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极简欧洲史有感

如题所述

第一篇:
有人说书要越读越薄,那这本澳大利亚史学家约翰??赫斯特的《极简欧洲史》就是本“薄书”。 全书分别以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社会生活、文化的角度,把欧洲从古希腊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讲了六遍。这犹如在一个三维空间看历史,很有立体感。这种立体感,如果仅抱有唯物史观,是感觉不到的。
我们说历史是以一个个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后人,但历史的密码就在于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故事背后的联系。历史是连续的,也是活的,我们活在当下也是活在历史中。历史流经我们眼前。只有看到历史的延续性,我们才能明白当下;只有看到历史的延续性,才能敏锐地判断未来。深切的现实关怀感,在我看来是本书的最大看点。
作者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欧洲文明发端之初,其组成元素有三:(1)古希腊和罗马文化;(2)基督教;(3)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这其中罗马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欧洲史就是古罗马的延续。“直到19世纪,某个称作罗马帝国的东西依然存活在这个世界上”。
更明晰的线索还是希腊的理性和希伯来的上帝,作者用这两条线索把欧洲历史串了起来。前者是欧洲科学进步的远因,而希伯来的上帝则一直影响着欧洲的政治和法律,塑造了欧洲的社会形态。 欧洲历史一直是权力多中心的局面,正因如此,后来才能生长出权力相互制约的代议民主制。国王和教士之间的政教关系,是欧洲文明的重要因素。
本书虽然内容简洁,但结构和思想并不简单;虽然内容简洁,但是言简意赅。作者省去了众多事件和人物,保留的都是形塑了当今世界轮廓的重要历史事件,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英国的议会改革,法国的民主革命等。
作为中国人读欧洲史,难免会来个中西对比,回想起“李约瑟之问”,也许在本书中,我们能找到点什么。

第二篇:
如果说欧洲历史是一幅唯美而华丽的画卷,那么文艺复兴便是其中最为绚丽而悲壮的片段。它的绚丽点亮了冷酷黑暗的中世纪,它的悲壮惊醒了庸庸碌碌的“梦中人”。它复兴的不仅仅是文艺,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的精神得到复兴。它的到来让人们冲破了基督教会给人们思想紧紧裹上的束缚衣,让人们不再整日纠结于自己是否邪恶堕落,让人们重新思考怎样生活最好,想些什么最好。文艺复兴就像黑夜中的呐喊,唤醒了迷醉的人们,唤来了久违的黎明。 在那个漫漫无边的欧洲黑暗时代,基督教会是如此的盛行猖獗。它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上帝再也不是那个被神圣光环笼罩的救世主,而逐渐演变成教皇用来约束人民的绝对权威。“君权神授”,在那个时代就连君主也要受到神的制约,也要借所谓的上帝来行使权力,更何况那时期的人民。 日耳曼蛮族那漫长的战争摧毁了曾经百花齐放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曾经富裕繁荣的城市生活也不见踪影;古代的艺术、文字也在其中消亡。此时“上帝派来”的教皇站了出来“拯救”世界。基督教会找出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术典籍,截取它们想要的段落,把这些断章取义的点点滴滴汇集起来,再将它和摘自《圣经》中的段落编在一起,构筑出一套基督教神学。这样下来,希腊哲学思维、学术知识和逻辑观念全都被征去服侍、支持基督教。在日常生活上它们让人们禁欲,鄙视金钱,就连追求生活中的快乐也是不允许的。他们反对服饰之美,甚至反对个清洁卫生,禁止一切娱乐活动。在教会的打压下,人们忘记了为何而生,因为没有欢乐的生活毫无意义,此时的人们活着已经死了。对于艺术来说,艺术是一个人内心灵魂的体现。当人们的思想被禁锢时,他的艺术创作又是怎样的呢。当我们观看古希腊时期的艺术作品,像《维纳斯》、《赫尔墨斯》《雅典娜神像》每一个都充满的浓浓的人性,他们歌颂人性美。因为那时人们认为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并非是神。而教会统治下的人们创造出的作品像德国希尔德斯海姆教堂大门上的人物画,他刻画的情景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上帝禁忌的水果,亚当在责怪夏娃,而夏娃在责怪蛇。两个人都深深地为自己的赤身裸体感到羞愧。画中的人是生硬死板的,画作表现的感情也是冰冷的上帝是至高无限的。这正是人们思想被束缚的表现。 就这样,欧洲人民在黑暗中生存了千年之久。13世纪末,但丁来到了这个黑暗世界。他的到来为这个世界带来了黎明前的一丝曙光。他创造的《神曲》让人们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和天国中各种著名人物对话。从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主张。这也便是“文艺复兴”的开端。他用他的生命及一部部“人文主义”著作唤醒人类,他是黑暗中的呐喊者唤醒了一位又一位思想家。他们渐渐开始思索生活的意义,努力冲破思想的禁锢,抨击禁欲主义,让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 从此,那笼罩千年的教皇专政迷雾逐渐散去。欧洲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渐渐发展。人们思想在也逐渐得到解放。我们看到了拉斐尔手中的《西斯廷圣母》眼中充满了母性的慈爱,我们也看到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迷幻的微笑,更看到了米开朗基罗那个完美、高尚、尊贵的《大卫》。每一幅作品都笼罩着人性的光辉。我们看到了比古希腊古罗马更为辉煌的艺术成就。这鲜明的证实了人们脱离了基督教的思想束缚。也证明了欧洲开始走向了世俗社会,从此不断发展。 当我翻看这段历史,我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欧洲中世纪时期被教会统治下的人们就仿佛被关在了一间铁屋子里,人们的生命在沉睡中结束,这似乎没有什么痛苦。但是,其中总是有清醒的人,就像但丁等人,他们不忍看到这个社会中的人沉睡一生然后死去。他们最终决定呐喊,并且相信自己的光芒能照亮黑暗,能融化这看似无坚不摧的铁屋。他们的呐喊惊醒了铁屋子中的人,他们的决心让跟多的人充满力量。 最终,在这场“文艺复兴”中原本沉睡的人们冲破了铁屋。其实,无论看似多么万难破毁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开端,就一定能收获结果。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极简欧洲史》。欧洲由古希腊发展而来。当时希腊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人口暴涨,本土不够居住,便开始扩张。扩张后出现了罗马人。罗马人又独立成为了罗马帝国。200年后,从北欧来的日尔曼蛮族入侵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被掠夺。但日尔曼蛮族并没有掠抢东罗马,反而开始支持东罗马,日尔曼...

读极简欧洲史有感
有人说书要越读越薄,那这本澳大利亚史学家约翰??赫斯特的《极简欧洲史》就是本“薄书”。 全书分别以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社会生活、文化的角度,把欧洲从古希腊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讲了六遍。这犹如在一个三维空间看历史,很有立体感。这种立体感,如果仅抱有唯物史观,是感觉不到的。我们说...

极简欧洲史
一是欧洲对民主的追求坚持。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便对民主格外的敏感,无论是雅典或是罗马都有或多或少的放权给人民,而不是一昧的专制独裁,并不像中华帝国一直为封建制,一直有一个王,“不是所有东西都是国王的”也一直是欧洲思想的主流,就连“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也得到了统治阶层的认可。...

如何评价《极简欧洲史》?
总结而言,阅读《极简欧洲史》如同穿越历史的迷宫,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过去,更启示我们思考如何运用历史智慧塑造未来。历史的教训提醒我们,理性与情感、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是塑造一个文明的关键。

《极简欧洲史》轻松了解欧洲历史
《极简欧洲史》作者是澳大利亚作家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中文译者是席玉苹。这本书可以的内容读起来轻松,全书共计303页,但是书本比普通的书要小,所以我读完的时候就有一种:“啊,读完了!这么快”的感觉。这本书前面的69页已经讲完了欧洲历史的形成了,之后第二大章节从战争、民主意识、国王...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它讲了欧洲崛起的故事,讲希腊的智慧学识,日耳曼的野蛮好战,还有基督教的道德戒律,在漫长的岁月中,博弈、融合。最终,古典战胜了愚昧,而科学又战胜了古典。日耳曼民族和维京人的野蛮曾经践踏整个欧洲,但在治国中又拥抱了罗马的大地主和基督教所代表的民主与共和。教会用被包装过的希腊智慧统治人民的...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现在欧洲是非常零散,由许多国家组成的,但在很久的以前,这里的徒弟不是有那么多国家组成了一个欧洲,而是由一个国家统领。在当时欧洲中诞生,第一个有文化的的是要说爱琴海一片的人民,到了后来也就成为了一个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是早期统一欧洲的一个...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什么感觉?
读书是一种美好的体验,它可以让我们从书中获得各种知识和启示,提升我们的人生修养。然而,在我的阅读历程中,有一刻让我感觉到了书到方恨少的感觉。那就是在大学时期,我读到了一本叫做《极简欧洲史》的小书。这本书是一本极其简明扼要的欧洲历史读物,仅有200多页。但它却能够准确地描述欧洲历史...

读《极简欧洲史》有感
《极简欧洲史》将欧洲定义为一个“怪物”,一个包含并且能坚持强多元的文化混合体,全文反复阐释、证明着这一点。而这个多元的混合体,大致发轫于爱琴海沿岸的希腊雅典,文中第一章就如此说到。欧洲拥有10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然而该书却仅以爱琴海沿岸地图为封面,这也能从侧面说明作者认为希腊思想指引...

极简欧洲史阅读感悟400字
很少有一部历史书喜欢讲这样的主题,但恰恰历史是属于大多数平民百姓生活的集合体,即使他们终其一生什么大事儿都没有做成。对于欧洲的普通大众而言,无论他们生活在文艺复兴这样浓墨重彩的年代还是中世纪的一千年,无论他们是东正教还是天主教,他们的生活其实都极为相似--耕种。作为看惯了历史教科书的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