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亲是为什么

如题所述

现在社会上很多的成年人,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很多都来源于原生家庭的伤害。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总是因为很多原因,比如外出挣钱,或是工作很忙,而忽略对孩子的关心,导致孩子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等到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父母又开始把这份爱转移给孙辈,希望可以弥补曾经对孩子的亏欠。

原生家庭的伤害已经造成,为何父母又想在孙辈身上弥补?

有很多长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因为诸多原因对自己的子女不够关心,等子女渐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长辈们也开始没有那么忙碌,这时候才开始意识到曾经对孩子的亏欠。但是伤害已经造成,有些长辈为什么开始对孙辈开始弥补了?

1、希望子女态度转变

从小没有受到父母的疼爱的孩子,内心其实是极其缺爱的,但爱而不得是其最终的结果。在孩子渐渐长大之后,父母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孩子从小的关心不够,其实为时已晚。

等孩子自己成立了家庭,孩子对于父母的态度其实还是怨恨,觉得父母做什么都是错,因为心底的那个结依旧存在。为此有些父母为了能让子女感觉到自己的诚意,就对子女的孩子好,希望子女对自己的态度可以发生改变。

2、不想这种伤害继续

还有的父母,是不希望这种伤害被继续。比如有些父母家的条件本身就不好,所以在生了孩子后,就必须把孩子放在家里跟着爷爷奶奶,自己出去打工。时间一长,孩子跟父母也就生疏了,父母有时候想要靠近,却总是格格不入。一直到孩子长大之后,父母开始了解到孩子的需要,不希望孩子继续恨自己,所以希望通过对子女孩子的好,使孩子心里可以忘记那段痛,开始过幸福的日子。

3、让自己更好受

其实生了孩子就会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无奈的。很多父母没有办法陪着孩子一起长大,当这些父母离开孩子的时候,背地里也撒过眼泪,但是无法跟孩子表达,希望把孩子带在身边,却又不想让孩子跟着一起吃苦。

就这样,错过了孩子最重要的成长时期,在孩子成家之后,自己内心依旧是很愧疚,所以开始对自己的孙辈好,希望可以缓解对孩子的愧疚之心,也让自己的内心好受点。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这样的弥补

父母这种对孩子弥补方式,不一定会奏效。因为每个孩子的想法不一样,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接受这种弥补,反而,可能会造成以下几种影响。

1、反而会凸显出,自己受的伤害

有些父母在子女很小的时候不闻不问,等子女生了孩子,父母开始孙辈好。其实子女本身就有一些矛盾心结没有解开,父母这时候再去触碰,每对孙辈好一次,就会让子女想起曾经的父母是如何自己她的。

丽丽从小就是一个人在奶奶家长大,不到15岁的她洗衣做饭样样精通,父母每年从外地回来都会夸奖丽丽是个好孩子,但是从来都没有心疼丽丽的意思。等到丽丽长大嫁人了,有了自己儿子,丽丽发现原来父母知道怎么疼爱一个孩子,只是当初自己真的不受疼罢了。

有一次丽丽加班就让老公去接孩子,但是老公临时有事也没和丽丽讲,就让丽丽的爸爸去接孩子放学了,恰好丽丽加班又取消了,直接去接孩子了。但是当丽丽到学校门口的时候,看到孩子奔向外公的那一刻,丽丽哭了。

曾经多少次想象父亲在校外接自己的场景,但是终究一次没有过,如今,丽丽心中一片苦水,反而加深了心中对于曾经原生家庭的痛。

2、子女开始感恩

当然也有子女面对如此的情况,是相反的态度,当父母对孙辈好的时候,他们内心开始放下对父母的那段芥蒂,开始接受父母,觉得父母也是爱她的,只是当时的环境问题,和生活所迫,父母没有那样的时间。现在到了晚年,父母对孙辈好,不就是对自己的爱么。他们反而开始学会慢慢放下,感恩父母。


对于父母的弥补,子女不同态度的原因

父母在孩子长大之后选择对孩子进行弥补,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这种行为,有些反而更加厌恶,导致矛盾加深。其实造成子女不同的态度的原因有很多,几下几点是根本性的。

1、子女本身的性格

每个人的性格均不相同,面对事情处理的态度自然也不相同。如若有知足型性格,即使自己曾经受到过原生家庭的伤害,但是在自己生了孩子之后,父母开始尽力弥补,就不会去计较曾经的伤害,只要以后大家都好就可以了。

还有一类人记恨心重,或者属于多愁伤感型,一点小事情,都可以刺激他们敏感的神经,心理的问题基本无法通过后期弥补来解决,只会永远满心怨恨。

2、子女受伤害的程度

每个子女受伤害的程度都不相同,对于弥补所表现的结果也一定是不一样的。有些父母迫于无奈离开孩子外出打工,也有些父母嫌弃孩子是个女儿,生下之后就不闻不问,到老了开始意识女儿的重要性,还有的父母为了组建各自的家庭,抛弃了孩子。

如果原生家庭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父母想等到老了之后再来弥补,孩子自然不会接受。

3、父母本身的做法

有些父母对孙辈好,其实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只是希望老有所依。他们渐渐体会到子女对自己老年的重要性,所以现在选择对孙辈好,让子女在自己老年的时候可以照顾自己。

可是,他们在对待孙辈的时候并不真心,总是模式化带娃,不会真心和孩子交流,甚至是在子女面前才伪装。这种弥补方式,只会让子女更加心寒。


身为被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该怎么看待这件事?

1、可以不必原谅父母,但不该让恨继续

父母开始进行弥补的行为,子女有权利不原谅父母,因为伤害已经造成了,说原谅容易,心里真正放的下才最重要。

但是既然父母已经开始做出弥补了,就不应该再让这种怨恨继续,毕竟拥有一个快乐的家庭,远比破碎的家庭更幸福,心中充满怨恨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不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所以该放下的时候要选择放下。

2、感恩父母对孙辈的爱

学会感恩,不应该将上一辈的恩怨延续到下一辈,父母对自己的伤害既然已经造成,无法进行改变,在父母开始疼爱孙辈,帮助自己减压的同时,应该去感恩父母。毕竟父母应该到安享晚年的时候,但是依旧选择帮助带孩子,其实也是一种莫大的爱。

3、学会放下

俗话说,放过他人也是放过自己,过多的纠结过去发生的事情,没有太大的意义,毕竟生活还要继续,带着怨恨过下辈子,对父母、对自己都不是一件好事。

“隔代亲”也许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弥补,可以选择不原谅,但是请不要再将恨延续。只有内心真正地选择放下,才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人生没有完美的,残缺也是一种人生,过好自己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31

隔代亲”,是指老年人自已代自己的孙辈现象。“隔代亲”这样最能解除老年人的寂寞和孤独,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宽慰,甚至还会焕发起老年人尚未泯灭的“童心”。所谓“隔代亲”现象,本质上或者说更多地是老对小的情感依恋。

    产生根源:

    最老的和最小的,正在消失的和正在新生的,这是家庭成员中的两个极端,如有更高寿的上辈在,道理相同,有互补的因素,但问题的主要方面在老一代。

    现象特征:

    隔代亲是客观存在。但如长期由爷爷带孙子,负作用会大于正作用。例如,一个男孩子,如果长期不和父亲在一起,会缺乏阳刚之气,毕竟爷爷已到晚年,阳刚衰减,随着以接受和认同社会的成长阶段,孩子将进入以培育独立意识为主的阶段,身上所缺的阳刚之气,作为男性最重要的素质的缺损,终身都可能难以弥补。

    意义:

    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对幼子的抚育,几乎没有至少在我的知识范围范围内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在这个领域里,抚育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保护,而父母辈身强力壮,才有条件肩负这一职能。所以也几乎可以说,这是人类独有的现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隔代亲”,是指老年人自已代自己的孙辈现象。“隔代亲”这样最能解除老年人的寂寞和孤独,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宽慰,甚至还会焕发起老年人尚未泯灭的“童心”。所谓“隔代亲”现象,本质上或者说更多地是老对小的情感依恋。
  首要的原因是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辈自己来日不多,自己的生命,正在自己能看得到的最下一代身上延续,是生的愿望表达。
  其次还有以下原因:随着变老,智力和心理会童稚化,和最下一代有更多的接近性;对儿女的控制力减弱,共同语言也减少,对晚辈爱的表达在孙子辈身上较易实现,所谓含饴弄孙是也;孙子辈在得到爷爷奶奶的爱抚后,对爷爷奶奶的亲昵,会安抚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寂寞。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2-14
有人认为,“隔代亲”有三大优点:一是对孙辈的发育成长有利。很多“神童”就是得到了知识经验丰富的祖辈的超前引导才脱颖而出的。二是对子辈有利。子辈忙于工作,孩子由祖辈教养,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志于事业。三是对祖辈有利。不仅可以解除孤寂,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生命活力,还可以老有所为,发挥余热。这种与孙辈玩耍游戏的天伦之乐对帮助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但“隔代亲”的优越性尽管不少,同时却也带来了很多不利于儿童健康成才的“隐患”。

延长“童稚心理”时期。一些祖辈人生的坎坷经历,注定了他们对孙辈们的偏爱,这种偏爱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溺爱。爱得过分,就会阻碍孩子正常心理发育。宠爱的结果,使孩子总是摆脱不了“童稚心理”的制约。有关机构将托儿所出来的与由祖父母带大的孩子进行心理比较,发现他们截然不同。从托儿所出来的孩子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强,社交圈子亦大,许多事都能自己动手干,胆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伤像没事一样,很小就能横穿马路等。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则不然,有的小学五年级了还要老人接送,万事不能动手,像提书包这样的事也不想干。碰到问题,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娇,缺乏应变能力,不合群。

导致教育的“脱代”。祖辈们的世界观形成于几十年之前,时至今日,他们中不少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几十年之前。在与孙辈的亲密接触中,他们的世界观无意中会隔代传播,以至增加孩子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难度。再说,老人的思想意识相对陈旧,亦相对固执,给孙辈烙下的印记,对孩子接受新的知识经验会起负性效应。另一方面,有的老人生理衰退,腿脚不便,喜静懒动,带孩子往往只能圈在家庭的范围里,带出的孩子容易老成有余,活泼不足,有碍孩子智能发展。

疏远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导致亲子的"隔阂"。祖辈爱孙与父母爱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似是彼此都爱孩子,不同的是祖爱孙偏“慈”“宽”“容”,而父母爱子则偏于“严”。这种教育支点的分歧,很容易导致亲子隔阂。这里的亲子包括两层:一是祖辈与父辈层次,祖辈对孙辈的溺爱与旧意识的隔代传递,父辈看不惯或从中进行矫正;父辈的管教,祖辈横加袒护与阻拦,这些都势必导致祖辈与父辈的矛盾。二是父辈与子辈层次,子辈的趋乐避苦心理,使其对于父辈的管束,或端出祖辈当挡箭牌,或以祖辈为防空洞、避风港,对父辈的管教产生抵触或阳奉阴违。祖辈的过分溺爱和父母的严加管教,甚至会使孩子在感情上形成错觉:只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爱我,爸爸、妈妈并不疼我。这不仅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而且亦有碍家庭和睦。

“隔代亲”有利有弊,处理不适当,就会弊大于利。希望年轻的家长能扬长避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和祖辈多沟通多商量,获得祖辈的认可和支持,一定能让孩子在(外)祖父母的爱护下健康成长起来!
第4个回答  2019-08-25
老辈到了晚年,儿女都忙于工作,孙子一代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所以就特别宠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