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人生漫笔作者简介

如题所述

汪曾祺,1920年出生于江苏高邮,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虽然没有完成学业,但他的文学之路却在此起步。早年,他在中学任教员,后转为历史博物馆职员,这段经历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编辑工作,期间还投身于京剧创作,参与编写了著名的样板戏《沙家浜》的剧本,展现了他在艺术领域的多才多艺。

1940年,汪曾祺的第一篇作品面世,他的短篇小说集《邂逅集》于1947年出版,随后的《羊舍的夜晚》也在1963年问世。然而,真正让他在文革后受到广泛关注的是《汪曾祺小说选》和《晚饭花集》等作品。随着八十年代的到来,文学逐渐摆脱了政治的束缚,读者开始更加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汪曾祺的作品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他的《受戒》和《大淖纪事》被赞誉为“文化寻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位作家,汪曾祺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小说和散文领域,他的《汪曾祺人生漫笔》更是汇集了70余篇散文和随笔,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人物描绘、回忆点滴、自传体叙述,以及对故乡和艺术的深刻见解。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他的生活经历,更反映了他对世间人情事理的独特洞察和理解,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他的智慧和人文关怀。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汪曾祺人生漫笔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出生于江苏高邮,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虽然没有完成学业,但他的文学之路却在此起步。早年,他在中学任教员,后转为历史博物馆职员,这段经历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编辑工作,期间还投身于京剧创作,参与编写了著名的样板戏《沙家浜》的剧本,展现了他在艺术领域的...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

江曾祺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 汪曾祺的父亲多才多艺。汪曾祺的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他从小看父亲作画有关。父亲的随和、富于同情心,对汪曾祺日后的创作产汪曾祺20岁开始发表作品。年轻时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较深。晚年作品渐趋平实。提倡“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主义”。但又主张现实主义...

官旭峰获得荣誉
读《汪曾祺人生漫笔》有感,官旭峰以一颗善心看待人生,深入理解了人生百态,对生活充满了感恩与敬畏。这一感悟,使他在文学创作中更加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和人性的深度挖掘。官旭峰的作品《用一颗善心看待人生》荣获韶关日报征文大赛奖,这不仅是对官旭峰文学创作的认可,更是对其人文精神的肯定。该作品传达...

这句话出自于哪本书?
作者简介: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人间草木》等。

谁能推荐几本好书?
《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围城·序》,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先后完成了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 内容简介: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

现代文学作家都有谁,作品有那些!!!
迟子建《雾月牛栏》、《白银那》、《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莫言《红高粱 》《蛙》毕淑敏《心灵处方》《血玲珑》史铁生《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林清玄《迷路的云》《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这只是一些,还有...

林海音简介
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1957午《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1976...

有什么书可以提高人的基本修养?
汪曾祺人生漫笔 时间的玫瑰 查令十字街84号 灵魂的事:关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 半生为人 有关品质(《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的散文随笔集)退步集 骑兵军日记 中国现代小说史 如画人生 失焦:卡帕战地摄影手记--影像阅读 小人物日记 傅聪:望七了 文化类:帝国的惆怅 江湖丛谈(启功题名_评书大师连...

《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 人生百态,爱亦如此
汪曾祺的妻子施松卿,入西南联大时修物理,后因生病转学生物,但是生物依然不轻松,又转到西语系,三年换了三个专业,这在今天的大学是无法想象的。幸好,在当时宽松自由的西南联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转专业。而最终,她也没有辜负学校的宽容,后来成为了新华社对外部特稿组高级记者。如果说人生百态...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