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曾国藩学读书(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至于应读何书,各种不同类型的书应该怎么读,读书的次第是怎样的,曾国藩的读书心得是怎样的,家信中也予以道明。

关于读什么书,曾国藩写道:

自《五经》外,《周礼》、《仪礼》、《尔雅》、《孝经》、《公羊》、《谷梁》六书自古列之于经,所谓十三经也。此六经宜请塾师口授一遍。尔记性平常,不必求熟。十三经外所最宜熟读莫如《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于生平好此四书,嗜之成癖,恨不能一一诂释笺疏,穷力讨治。自此四种而外,又如《文选》、《通典》、《说文》、《孙武子》、《方舆纪要》、近人姚姬传所辑《古文辞类纂》、余所抄十八家诗,此七书者,亦余嗜好之次也。凡十一中,吾以配之《五经》、《四书》之后,而《周礼》等六经者,或反不知笃好,盖未尝致力于其间,而人之性情各有所近焉尔。吾儿既读《五经》、《四书》,即当将此十一书寻究一番,纵不能讲习贯通,亦当思涉猎其大略,则见解日开矣。

所以曾国藩列出的书单是:《四书》《五经》《史记》《汉书》《庄子》、韩文、《文选》、《通典》、《说文》、《孙武子》、《方舆纪要》、《古文辞类纂》、十八家诗抄,共计十三种。然而这些书单只是按照曾国藩的嗜好开出的,前面几种自不必说,但是像《孙武子》《方舆纪要》,除非专门研究军事舆地要披览阅读,我们普通读者似无此必要。后世大家胡适、钱穆、梁启超都开列过国学必读书目,其中以梁启超所列国学入门书目较为普及。

书为什么要有选择性的看?

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以韩退之为千古大儒,而自述其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曰《易》、曰《书》、曰《诗》、曰《春秋左传》、曰《庄子》、曰《离骚》、曰《史记》、曰相如、子云。柳子厚自述其所得,正者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旁者曰《谷梁》、曰《孟》《荀》、曰《庄》《老》、曰《国语》、曰《离骚》、曰《史记》。二公所读之书,皆不甚多。本朝善读古书者,余最好高邮王氏父子,曾为尔屡言之矣。王氏父子之博,古今所罕,然亦不满三十种也。余于《四书》《五经》以外,最好《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好之十馀年,借不能熟读精考;又好《通鉴》《文选》及姚措抱所选《古文辞类纂》,余所选《十八家诗钞》四种,共不过十馀种。早岁笃志为学,恒思将此十徐书贯串精通,略作札记,仿顾亭林、王怀祖之法。今年齿衰老,时事日艰,所志不克成就,中夜思之,每用愧侮。

曾国藩每日读书,勤苦一生,所读之书不可谓之不广,但是他一生喜欢读的书就那么十几种,唐代韩愈、柳宗元如此,就连在图书日广的清代的王念孙、王引之也是如此。这些人既然前人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选择,我们就可以按此选择安心阅读。既然读古书应该有所选择,那么有没有一定的次第顺序呢?

曾国藩建议的读书顺序,一直关联着他的为文理论,“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所以当曾纪泽在读《汉书》的时候,曾国藩教导他:

看《汉书》有两种难处:必先通于小不、训诂之书、而后能识其假借奇字;必先习于古文辞章之学,而后能读其奇篇奥句。尔于小学、古文两者皆未曾入门,则《汉书》中不能识之字、不能解之句多矣。欲通小学,须略看段氏《说文》、《经籍籑诂》二书。王怀祖(名念孙、高邮州人)先生有《读书杂志》,中于《汉书》之训诂极为精博,为魏晋以来释《汉书》者所不能及。欲明古文,须略看《文选》及姚姬传之《古文辞类纂》二书。班孟坚最好文章,故于贾谊、董仲舒、司马相如、东方朔、司马迁、扬雄、刘向、匡衡、谷永诸传皆全录其著作;即不以文章名家者,如贾山、邹阳等四人传,严助、朱买臣等九人传,赵充国屯田之奏,韦玄成议礼之疏以及贡禹文章。陈汤之奏狱,皆以好文之故,悉载巨篇。如贾生之文,既著于本传,复载于《陈涉传》、《食货志》等篇;子云之文,既著于本传,复载于《匈奴传》、《王贡传》等篇,极之《充国赞》、《酒箴》,亦皆录入各传。盖孟坚于典雅瑰玮之文,无一字不甄采。尔将十二帝纪阅毕后,且先读列传。凡文之为昭明暨姚氏所选者,由细心读之;即不为二家所选,则另行标识之。若小学、古文二端略得途径,其于读《汉书》之道,思过半矣。

所以,想读上古、中古时期的书,要先通小学和古文途径,这两者相当于文章的字词解释和体裁,因此引出来两本书《说文解字注》和《古文辞类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卷帙浩繁,使人读起颇有畏难情绪,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为后出古文选本,自然有些地方要优于《古文辞类纂》,所以想了解古文,当看此书为佳。需要知晓的是,无论是《古文辞类纂》还是《经史百家杂钞》,上溯这些文学总集的来源,总是绕不开南北朝时期编写的《文选》。《文选》是必读书目。曾国藩给出了方法:

尔《说文》将看毕,拟先看各经注疏,再从事于词章之学。余观汉人词章,未有不精于小学训诂者。如相如、子云、益坚,于小学皆专著一书,《文选》于此三人之文著录最多。余于古文,志在效法此三人并司马迁、韩愈五家,以此五家之文,精于小学训信,不妄下一字也。尔于小学既粗有所见,正好从词章上用功。《说文》看毕之后,可将《文选》细读一过。一面细读,一面钞记,一面作文,以仿效之。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钞则不能记,不摹仿则不惯用。自宋以后,能文章者不通小学;国朝诸儒,通小学者又不能文章。早岁窥此门径,因人事太繁,又久历戎行,不克卒业,至今用为疚憾。尔之天分,长于看书,短于作文。此道太短,则于古书之用意行气,必不能看得谛当。目下宜从短处下工夫,专肆力于《文选》,手钞及摹仿二者皆不可少。待文笔稍有长进,则以后访经读史,事事易于着手矣。

跟曾国藩学读书(二)
曾国藩建议的读书顺序,一直关联着他的为文理论,“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所以当曾纪泽在读《汉书》的时候,曾国藩教导他:看《汉书》有两种难处:必先通于小不、训诂之书、而后能识其假借奇字;必先习于古文辞章之学,而后能读其奇篇奥句。尔于小学、古文两者皆未曾入门,则《汉书》中不...

读《曾国藩》(2):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而本书正是从咸丰二年开笔,彼时曾国藩离京赴江西主考任,在安徽途中得知母亲去世,一路奔丧至岳阳城遇险,这个时候的曾国藩已经即将年满四十三岁。 这中间交代了一个细节,就是曾国藩在岳阳“喜得一人才”康福,两人从益阳走旱路回湘乡至宁乡境内,这位曾大人竟然被太平天国起义军擒去写通告,幸得康福连夜相救才逃回老家。

读《曾国藩传》第二章感悟
世人说:五百年来两大完人,前有王阳明,后有曾国藩。就立功,立德,立言的成圣之路来看,曾国藩恰恰是我们更应该学习和研究的。因为他的“成圣之路”更贴近于常人所能学到,悟到,做到的。进入翰林院以后他才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接触到比他更高层次的人,也正因为他读了王阳明的《传习录》,才发现了和...

古人谈读书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古人谈读书》由三篇文言文构成。第一篇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有关论述,给人以警醒。第二篇是朱熹论说的“读书有三到”,重在强调心到,表现了朱熹独到的见解,给人以启迪;第三篇是曾国藩对读书的论述,强调读书要有“三有”,有志、有识、有恒,给人以训诫。

古人谈读书(二)的翻译文?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

古人谈读书其一其二翻译
译文:(一)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二)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

《曾国藩家书》之金句(二)
第240页:傲慢和话多是失败的凶德 古人说致人失败的凶德,主要是两点:一是傲慢,二是话多。凡是傲气凌人,不必一定是言语伤人,有的是神气嚣张而欺人,有的是面色难看而欺人。内心不可有所倚仗,内心有所倚仗,就会表现在脸上。毛万不要,处处要强,强充老手。第252页 曾国藩家风 一是兄弟和睦,...

六年级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五篇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

古人谈读书二则全文翻译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来自曾国藩全文。摘要古人谈读书二的翻译文提问第一则翻译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