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

如题所述

一 、生活习惯的养成
生活习惯也是品德范畴,要从小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美化环境、消费、业余时间等支配方面表现出来的固定的行为方式,是独立生活能力的标志。要从小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生活有规律。爱惜花草树木,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爱惜粮食和学习用品。节约用水、用电,不比吃穿,不乱花钱,生活俭朴等一切习惯的养成,也是人格魅力的养成。
二、卫生健康习惯的养成
卫生健康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因素。要让学生懂得讲卫生的重要性,教师要教学生饭前和上厕所都洗手,不吃过期或发霉实物,要勤洗头、勤洗澡,勤换衣服、衣着整齐,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要培养学生坐、立、行读书、写字姿势正确。自己会整理书包、课桌要清洁,物品要摆整齐。要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生活的自理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三.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个学生学习习惯是学习心理品质的客观反映,也是影响和决定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作为学生的一项必备的学习素质,是学生完成其学业的前提,并对其品格和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一个孩子从第一天到学校,就要在家长和老师的配合下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老师应跟具孩子不同年龄特点,采起不同形式方法,多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在上课时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要积极动脑思考问题,举手回答问题。要善于观察,勤于动手等一切良好的习惯。
四 、文明习惯的养成
文明习惯是学生顺利从事学习及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标志。从小培养礼貌用语,要懂得尊老爱幼,要有一个感恩之心,养成城实守信,知错就改。不说谎,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要懂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的健康。要遵遵纪守法,有公德,不打架骂人,不喝酒,不吸烟,不进游戏厅。爱护公物,捡到东西要交公等良好的习惯。
养成教育是要从学生做人的一言一行抓起,逐步养成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行为有规范的习惯;从自尊、自重、自强、自信、自立开始,逐步养成爱老师、爱同学、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爱人民的感情;从爱自己的物品开始,逐步养成爱自己的课桌椅、爱教室、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从遵守课堂纪律、规章制度开始,逐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的习惯;从关心和爱护班级并为之做贡献开始,逐步养成集体主义的观念和品格,只有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逐步使学生的言行规范、标准化,才能成为国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9
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正如一位教育家说的那样,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殖,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新课程计划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质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我认为可以划分为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家庭行为习惯等,个人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要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获取和完善独立探索中的未知,矫正自主学习中某些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一、对学生行为特点的思考:行为是人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外部表现的组合。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活动、行动的表现与结果。统观现状,学生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1、活动性:一为它总是凭借活动的动作与行动表现完成的;二是行为的表现与完成有一个活动过程。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在多种活动中,教育、矫正和评价习惯。2、意识性:行为都受一定的心理、意识来支配,无意行为也在潜意识的操纵下产生。运用合理的心理辅导艺术,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支配言行。3、适应性:行为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同个体行为的适应性水平则不同,同一个体的行为水平也有差别。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必须为学生创设有利的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4、复杂性:人的心理纷繁复杂、所处的环境也五彩缤纷,因而心理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行为,自然具有复杂性。对学生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5、良莠性:行为有优劣、好坏、良与不良之分。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预防其不良行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主要是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差异。它的现实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领域里会有不同的特长和才能;二是不同的个体在同一领域里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由于智力差异、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和认知方式的差异的存在,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一是要提高其心理素质,让它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组织多种活动,使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路与方法: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3)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要在学生有了学习要求的情况下去教;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记;要在学生明白行动规则的条件下再要求去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无穷。2.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教学经验所得: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我的体会是:A.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教师随时随地都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整洁大方的形象。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一个人情绪。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
第2个回答  2018-07-06
好的习惯可以比其它手段更能帮助人们成功。有人说过:“培养了习惯,就养成了性格,而培养了性格,最终也就培养了命运。”一个人习惯从小养成,从平时、从小事抓起。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要良好的生活、卫生健康、学习、文明等习惯。学校是人的一生成败最重要“基地”。教师必须认认真真培养下一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生活习惯的养成
生活习惯也是品德范畴,要从小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美化环境、消费、业余时间等支配方面表现出来的固定的行为方式,是独立生活能力的标志。要从小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生活有规律。爱惜花草树木,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爱惜粮食和学习用品。节约用水、用电,不比吃穿,不乱花钱,生活俭朴等一切习惯的养成,也是人格魅力的养成。
二、卫生健康习惯的养成
卫生健康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因素。要让学生懂得讲卫生的重要性,教师要教学生饭前和上厕所都洗手,不吃过期或发霉实物,要勤洗头、勤洗澡,勤换衣服、衣着整齐,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要培养学生坐、立、行读书、写字姿势正确。自己会整理书包、课桌要清洁,物品要摆整齐。要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生活的自理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三.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个学生学习习惯是学习心理品质的客观反映,也是影响和决定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作为学生的一项必备的学习素质,是学生完成其学业的前提,并对其品格和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一个孩子从第一天到学校,就要在家长和老师的配合下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老师应跟具孩子不同年龄特点,采起不同形式方法,多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在上课时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要积极动脑思考问题,举手回答问题。要善于观察,勤于动手等一切良好的习惯。
四 、文明习惯的养成
文明习惯是学生顺利从事学习及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标志。从小培养礼貌用语,要懂得尊老爱幼,要有一个感恩之心,养成城实守信,知错就改。不说谎,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要懂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的健康。要遵遵纪守法,有公德,不打架骂人,不喝酒,不吸烟,不进游戏厅。爱护公物,捡到东西要交公等良好的习惯。
总之,养成教育是要从学生做人的一言一行抓起,逐步养成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行为有规范的习惯;从自尊、自重、自强、自信、自立开始,逐步养成爱老师、爱同学、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爱人民的感情;从爱自己的物品开始,逐步养成爱自己的课桌椅、爱教室、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从遵守课堂纪律、规章制度开始,逐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的习惯;从关心和爱护班级并为之做贡献开始,逐步养成集体主义的观念和品格,只有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逐步使学生的言行规范、标准化,才能成为国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第3个回答  2018-06-16
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正如一位教育家说的那样,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殖,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新课程计划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质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我认为可以划分为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家庭行为习惯等,个人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要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获取和完善独立探索中的未知,矫正自主学习中某些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一、对学生行为特点的思考:行为是人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外部表现的组合。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活动、行动的表现与结果。统观现状,学生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1、活动性:一为它总是凭借活动的动作与行动表现完成的;二是行为的表现与完成有一个活动过程。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在多种活动中,教育、矫正和评价习惯。2、意识性:行为都受一定的心理、意识来支配,无意行为也在潜意识的操纵下产生。运用合理的心理辅导艺术,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支配言行。3、适应性:行为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同个体行为的适应性水平则不同,同一个体的行为水平也有差别。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必须为学生创设有利的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4、复杂性:人的心理纷繁复杂、所处的环境也五彩缤纷,因而心理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行为,自然具有复杂性。对学生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5、良莠性:行为有优劣、好坏、良与不良之分。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预防其不良行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主要是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差异。它的现实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领域里会有不同的特长和才能;二是不同的个体在同一领域里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由于智力差异、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和认知方式的差异的存在,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一是要提高其心理素质,让它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组织多种活动,使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路与方法: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3)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要在学生有了学习要求的情况下去教;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记;要在学生明白行动规则的条件下再要求去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无穷。2.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教学经验所得: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我的体会是:A.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教师随时随地都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整洁大方的形象。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一个人情绪。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
第4个回答  2018-10-16
习惯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生受益。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切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如生活中的各种良好习惯就能使人健康,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认真刷牙的好习惯,可以预防齵齿;时时注意眼睛卫生,可以预防近视眼;平时讲究营养合理和食品卫生,就可以预防各种疾病。
好的习惯可以比其它手段更能帮助人们成功。有人说过:“培养了习惯,就养成了性格,而培养了性格,最终也就培养了命运。”一个人习惯从小养成,从平时、从小事抓起。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要良好的生活、卫生健康、学习、文明等习惯。学校是人的一生成败最重要“基地”。教师必须认认真真培养下一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生活习惯的养成
生活习惯也是品德范畴,要从小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美化环境、消费、业余时间等支配方面表现出来的固定的行为方式,是独立生活能力的标志。要从小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生活有规律。爱惜花草树木,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爱惜粮食和学习用品。节约用水、用电,不比吃穿,不乱花钱,生活俭朴等一切习惯的养成,也是人格魅力的养成。
二、卫生健康习惯的养成
卫生健康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因素。要让学生懂得讲卫生的重要性,教师要教学生饭前和上厕所都洗手,不吃过期或发霉实物,要勤洗头、勤洗澡,勤换衣服、衣着整齐,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要培养学生坐、立、行读书、写字姿势正确。自己会整理书包、课桌要清洁,物品要摆整齐。要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生活的自理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三.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个学生学习习惯是学习心理品质的客观反映,也是影响和决定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作为学生的一项必备的学习素质,是学生完成其学业的前提,并对其品格和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一个孩子从第一天到学校,就要在家长和老师的配合下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老师应跟具孩子不同年龄特点,采起不同形式方法,多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在上课时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要积极动脑思考问题,举手回答问题。要善于观察,勤于动手等一切良好的习惯。
四 、文明习惯的养成
文明习惯是学生顺利从事学习及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标志。从小培养礼貌用语,要懂得尊老爱幼,要有一个感恩之心,养成城实守信,知错就改。不说谎,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要懂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的健康。要遵遵纪守法,有公德,不打架骂人,不喝酒,不吸烟,不进游戏厅。爱护公物,捡到东西要交公等良好的习惯。
总之,养成教育是要从学生做人的一言一行抓起,逐步养成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行为有规范的习惯;从自尊、自重、自强、自信、自立开始,逐步养成爱老师、爱同学、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爱人民的感情;从爱自己的物品开始,逐步养成爱自己的课桌椅、爱教室、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从遵守课堂纪律、规章制度开始,逐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的习惯;从关心和爱护班级并为之做贡献开始,逐步养成集体主义的观念和品格,只有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逐步使学生的言行规范、标准化,才能成为国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