。
另一种说法是,西施跟随范蠡归隐于五湖。《越绝书》有这样的记载:“吴之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诗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诗》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里的“鸱夷”不作皮袋解释,而指的是范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亡吴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因为有范蠡泛于江湖的传说,或许是后人不忍这位绝代佳人遭到如此可悲的结局,就流传出西施和范蠡皆隐五湖的美满姻缘的故事,以寄托对他们的同情。
上海前几年出版的《辞海》(修订本)也这样说:“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并没有提到她被沉于水的传说,大概也是愿意西施有一个完美的归宿吧。
总之,历史上有无西施其人,以及她的结局如何,尚待史学界进一步去探索。
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就好像是你的鞋是不是合脚一样。没人说她幸福,也没人说她不幸福。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10093.html?si=3

勾践继位之前,是越国的太子,而王父允常已老,国家的权力控制在少数几名大臣手中。石买等人利用允常的错误,发动了宫廷之变。勾践挫败了石买之谋,得以继位为王。

已闻允常死的吴国大军,开始趁机伐越。面对强大的吴军,勾践以“死士自刎”之计,大败吴军。

外患暂除,勾践始行富国强兵之道。在文种、范蠡等臣的密助下,越国国力刚有所增强,却得知吴王夫差发誓要为其祖复仇!为先发制人,勾践发兵攻打吴国,在夫椒之地,被吴军所败。夫差趁机发动了灭越之战。勾践想方设法,更以请求入吴为奴的自我牺牲之法,化解了吴王刻骨之恨,同意让越国成为吴的臣服之国。伍子胥多次设计,要杀掉已在姑苏为奴养马的勾践。勾践在高度危险与艰难的生存困境中,以不可思议的内心力量,达到了人类所不可逾越的生命极限,终于逃出死亡之地。

勾践回归后,越国已是破落小国。他内心里早已熄灭的复仇之火又隐隐而燃。他无法忘记当初立下的“中兴越国”的宏愿!文种献“七术”,被勾践采纳,他开始实现一个那时看来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强越灭吴!

勾践开始“卧薪尝胆”!他一面与监越使斗智周旋、瞒天过海,一面开始让子民繁衍生息,实施一系列的奖生吊死、免税养民之策。“十年生聚”,越国的人口竟翻了两番。

面对吴国,勾践按既定的“七术”之策,运筹帷幄,以“美人”、“耗吴国力”、“离间”等一系列奇谋大计,不仅迷惑了夫差,更使夫差与伍子胥反目成仇。

当夫差率兵北上争霸时,勾践挥师攻入吴国王城,灭掉吴师,逼羞愧难当的夫差自尽。

自公元前490年勾践为奴后归越,至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勾践只用了短短的十七年时间。他创造了韬光养晦、人才强国的历史典范。他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卧薪尝胆”精神,更是千古传诵!然而,至阴至柔至阳至刚的勾践也有其历史局限,灭吴后,曾为越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范蠡离他而去,耿直而一心为国操劳的名臣文种也被他赐死。“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历史悲剧再一次在他身上重演。更为可悲的是,他几乎重蹈了对手夫差的老路,为北进中原,他放弃了得以浴火重生的越地,伐木为槎,浮海而迁都今山东琅王牙,六年后,他病死于北方。

文种

文种原为楚人,他受楚王指派,出任使者入越都时,正值越国宫廷动荡,楚越交好的盟约危在旦夕!文种以超常的智慧与沉实的外交风格,稳住了处于摇摆状态的老越王允常,却因阴谋,他被卷入越国的宫廷之变中,险些被害!

文种找来朋友范蠡,助勾践平息了宫廷内乱,文种获救,并被勾践拜为上大夫。从此文种成为传颂千古的谋臣、干臣和铁骨铮铮的谏臣。

一开始,文种的治国理想是见缝插针,争取短暂的和平建设之期。因为他深知,战争是要靠殷实的“家底”来支撑的。当他的战略见解与越王发生分歧时,文种以“为国吊丧”、“寡妇三哭”的极端手法而谏,不仅招致越王的震怒,更令主战的将领们强烈反感,力主杀他而稳定军心。

文种再次被下大狱,这位忠耿的大夫竟以绝食之法而迫使勾践见他。此时,越军战败,他不顾个人性命及形势险恶,自请为说客,又深陷囹圄!

越王入吴为奴后,文种受勾践重托而以相国身份守国。文种一面与民生息、疗补战争创痕;一面积极游说吴臣,力救身囚吴地的越王,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勾践归国后,文种谋划出惊世的“灭吴七术”献与朝廷。为国家大计的顺利实施,瞒天过海、移花接木、斗智斗策,以非凡的舌辩之功,赢得了夫差对越王的信任和放心,更为越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越国一举灭吴后,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仍滞留于越国为相。在要和平还是要成霸的战略方针上,主张养民的文种与勾践又发生了最为强烈的冲突!当勾践以夫差赐死伍子胥的同样方法赐文种死时,文种仍“执迷不悟”。他只怨勾践无情无义,却不知自己的心境与识见,已与越王相去甚远。某种程度上说,文种之死无可避免!是“王者之道”与人本性不可共存的必然结果。
参考资料:http://ksw2.search.cnb.yahoo.com/question/1406121520576.html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30
我想是越王经过几次大起大落和挫折灾难,已经改变了原有的本性,试想一个受辱三年又励精图治自虐20年的人,他的心理,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吗,纵使文种机变百出,玲珑剔透,却还是知道太多秘密又碍于耿直而惨遭殒命。

所以谋略治国之道,文种略胜三分,但论看透人性,晓彻心理来说,范蠡尚高一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1-19
文种原为楚人,他受楚王指派,出任使者入越都时,正值越国宫廷动荡,楚越交好的盟约危在旦夕!文种以超常的智慧与沉实的外交风格,稳住了处于摇摆状态的老越王允常,却因阴谋,他被卷入越国的宫廷之变中,险些被害!

文种找来朋友范蠡,助勾践平息了宫廷内乱,文种获救,并被勾践拜为上大夫。从此文种成为传颂千古的谋臣、干臣和铁骨铮铮的谏臣。

一开始,文种的治国理想是见缝插针,争取短暂的和平建设之期。因为他深知,战争是要靠殷实的“家底”来支撑的。当他的战略见解与越王发生分歧时,文种以“为国吊丧”、“寡妇三哭”的极端手法而谏,不仅招致越王的震怒,更令主战的将领们强烈反感,力主杀他而稳定军心。

文种再次被下大狱,这位忠耿的大夫竟以绝食之法而迫使勾践见他。此时,越军战败,他不顾个人性命及形势险恶,自请为说客,又深陷囹圄!

越王入吴为奴后,文种受勾践重托而以相国身份守国。文种一面与民生息、疗补战争创痕;一面积极游说吴臣,力救身囚吴地的越王,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勾践归国后,文种谋划出惊世的“灭吴七术”献与朝廷。为国家大计的顺利实施,瞒天过海、移花接木、斗智斗策,以非凡的舌辩之功,赢得了夫差对越王的信任和放心,更为越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越国一举灭吴后,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仍滞留于越国为相。在要和平还是要成霸的战略方针上,主张养民的文种与勾践又发生了最为强烈的冲突!当勾践以夫差赐死伍子胥的同样方法赐文种死时,文种仍“执迷不悟”。他只怨勾践无情无义,却不知自己的心境与识见,已与越王相去甚远。某种程度上说,文种之死无可避免!是“王者之道”与人本性不可共存的必然结果。
参考资料:http://ksw2.search.cnb.yahoo.com/question/1406121520576.html
第3个回答  2007-01-19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成功之后杀功臣的事情不新鲜~
第4个回答  2007-01-20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勾践为什么要赐死文种?
勾践灭吴之后,范蠡与文种两人都位高权重,掌握越国的大量机密。而这时的越国,已经能够与楚国扳手腕,不再是楚国的小弟,变成了楚越争霸。因此,当范蠡想要走、文种称病不朝时,勾践必然担心范蠡与文种会跑回故国。一旦范蠡与文种回国,对越国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相信胸怀再宽广的君王,都不敢拿军国...

勾践灭掉吴国后,为什么要赐死对他忠心耿耿的文种?
因为勾践能灭掉吴国,很大的功劳是文种,如果没有文种的计谋,估计勾践要灭吴国还是挺不容易的。加上勾践疑心病非常重了。担心文种也会夺权,就直接杀了他了。夫差在夫椒击败越军 越王勾践听说夫差要来打自己,越王勾践一听还得了,就不顾大臣范蠡的反对,直接出兵攻打吴国,打算来个先下手为强,没有想...

勾践灭吴后为什么要杀文种?
因为他深知,战争是要靠殷实的“家底”来支撑的。当他的战略见解与越王发生分歧时,文种以“为国吊丧”、“寡妇三哭”的极端手法而谏,不仅招致越王的震怒,更令主战的将领们强烈反感,力主杀他而稳定军心。文种再次被下大狱,这位忠耿的大夫竟以绝食之法而迫使勾践...

勾践灭吴的计划是文种出的,灭吴后为何杀了他?
文种为什么被杀,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当初范蠡劝文种功成身退,但是却被文种拒绝了,而勾践又不是一个能够共富贵的人,于是文种便被杀了。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文种在最开始的时候其实和范蠡一样,都是楚国人,但是却因为怀才不遇,这才转头投靠了当时还在卧薪尝胆的勾践。然而事实证明,勾践其实只能够...

越王勾践为什么赐死文种?文种之死真相解析
文种是越王勾践身边的谋士,曾辅佐勾践灭吴。此后文种自觉功高,反而是引起勾践的猜忌。范蠡曾给文种留下一封信,劝他赶快逃跑,文种本想装病但最后还是被逼着上朝。当时勾践已经下定决心除掉文种,所以给他找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文种最后也选择自刎而死。为什么勾践一定要除掉文种呢?文种之死有很多不...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杀文种?
勾践灭吴之后,杀掉了文种。真是:与死狗烹,鸟尽弓藏。轶事典故:越王勾践以超常的意志忍受了常人所无法忍耐的屈辱,创造了着名典故“卧薪尝胆”。天不负有志者,越王勾践终于在二十四年(前473年)攻灭了吴国,将昔日侮辱自己的吴王夫差逼得自尽。此后,越国又会盟诸侯,奠定了东南霸主的地位。《...

越王勾践杀文种的原因?借口?不可能说杀就杀吧!
勾践灭吴后,你认为勾践会怎么考虑文种的?就算文种很忠心,但对于勾践而言,就有压力,文种的势力摆在那边,他会担心:“万一文种反了怎么办,王位肯定是不保的。”所以,当谗臣进言诬陷文种时,勾践很快就采取措施,就赐剑文种,让其自刎。“馋臣进言诬陷”,我都认为,很可能是勾践暗中指示的。

文种帮助勾践灭吴,为何勾践却不容文种?
文种和范蠡都是灭吴的功臣,不过范蠡此后选择主动引退,并且还劝告文种让他也退居二线。只是没想到,朝中竟有人污蔑文种企图反叛,勾践身处高位必定会加重疑心,这才导致了文种的死亡。可以说文种的死或难避免,立下战功却得不到好的回报,这在当时也不止他一人。报仇的故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而最为...

历史上越国国君勾践是什么形象?他杀死范蠡与文种的原因是什么?
公元前472年,勾践灭吴之后,立即翻脸不认人,转头就开始清理功臣,逼跑范蠡逼死文种,于是一个薄情寡义、忘恩负义、阴险毒辣的形象跃然纸上。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能因为古人写的史书就觉得一定可信,《史记》里的勾践、文种、范蠡三人言行就疑点重重,其言行既不符合时代特征,也不符合人物逻辑,让人很难相信。

文种帮勾践灭吴,为什么最后还是被勾践杀了
勾践为什么要杀文种? 越国一举灭吴后,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仍滞留于越国为相。在要和平还是要成霸的战略方针上,主张养民的文种与勾践又发生了最为强烈的冲突!当勾践以夫差赐死伍子胥的同样方法赐文种死时,文种仍“执迷不悟”。他只怨勾践无情无义,却不知自己的心境与识见,已与越王相去甚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