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对IT的期望与日俱增,普遍认为IT会促进组织效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程度,并最终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然而,Robert Solow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3],在198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我们到处都看得见计算机,就是在生产力统计方面看不见计算机”,即虽然企业在IT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然而从生产力增长的角度看却收效甚微,这就是著名的“信息技术生产力悖论”。
2.1.1.1 信息技术悖论及其解释
关于信息技术悖论,Dewan指出尽管从1965~1994年对信息技术的投资持续增长,但是相应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却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即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从1960年的3%下降到1990年的1%[4]。相对而言,同一时期信息技术投资的增长幅度却远远高于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尤其令人感到难以置信的是,其增长率的衰退却是与人均IT资本的迅速增长同时发生。
经济学家、管理者对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研究,起初集中于银行、保险、医疗、零售等服务性企业,结论是IT投资与其财务绩效之间没有相关性,其后的研究表明悖论同样出现在制造企业中。Morrison利用全美制造业部门的经济分析数据,发现每1美元IT投资平均只能产生0.8美元的边际价值,意味着信息技术的投资过度。然而,生产率增长的下降和日益增加的IT投资的相关性并不那么令人信服,毕竟影响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IT投资也只占较小的份额。Brynjolfsson[-[5]为此提出了四种解释:①投入和产出的测量失真;②学习和调整引起时滞;③利润的再分配和散失;④IT的管理不善。也就说,IT生产率的不足主要是由于测量方法和工具的缺乏以及信息技术开发者和应用者的管理不当所造成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量研究证实了悖论的消失,例如,非IT资本的边际总产出在4.14%~6.86%之间,而计算机资本在56%~68%之间,这意味着每增加一单位的计算机资本将比同等价值的其他资本多10余倍的产出。Brynjolfsson等人对1216家企业1987~1997年间的数据考察,发现每1美元计算机投资与企业超过10美元的市场价值增加相关联,而1美元其他有形资产投资仅仅与大于1美元的市场价值增加相关联[6]。IT投资的高价值源于信息技术的“通用技术”特性,如同电报、电话、蒸汽机一样,其主要贡献是联合新的工作系统、组织重构、业务流程再造等补充性投资使新的生产方法成为可能,这些补充性投资形成无形资产包括与计算机相关联的软件、新业务策略、新业务流程和其他开发计算机技术收益的组织创新。尽管这些潜在的无形资产本身不能被直接看得见,并且不反映在企业的资产平衡表中,但无形资产却给企业创造了可以测量的市场价值。
2.1.1.2 我国ERP实施现状
图2.1 企业ERP应用满意程度调查 赛迪顾问(CCID),2003,01。
ERP作为一种基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加以集成和综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然而,这一被看做企业信息化代名词的信息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沈阳第一机床厂实施以来,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实施成功率不高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图2.1所示。在对我国企业实施ERP的总体情况分析后,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信息化的投入不足。根据CCW Research近期对全国25个省(市)的百余家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的调查研究,目前很多企业在投资时仍遵循工业化时代的模式,希望IT建设在短期内就能够降低成本获得效益。发达国家的大企业每年的信息化投入一般要占到全年总投入的10%~30%,而国内这个比例却仅仅是1%~2%[7],甚至更低,且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和“重硬件、轻服务”的现象,往往在大规模投入之后,对于信息化的规划和实施过程都没有很好的控制机制,自然难以取得期望的信息化成果。
(2)BPR的实施走向两个极端。ERP的成功实施往往需要对企业的原有业务流程进行重组,这一点已经为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由于企业管理者对BPR缺乏足够的重视,为了减少BPR 带来的管理负担,过多要求ERP系统去适应原有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没有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根本性改造,结果造成ERP功能难以完全实现,企业无法从ERP项目中获利。另一方面,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为企业服务的,只有符合企业自身的战略、文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企业不加选择采用标准的科学管理模式,又势必造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丧失。毕竟ERP的管理思想起源于西方科学的管理体系,在我国企业的应用还需要和具体国情、企业文化、员工习俗等相融合。
(3)注重短期效益,忽视长远目标。由于ERP系统实施过程是一项管理创新工程,也是一项中外管理模式互相冲突、交汇、聚合的过程,它所固有的逻辑常常严重影响公司的策略、组织和文化等各方面,而这些虽然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短期内是无法体现效益的。在投资和利润率散点图上,甚至表现为IT投资较多的企业利润率可能低,而IT投资较少的企业可能获得较高的利润率,这对借短期效益提升而标榜业绩的管理者来说无疑不能算是成功的系统。
企业信息化中的悖论
经济学家、管理者对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研究,起初集中于银行、保险、医疗、零售等服务性企业,结论是IT投资与其财务绩效之间没有相关性,其后的研究表明悖论同样出现在制造企业中。Morrison利用全美制造业部门的经济分析数据,发现每1美元IT投资平均只能产生0.8美元的边际价值,意味着信息技术的投资过度。然...
信息悖论信息悖论的成因分析
在全球范围内,企业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投入已超过其他资本投资,这似乎显得矛盾。尽管信息技术能显著提升业务效率,但如何有效利用这一潜能是个关键问题。本文将从思维理念和业务实践两个层面解析信息悖论的成因。首先,传统的“银弹思考”模式,源于工业时代的思维,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本身来寻求商业价值,忽视了复...
信息悖论的应对措施
信息悖论的产生是因为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和方法的缺失,导致企业在信息化的变革中产生信息化投资的浪费,形成IT黑洞。但是信息悖论是可以避免和克服的。山东省软件评测中心认为,通过制定有效的企业信息战略和信息化建设规划,可以避免和降低信息悖论的影响。
信息悖论信息悖论概述
美国80年代的统计数据揭示,企业在电子信息技术上的巨额投资高达1万亿美元,但并未带来显著的管理效率提升,经济学家称之为“生产率悖论”,企业则将其比喻为“投资黑洞”。理解这一悖论的关键在于审视信息技术价值观,尤其是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早期的会计电算化主要关注提高核算效率,而非价值测量。然而,...
什么是it信息生产悖论大神们帮帮忙
企业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上的巨额投资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经济学家们称这为“生产率悖论”,而众多的企业则认为他们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投资掉进了“黑洞”。 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悖论,可以从“信息技术价值观”的角度就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会计信息化)进行分析。 根据前面所述,在早期,会计电...
信息悖论的国内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在整体上不容乐观,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信息化建设成功率低,相当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而这正是美国信息悖论的显现时期,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多,收效少,甚至没有效益的局面已经开始出现。目前我国的企业正面临信息悖论现象的高发期,防止信息悖论现象是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当务...
信息悖论的概述
经济学家们称这为“生产率悖论”,而众多的企业则认为他们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投资掉进了“黑洞”。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悖论,可以从“信息技术价值观”的角度就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会计信息化)进行分析。根据前面所述,在早期,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在于改善人工核算,在于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算账...
互联网悖论指的是什么
企业在融合“互联网 ”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收购及并购的方式转型,但最好不要干涉其运营。悖论六:“互联网 ”就是传统企业信息化传统企业信息化,这个短语在过去十年里不知道已经被多少人提了多少次。虽然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实现这一点。对于那些还没有实现信息化的,自然会认为企业信息化就...
针对如何选择合作伙伴问题的矩阵计算?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查斯曼(Strassman)调查了292个企业,结果发现这些企业的IT投资和投资回报率(ROI)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对信息技术的大规模投资没能提升生产力水平——这个质疑后来逐渐演变为著名的“生产力悖论”。“生产力悖论”指出: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中,美国GDP在增长,实际工资在增长,新技术层出不穷,...
信息化建设中“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是什么意思?
在企业中运用的大量应用系统只是协助业务进行的工具,工具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完成想做的事情,而工具的悖论在于,工具本身无法做没有想到的事情。要推进信息化,必须先夯实管理基础;否则,不论多先进的管理软件,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IT企业管理的优势:IT企业管理能很好地实现数据共享,让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