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如题所述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 在创设情境反复诵读中感悟生命的灿烂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拼凑堆砌,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诵读就是要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符号深深渗透进入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深处。
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读了课文。其次在了解了故事大致内容后,教师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品味感悟生命的灿烂。
例如:如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在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朗读的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然后老师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让学生上讲台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听读完毕,学生自由发表评价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用《爱的奉献》这首歌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来概括。文章当中不管是盲孩子,还是影子都获得了幸福,一种幸福、美好的情感充溢其中,这难道不是美好的人间吗?这时,老师再次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指导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让学生最终明白了“关爱生命不仅是关爱自己的生命,更应该表现为关爱他人尤其是弱者的生命”。这样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知与领悟语言,最终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尽可能得到充分表达,使外部的情境浸染与内在的情感抒发相得益彰,并使学生的感情朗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所以说只有在学生感受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才能品味感悟生命的灿烂。
2、 在教学让学生合作探究,咀嚼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现实目标是要学会惜时与敬业。惜时与敬业是生命价值“社会性”的体现,它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而新教材不仅是文本性教材,更是体验性教材。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散落在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提炼和挖掘,并将之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避免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让学生合作探究式的分析,以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所感悟,有所体验。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很多师生看来,鲁镇上“短衣帮”只是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一个标志。实际上,我们从生命伦理这一角度分析,则不难了解到“短衣帮”对“孔乙己”所持的冷漠和嘲笑的态度,无疑是促使“孔乙己”走向死亡的催化剂;而现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大量的这种人的存在。所以本文同样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尊重生命伦理教育的契机。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倘若孔已己活在现代,你觉得他的命运会转变吗,你认为孔乙己的命运怎样?为什么?”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
在明确探究方向后,学生分组搜集、筛选、分析、整理相关信息;然后师生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有人回答: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的解脱的笑;有人回答: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天真无邪的笑;有人回答: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是麻木不仁的笑。有人回答: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自私而卑劣的笑。最后,形成结论:孔乙己这一形象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如果生活在现代绝对不会是这样子,因为现代社会人懂得生命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于世,他都是应该得到尊重。
通过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学生对当时的社会人情的冷漠、社会的病态有了一个更深入的洞察和认识,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他们学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
另外,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加强对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的理解、体验,不仅让学生口头上说,而且让发言学生的再思考、再深入,把有创意的阅读理解写下来,并与其他学生信息共享和再创造。既有利于学生的深思、推敲,充分反映个性特点,还有利于部分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促进学生广泛地参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学生在这样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中,可以发现他人理解、思维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修正对生命价值认识。正如有学生在回答中谈到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活着。”是呀,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旦逝去,便无法追回,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当然,本文又是很好的感恩素材。独生子女,自然有很多优点,但其不足之处也令人堪忧,他们不了解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自然也很难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的生命。而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感谢父母开始,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1、 在创设情境反复诵读中感悟生命的灿烂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拼凑堆砌,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诵读就是要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符号深深渗透进入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深处。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读了课文。其次在了解了故事大致内容...

如何在语文教学结束形式中渗透生命启迪教育
4、拓宽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外延——敬畏生命 在学校工作中,德育的现状来看,“人生意义”淡漠,人生境界低俗化和浪费生命、自毁、他毁生命的现象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青少年轻生现象严重,迫切需要开展热爱生命教育。近年世界各国的少年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就我们身边这样事例也很多,这些例...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因而,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来渗透“三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美好和学习的快乐。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济南的冬天》《春》《海燕》《谈生命》《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课文中都包含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在中学教学中也有很多体现。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

生命在场的语文课——《秋天的怀念》课例评析
学生字斟句酌品出语文味后,自然能入境共情道出语文味,共鸣是语文课堂的最佳境界。 璩老师将语文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融合,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母亲照顾自己的点点滴滴,从一个个细节中,感悟生命,体会感情,学会感恩,从而接受了系统而深刻的生命教育,诠释了语文教学的真谛。从学生学习的效果来看,本堂课学生们沉浸在生...

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意义,如何实施生命教育
结合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阵地。要注意围绕学生的身边问题,让学生通过行动研究来解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

语文天地杂志的杂志目录
许晓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李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领学生合作探究 曹庆奎寻找生活元素 体悟身边趣味——对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魏成垒漫谈语文学习中的生活化积累策略 芮建民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浅探 杨成钢创设情境与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黄佳浅谈音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刘继红农村初中...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二是人格的可习性,这主要是指人格可以接受行为训练的教育和强化,那么,如何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老师准确生动的讲解,使学生不仅能从中得到知识的沐浴,而且能接受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的熏陶,而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呢?二、找准切合点,因材施教 中学语文教材中积淀着丰富的...

第1114期【教学随笔】
在文字中出生入死,触摸那个文本特有的气质,抓住关键的教学要点,设计简实的课堂思路,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让课堂充分地开展活动,让师生充分地敞开心灵,在文本、学生、老师、编者之间,架起一座彼此理解、互相交融、和谐美好的桥梁。 真正的教育是生命教育,是一位教师借助学科,借助班级,点亮每个孩子的希望之灯,点燃每个...

文言文网校
1. 文言文课堂教学如何做到既活又实求答案 1、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

为什么初中的课程这么多?
那时的语文课,老师讲得少,学生做的多,记得最清的就是抄生字、生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外加背段落大意、背中心思想、背课文。数学课也简单,老师讲完课就是做题,但题量不大。那时候没人讲素质教育,没人讲开全开齐课程,但老师们还都能认认真真地教学,虽然有时候对孩子们的要求比较严,但毕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