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欢度春节的习俗哪些与现在相同,哪些与现在不同

如题所述

相同:都过春节,拜年,吃元宵、贴春联等!
不同:古人看不上春晚,古代更加敬天、敬地、敬祖先、敬人。
而现在,更加关注自身的享受
古人与现代欢度春节的习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上:
祭祖——古代祭祖的习俗,现在已经很少进行了,即使是祭祖,也不会像崔提《四民月令》那样:“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现在最多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出去烧个纸。
娱乐——粱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钦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还有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现在,80%以上的人在家看电视、上网,大部分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少数外出旅游。
拜年——南宋吴自收《梦梁录》记载:“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梵天庐丛录》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酒肉异常丰盛。可见古代拜年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社交活动,而现在大家足不出户,电话、短信、QQ、微信都可以拜年,机关事业单位执行八项规定,连团拜会都取消了。
饮食——过去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而现代,肯德基、麦当劳24小时营业,年青人的年夜饭,很多人都用“饿了么”叫外卖,即便是饺子也是煮点速冻的。
团聚——古代春节回乡团圆是每个人的大事,现代即使是团聚之日,也有千千万万的人,春节期间却放弃了休息,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像公安、边防、医疗、气象、公交、环卫、电力、供水、暖气、新闻等行业,保证了社会机器的正常运转,保卫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祖国的安定祥和,有了他们,我们才能高枕无忧的过一个幸福年! 
守岁——除夕守岁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现在人们过春节依然守岁,只不过是守着电视看春晚,春晚结束,上床哈米。
压岁钱——古代人给的可都是真金白银,哪像现在的爸爸,两张巴掌的纸就把小朋友打发了,不过就购买力来说,好像现在的压岁钱略胜一筹。
其他——像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年画、贴福字、穿新衣等,现在依然遵行,只是方式有所改变,比如古代是自己或佣人用扫帚打扫,现在用小时工、吸尘器;古代春联自己写,现代春联是买的大家内容都一样等等。窗花、福字、年画都有了电子的、3D的……

春节最值得聊的还是吃的,下面谈谈各地的年夜饭: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1、 送灶
  腊月二十四送灶,至今仍是中国南北许多城镇乡村居民过年的第一个大关目。不过,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却很少或几乎不再进行(郊区农村除外)。关键是现代生活中的灶与炊,已与古代的土灶炊煮根本不同,灶王爷的地位变了,重要性减弱了,不但灶君,就是整个神鬼系统,与人的关系也不像古代那么密切了,城市人祭灶送灶以与天帝神鬼沟通的需要和热情自然大减。
  2、守岁

  除夕虽在新年的前一天,但却算得上是过年的第一个高潮,而今依然如此。一切的节日准备在此夜必须完成,明天将另有一系列活动,家庭主妇们也要好好休息暂不忙碌,于是,年三十往往成了最忙乱的一天,对于上班族来说,尤其如此。 除夕的传统过法,有较多的仪式,如挂像祭祖、供奉神飨,乃至跪拜磕头、鞠躬行礼等等,这一套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很流行,特别是在一些乡绅之家。如鲁迅小说《祝福》所描写的绍兴鲁镇的鲁四老爷家,就极典型。 现代的趋势则是这一套由简化而渐趋消亡,但变化的速度并不平衡,有的地方,有的人家,变得慢一些,还能看到旧仪的片段留存。至于传统带有驱鬼避邪巫术意味的挂青松,悬桃符,贴门神,放爆竹等等,则有变形的保存。现代人仍喜欢在新年期间置门松,挂青蒲,在室内插鲜花,在门上贴春联春画(内容如招财进宝、福禄寿三星、关帝、观音)或倒过来的“福”字;仍喜欢放鞭炮或烟花,近年来烟花的花样和大小,都有很大发展。但现代人做这些,多数只是为了美化环境,为了增添喜气,为了自己愉悦,很少或几乎不再关注传统的祈求禳祝和驱逐鬼祟的含意。在民俗传承中,形式留存而内涵变异,老传统与时代因子巧妙结合,可以说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拜年

  传统的拜年是加强和润滑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现代人对此认识更深,行事亦更为自觉,故此风至今不衰,且有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除原本亲戚朋友、同事师生之间的过年走访基本照旧外,也继承了“团拜”的形式,即在某个范围或团体圈子之内,选择一个地点,约定一个时间,作有组织的集体互拜。这既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又可简化和减少个别走访的程序和时间。而且这样做,在非常亲密的人之间也并不形成约束,团拜之外,仍不妨单独走访。行之既久,团拜形式也稍有变化,大抵是改成正式放年假之前,在各单位或团体举行联欢,此日,凡能出席者都会出席,甚至可携带家属(主要是未成年的孩子),联欢会上,单位首长讲话,同事聊天,表演一些节目,吃些糖果花生,既是年终的告别,也算新年的团拜,此种做法日渐盛行,有形成风俗之势。有的较大单位,为避免下属给上司拜年的繁冗,还实行一定领导层的团拜。往往是在年前择定一日,各级官员皆到,进行简单仪式,互致年终慰问和新年祝贺。而由国务院、人民政协主持的春节招待会,虽是一次政治性活动(溯源也许可追至古代朝廷的元日朝会,但性质和形式已有根本不同),同时也有藉会见各界代表而向全国各界拜年之意——主持者的讲话中,往往直接点出这层涵义——至今也已形成习惯,向新民俗演变着了。 年假时间有限,而需要拜年的对象又多,有的还不在一地,怎么办?中国古人早就采取送达名刺(上书本人名字、籍贯、官职及敬贺语)以代亲临拜谒的办法。最初的名刺用途只是为通报姓名,与拜年尚无关联,这在秦汉时代就已出现,隋唐时,谒见长者贵人,也往往先是投刺,得到允许才正式拜会。至宋代,开始将名刺用于年节的拜贺,但并不限于过年。周密《癸辛杂识》云:“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 这里说的是“节序交贺之礼”,可见用得颇广。同书又说:“今时风俗转薄之甚,昔日投门状有大状、小状。大状则全纸,小状则半纸。今时之刺,大不盈掌,足见礼之薄矣。”看来,宋人的名刺发展到后来,其大小已颇像今日的名片了。送名刺对完成礼节而又节省时间,自有很大好处,但用滥了却也蜕变为冷漠的客套虚礼,为人所诟病。到了现代,由于书写载体的进步,再结合外来的经验,便发展出贺年片和贺年卡来。这样,不但一国之内可以通过邮政方便地贺年,而且给世界各地的朋友贺年也不再是难事。前几年,中国电讯事业发展很快,电话开始普及,费用逐步降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们,便又转而采用既快捷又省事的电话拜年手段。近年随着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电脑进入千家万户,于是,从网上发贺卡拜年已极为寻常,拜年的民俗行事遂进入无所不能的虚拟空间。这也非常符合节约纸张、节约可贵的木材资源的理念。
  迎财神

  迎财神是过年行事的重要一项。这项活动以往就有,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许多地方志

  上有年初五迎财神的记载。迎接的方式很多,可以到寺庙磕头献金、行礼祝祷,也可在家中燃烛挂像,焚香膜拜。清同治《上海县志》载:“(正月)五日,接财神,用鲜鲤担鱼呼卖,曰‘送元宝鱼’。至暮轰饮,曰‘财神酒’”。 这是带有祈求巫术意味的举动。北方在这天则有“过破五”和“送穷”习俗, 前者规定年初五有不能打破器皿和说不吉语,后者以一定仪式恭送“穷鬼”,应属禁忌与禳祝性质的活动。无论祈求、禁忌、禳祝,动机都在于驱逐穷困,企望财富。因为迎财神是个吉利的日子,许多商家对此均极重视。往往前一日即为财神设祭,长桌上供以鱼肉果品,点上香烛,由老板率领店员逐一叩拜祷祝,然后燃放爆竹。次日店铺开门,可望能发利市。而跳加官、舞财神和唱喜歌者,即以此日在店门前表演、乞讨,店家不得哄赶拒绝,要给表演者年糕吃,或给一些钱。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22

古代春节习俗:

1、扫尘 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尾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2、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

3、洗澡洗衣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

4、贴春联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5、除夕,原意为"岁除",指岁末除旧布新的日子,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6、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7、压岁钱,长辈给小辈分发,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8、守岁,除夕夜房间里灯火通明,熬年夜,点爆竹。

9、拜岁 岁首拜祭天地、岁神,迎春接福。拜岁是中华民族流传至今最悠久的传统风俗之一。

10、姑爷节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携家带口回娘家。

祭灶、贴春联、除尘、守岁、放爆竹、拜年等习俗现在也都有,只是没有古代繁琐,现在的过年的一套流程是古代的简化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古代人欢度春节的习俗哪些与现在相同,哪些与现在不同
1. 相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在春节期间过春节、拜年、吃元宵、贴春联等。2. 不同:- 古代人更加敬天、敬地、敬祖先、敬人,而现代人更加关注自身的享受。- 古代的娱乐活动包括看春晚、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而现代人则更多使用电话、短信、QQ、微信等方式拜年。- 古代的拜年是春节期间...

古代人欢度春节的习俗哪些与现在相同,哪些与现在不同
古人与现代欢度春节的习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上:祭祖——古代祭祖的习俗,现在已经很少进行了,即使是祭祖,也不会像崔提《四民月令》那样:“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古代除夕和现代除夕的相同和不同
2. 不同:古代的春节更加注重祭祀和敬拜,如祭祖、祭天、祭地等。而现代的春节,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享受和娱乐,如看春晚、上网、旅游等。此外,现代的春节也有一些新的习俗,如发红包、发微信拜年等。3. 古代的春节饮食更加讲究,如年夜饭上的菜肴都有特殊的寓意,如鱼寓意年年有余,饺子寓意团圆等...

古人欢度春节与现在有哪些相同,哪些不相同?
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

宋朝过春节是什么习俗?
相同:宋代春节和现代春节都贴春联,家庭都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放烟花爆竹,穿新衣服,吃饺子。不同的是:宋代只有达官贵人还能请歌舞助兴,而现在只有小部分村庄会敲锣打鼓来庆祝,而且现在有电视机,宋代没有现在科技发达没有电视机,现在大年三十一家人围着电视看春晚。宋代春节风俗与现在春节风俗的异同...

谁可以告诉我传统过春节和现在过春节的相同和区别
谁可以告诉我传统过春节和现在过春节的相同和区别春节,又称阴历新年或农历新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商周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

古代过年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
古代过年和现在过年的区别在于现代春节更具物质性和精神性,活动形式更多样。古人过年时处于农闲时期,先民们有杀猪宰羊、烧香敬神、烧纸敬祖的习惯。现代春节的习俗有买新衣、走亲戚、给压岁钱、看文艺节目、吃汤圆等。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

今天的春节和宋代的元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 1.百姓对春节都很重视。2.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3.春节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4.群众的娱乐活动很多,集市也很热闹。5.有些地方仍然保留着“守岁”的习俗。不相同 1.现在不贴“桃符”,贴对联。2.除夕的时候,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古人过春节的习俗和现在过春节的习俗有什么不同?
没有什么不同,现在过春节的习俗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大致都一样。1、除夕夜放鞭炮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含义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是农历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除旧布新...

古代过年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
1. 古代过年的习俗与现代春节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有所不同。2. 在古代,过年期间农民们处于闲暇时期,会进行杀猪宰羊、烧香敬神、烧纸祭祖等活动。3. 现代春节的习俗包括购买新衣、拜访亲友、发放压岁钱、观看文艺节目以及品尝汤圆等。4. 现代春节的活动形式更加多样,体现了物质和精神双重庆祝的特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