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我们上课时要讲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急死我了!!!!
哪位仁兄有就快告诉我~~~~~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

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还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他都亲自去争取。

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

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

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扩展资料

治水遗迹

禹会村遗址,禹会村位于蚌埠市西郊的涂山南麓,村名在《汉书》中就有记载,一直延续至今。当地一直流传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及禹会诸侯等传说。

1981年,禹会村首次发现了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分布范围自淮河东岸的大堤下一直到村中,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300米。中国于2000年启动了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力图通过汇集多学科专家的研究,论证这一时期的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而对禹会村禹墟的发掘正是实施这项工程的重大考古项目之一。

2006年10月下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率队在此进行短暂试掘,发现一处面积达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建筑基址。其夯土层不规则,厚薄不均,距今约4500至5000年,符合早期龙山文化特征,但是用途不明。

2007年5月初,王吉怀再次率队对禹墟进行正式大规模系统发掘,希望通过对夯土层的断代和定性,以及更多的遗物证据,揭开“禹会诸侯”之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禹治水 (历史典故)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30

公元前24-21世纪,北半球水患,从尧帝到舜都找治水人才。期初大禹的父亲鲧受命治水,但治水失败被杀。大禹子承父业,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改堵为疏,终于治好了水患。

第2个回答  2007-01-19
大禹,姓姒,名文命,也称禹,夏禹。
传说,他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为民造福的治水英雄,受到人们的崇拜。
关于他的神话传说就有许许多多。禹的出生就很神秘,据说禹的父亲名叫鲧,也是一个部落领袖,因为在尧的时候,中原地区洪水横流,黄河、洛河泛滥成灾,百姓们流离失所,深受其害。
尧知道这是关乎人们生死的头等大事,就向四岳说:“谁有治理水患的能力?你们推荐一个人。”四岳说:“鲧可担当此任。”尧就派鲧去治理洪水。鲧寻思天下这么大,怎样能治好呢!想了想就偷吃了天帝的“息壤”,当下力大无穷。他指挥各地的人们,见哪里水大就扒山堵水,这里堵住了,就再到那里去堵。
他高兴地堵住了黄河、长江。谁知一遇上暴雨,洪水猛涨,冲坏大堤,危害更加厉害。鲧治水九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收效甚微。
这时,尧因年事已高,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舜接任后到全国各地巡查民情,发现鲧治水无力,非常恼火。这时,杨二郎下界视察,得知是鲧偷吃了“息壤”,报给天帝。天帝听后大怒,命令火神祝融把鲧杀死在羽山。谁知鲧死了三年,尸首一直不腐烂。后来有个狂人就刨开他的肚子,想看看里面是啥,不料就跳出个白胖小子,见人就会说话,在地上跳来跳去,见风就长,不一会儿就长成一个七尺高的大小伙子。
出现了这样的奇人怪事,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前来看稀奇。
有一对老夫妇,年过半百,膝下无子,也赶来看。大伙问他叫啥,小伙子说:“我叫文命。玉皇大帝知道民间有难,命我下界治理洪水,拯救百姓。”
这对姓姒的老夫妇见小伙子长得英俊,高兴极了,老汉看看老婆,老婆看看老汉,俩人会意的点点头,都想收留这个小伙子当儿子。老汉笑着对文命说:“孩子,你现在也没有家,如不嫌弃,跟我老两口一起过好吗?”文命见二位老人慈祥和善,连忙跪拜道:“父母在上,请受孩儿一拜!”老汉高兴地扶起孩子,从自己身上脱下斗篷披在文命的身上。
姒老汉老来得子。消息传到了舜帝的耳朵里,舜感到此人出生不凡,就派伯益去调查真相。伯益回来说:“此人姓姒,名文命,身高八尺,体魄强壮,没从过师傅却聪明过人。每天和邻居长老筹划治水,相当有干才。”舜一听大喜过望,当下派伯益前去相请。伯益说:“人已在殿外等候。”说罢便传文命上殿。
舜观文命举止大方,很有礼貌,就说:“听说你热心为百姓解除水患,今赐你名禹,命你去治理治水,派伯益和后稷为你的助手,你看如何?”文命听罢,叩头领命而去。
禹接受父亲堵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归流的办法。在荆山,禹得到了一柄大神斧;在黄河,他得到了黄龙的协助。逢阻开山,遇沟添土,只知道辛辛苦苦忙着治水,自己三十岁了还没有结婚娶妻。
这时,有一只九尾白狐,看上了这位治水英雄,就变成一位美丽的姑娘,化名涂山氏,带着一群姑娘来到治水工地,为民工送茶送饭,慰问英雄。
在民工休息时,姑娘们翩翩起舞,涂山氏带头唱了起来:
治水小伙真吃苦(唻),日夜战斗在河心(吔)。
为了百姓不受害(唻),远离家乡到外边(吔)。
大禹首领本领高(唻),十人见了九人夸(吔)。
阿妹越看越动心(唻),愿与英雄结同心(吔)。
几个小伙子忙推着禹说:“你听!人家姑娘们为咱唱歌跳舞,你也代表咱们唱几句吧!”
在大伙的鼓动下,禹也放开嗓子唱了起来:
春季里来百花开(哎),
仙女们来送饭(吔),
小伙子干劲添(哎)。
那怕洪水狂(唻)。
------
通过对歌,禹和涂山氏更加爱慕,在大家的撮合下,他们结了婚。婚后,禹又一头扎进治水工地,“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带领民工到处治水,感动了天神帮助。在黄河、长江大河里出现有黄龙摇尾帮他疏导河道;有鱼身人脸的河精,送给他河图,帮他治水;还有蛇身人面的神送给他一尺二寸的玉筒来度量天地、定水位,使他加快了治水速度。
传说,禹最后带人来到卢氏治理洪水,卢王和禹登上熊耳山一看,只见卢氏盆地一片汪洋,山民们都被洪水逼上了山顶。经过勘察,禹决定从崤山的山顶山挖一道大壕让洪水流入黄河。谁知那一带的山石坚硬如铁,禹说:“这真是个铁岭!”后来“铁岭”就叫开了。
铁岭打不通,禹又看准了金斗山北面的一道沟。他让民工先砍大树,堆满山沟,然后点火焚烧。经过三天三夜的焚烧,这种石灰岩的石山一经火烧就分散成灰。这时天突降暴雨,大水卷过燃烧过的山沟,一下把山沟冲下去许多。禹看这办法不错,就让大家反复焚烧,而他自己则拿把大神斧,每天开山不止。
涂山氏总不见禹回家,便来到治水工地,商量着要去送茶饭。禹说:“你去工地,一定要守规矩,必须听见鼓响才可以上去。”她答应记下了。
有一天,禹正在开山,不留意一个石头滚下去敲响了大鼓。涂山氏高兴地提着饭罐走向工地,但怎么也找不到禹的踪影,就向民工们询问。一民工指向半山说:“那不是,正在开山呢!”涂山氏一看,是一只大黑熊在举斧劈山。她不相信,就喊叫起来。禹回头一看:呀!是美丽的妻子送饭来了。就赶快往下跑。涂山氏看见大熊向她奔来,一时羞愧难忍,气得扭头就往回跑。禹一看自己还是一头大黑熊,赶紧变回了魁伟的原貌。可就在这霎那间不见了妻子。顺沟找了半晌,见一个美人石极像妻子,就坐到大石旁边说:“不要生我的气了,咱们回家吧!”禹好话说了几箩筐,也唤不醒美丽的爱妻。禹火了,大声说:“你还我儿子!你还我儿子!”只听一声巨响,大石启开一道口子,石缝里蹦出一个胖娃娃,一头扑进大禹怀里。大石里还传出声音:“我们的缘分已尽,你们父子走吧!”禹只好抱着儿子返回了治水工地。
禹在卢氏,先后疏通了五里川、朱阳关两大盆地的河道,引老鹳河、淇河水入长江;又凿开了山河口,使卢氏盆地的洪流归入黄河,从而平定水患,保障了江、河中下游部族的安全,他也因治水有功,被公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疏导洛河,禹花了不少心血。他用剑在山河口崖壁上刻下一个“雒”字,以作纪念。后人把禹新开的河沟叫做“大禹沟”,禹用过的石灶称“禹王灶”,用过的脸盆称“禹王盆”。并在金斗山腰建禹王庙,塑禹王像,以纪念大禹治理洪水的丰功伟绩。
大禹治水的事迹还载入了史篇,《尚书.禹贡篇》载:“大禹导洛至熊耳”。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载:大禹治水定九州,“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东北流而会合涧水、缠水、再东流纳入伊水,然后东北注入黄河。”
清代卢氏知县刘应元在山河口凿石刻诗,并在河西崖壁留下大型摩崖题记“神禹导洛处”以作纪念。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04
  据《淮南子》记载:"禹治洪水,凿轘辕开,谓与涂与氏曰:'欲饷,闻鼓声乃去。'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化为熊,惭而去。至嵩山脚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传说,古时候这里洪水滔天,吞没了大片的土地和山川,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舜帝派大禹到嵩山治理洪水。禹来到嵩山后,决定在太室山与少室山之间的轘辕山打开一条疏洪泻流的通道。那时大禹的妻子涂山氏,为了支持丈夫治水,也来到嵩山,每天给大禹缝衣做饭。一天,大禹在上工以前,对涂山氏说:"你听见我的击鼓声,就来送饭。"说完,就去治水了。涂山氏准备好饭食,单等着鼓声传来。

  大禹为了尽快凿开山间通道,就变了一只大熊,在山间来来往往,开山凿石,忙碌不停,连饭都忘了吃。谁知一不小心,竟把一块石头踢落崖下,恰好击在鼓上,涂山氏听到鼓声,急忙把准备好的饭食送到轘辕山下。可是她东张西望却不见丈夫的踪影,只见一只大熊在山间跳跃治水。她心中一惊,羞惭之下便向山下跑去。跑了一阵,涂山氏跑不动了,化成了一座巨石。大禹见此情景,大呼:"还我孩子!"只听一声巨响,石破北方,一个男孩出生了。这个男孩就是夏朝第二代君主夏启。石破生启的巨石高约10米,围长43米,人称"启母石"。所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指的这个地方。

  由于大禹和妻子涂山氏治水有功,大禹被封为夏伯,后建都阳城。大禹和妻子死了以后,汉代为表彰启的母亲涂山氏支持丈夫治水的功绩,便在中岳嵩山72峰中的万岁峰下,建了一座"启母庙",并立下《启母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7-01-14
从他父亲鲧(gun滚)的时候起,就开始治水。我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从鲧开始的。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 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神话中的地名)。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gao yao高摇)等人前去协助。

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据考证,当时大禹洽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浚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参考资料:http://www.nongli.com/Doc/0409/2410021.htm

大禹治水是寓言故事还是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是神话故事。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2、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

大禹治水是寓言故事还是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它发生在上古五帝时期。当时,黄河泛滥成灾,大禹,黄帝的后代,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的父亲鲧也曾尝试治水,但以失败告终。大禹吸取教训,改变了堵截洪水的策略,采用疏导的方法,展现出他的智慧和领导才能。在长达13年的治水过程中,大禹不...

缩写故事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故事缩写为:大禹临危受命,继承父业,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成功平定水患,被尊为伟大的治水英雄。详细来说,大禹治水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那时黄河洪水泛滥成灾,人民苦不堪言。大禹的父亲鲧曾受命治理洪水,但因方法不当,未能成功。后来,大禹接替了父亲的职务,担负起治理洪水的...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
《大禹治水》出自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原文如下: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榖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大禹治水是什么故事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大禹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英雄人物,他因为成功治理了洪水而闻名于世。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大禹如何通过艰苦努力和智慧,解决洪水问题,为百姓创造了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详细内容如下:一、故事背景 在古代,中国发生了严重的洪水灾害,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急需一个英雄来...

大禹治水是民间故事还是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是神话故事。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流域洪水为患。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寻找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都失败了,最后被放逐羽山去世。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

大禹治水在哪里 简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是在黄河流域。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是古代神话故事,其故事背景是上古时期,火神祝融与...

用3句话概括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治水经过 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

大禹治水属于什么故事呢
大禹治水属于神话故事。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上古时期大禹治理大洪水的传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 大禹从父亲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率领民众,改"堵"为“疏”,历经13年最终治水成功。大禹躬亲劳苦,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三过家门而不入"。由此形成了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