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内阁制度是不是架空了皇帝的权利

如题所述

肯定不是架空了皇权,而是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解释如下:
运作流程: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按大明祖制,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大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后人猜测: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现了。
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北京紫禁城东部的这片建筑在大明朝叫做文渊阁。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让这个紫禁城里最不起眼的房子成为声名显赫的所在。在文渊阁办公的内阁成为实际上的政务决策者。
表面上,例行的政务流程似乎并没有改变,但决策权却出现了转移。张居正做到这点,理由是:首先,当时的大明万历皇帝还是个孩子,张居正身为皇帝的老师,很容易影响皇帝的决策。再者,万历帝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内阁首相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幼年皇帝的批红自然毫无问题。就这样,大臣的“奏章”,阁臣的“票拟”,皇帝的 “批红”,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一手操控,达到空前一致。他的新政也就毫无障碍地顺利推进。其实张居正的新政推行的并不是十分顺利,改革必定面临利益冲突的争斗,而张本人、冯保、万历(实际上是万历生母)三个权力体系代表者协作,尤其是万历年幼,冯保、张居正素有交情,二人不对峙,使得张居正掌阁初期拥有绝对的权力,可是万历成人之后,情况则有了变化。 自明朝初期以来,明朝的政务中心就在紫禁城这几个地方转换,权力的交替,左右着明朝的国运。宫闱重重之中、争权夺权的阴谋时有发生。通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
内阁影响:
1.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
2.形成了明代宦官的专权。明代内阁因缺乏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只是政务的辅助机构,通过票拟、修旨来辅政,但大学士的票拟最终要通过皇帝的朱批,而明代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章奏文书,宣宗时大臣章奏除皇帝亲批数本外,皆由司礼监秉笔太监参照内阁的票拟披红。宣宗以后,人主怠荒,深居内宫,不亲政事,不见大臣,又把太监当作心腹委以重任,朱批便由秉笔太监处理。司礼监便凌驾于内阁之上,内阁权力仅止于票拟。无论皇帝亲自掌权或者是假手于司礼监代批,大学士只能承旨办事,由是司礼监便趁机窃柄专权。明之阁臣即使有理想,有主张者,也必须先勾结宦官不可,否则一切政事都受到宦官阻梗,不能上达皇帝,如张居正为有明一代能臣,其任首辅时亦要密结司礼太监冯保,才能策动当时的政事。至于阁臣之不肖者,更争相谄媚逄迎宦官,助阉为虐,狼狈为奸,助长宦官的气焰。综观明代宦官为祸之烈,实与废相后,内阁无实权,加上君主过于宠信宦官,使宦官得以居中用事所使然。
3.演成朋党倾轧。明之内阁上受君主箝制,内受宦官操纵,阁臣之欲握权柄者,皆不免以不光明之手段得之:一方面要交结内监;另一方面则又须倾轧同列之大学士,遂演成朋党之祸。即在明代内阁权任处于最高峰时,阁臣间为争夺”辅“地位,往往互相倾轧,愈演愈烈,甚至不惜朋党台谏,依傍宦官,世宗时之严嵩任首辅,威权不可一世,但却为阁僚徐阶所倾到。张居正在万历元年出任首辅,也是因为内结司礼监冯保,逐高拱得来的。阁臣倾轧之剧烈皆因明代内阁没有正式的权力,没有合法的地位而引生的流弊。
4.导致政风因循。明代阁臣绝大多数是由进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阁,他们大都是十年窗下,久在翰林苑,舞文弄墨之士,并无实际的政治经验,一旦入阁,大都昏庸而无识见,阁臣为保官秩,大都庸庸碌碌,而很少勇于任事,敢作敢为。由于明代内阁受所处的地位和职权的限制,权力由皇帝授予,而宦官又居中窃柄,阁臣于是只能对皇帝唯唯诺诺,对宦官俯首听命而不敢有违,一辈阁臣都碌碌无能,遂使政风因循腐化。再至张居正之循名责实,积极有为,却不免被目为越权专政,非议四起,死后更落得削爵抄家的下场。继之为政者,惩张居正之败,多随俗浮沉以求免祸,唯取媚皇帝以巩固权力,于政事则无所主张,政治遂因循积弊,日甚一日。
总而言之,“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之罢相始也”。在某程度上是有其道理的。因为没有宰相,令皇权失却制衡;加上内阁无合法性;故无实权;事事听命于皇帝,造成君主独裁。如遇上昏庸之主,又会导致宦官为祸。而且内阁首辅为求争取权力,往往依附宦官,排挤异己,更助长了宦官的气焰。由此可见,明内阁的出现与其政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影响深远 。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07
朱元璋最初设立内阁是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利,所以内阁与皇权并行不悖。但是当皇权无法正常实行的时候,就会出现“停朱批,行蓝批”的内阁代理制度(朱批是皇帝对奏折的御批,蓝批是内阁对奏折的批复,二者具有相同的效力)。在明朝前期,皇帝尚算勤政,内阁很少能够干涉到皇帝的决定,最多对皇帝的决定提出意见或建议;而到了明朝中期,皇帝开始连续地荒废朝政,从而为了不使明廷立即瓦解,内阁承担起了他们应当承担的义务,也从事实上架空了皇帝的权利。严嵩、严世藩父子,徐阶,高拱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2个回答  2017-03-07
没有。皇帝依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内阁的任何批示必须有司礼监的批红才可以成为正式文件。司礼监是皇帝的私人代表,代表皇帝掌握批红权力。皇帝随时可以收回这种权力。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只是懒惰,不愿意亲自使用权力,如果他们愿意,随时可以掌握一切。比如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勤政的同时即掌握了一切权力,内阁从来没有对其地位和权力构成挑战。
第3个回答  2017-03-07
估计只有张居正时代架空了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不是架空了皇帝的权利?
这个制度相对来说还是起来制衡作用,皇帝还是没被架空。明太祖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权力,先是于洪武十三年杀掉丞相胡惟庸,皇帝自己直接管六部。他还下诏:“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但他的精力再旺盛,也管不了那么多的国事,因此到了洪武“十五年,仿宋制,置华...

明朝的内阁制度和现代的内阁制度有什么不同
1、皇帝权力的不同:君主立宪制国王说起来很有权力,其实是被完全架空的,毫无实权。但明朝的内阁制度后面有批红和盖章两个步骤,国王的国家还是有较高的掌控权,而且明朝再牛的人皇帝要他死,他基本还是会死,严嵩和魏人妖就是这样的典型,君主立宪制国王连任命的权力都没有。2、内阁人员少:君主立宪...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那么其对皇权有制约作用吗?
没有,一切以教材为正解 明朝的内阁制是封建制度之一,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无决策权;是君主专制下的产物,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内阁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中国的内阁制促使封建专制制度在强化的同时逐步衰落,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补充:创立内阁 ⑴...

如果明朝的皇帝主动放权,明朝的内阁会有可能像英国的内阁一样吗?
并没有可能,虽然说明朝产生的内阁制度与英国产生的内阁制度前后不过一个世纪的时间长度,但是两个内阁产生的背景完全不一样。明朝的内阁制度是为了取代宰相制度,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但是英国实行内阁制度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民主党在革命胜利的情形之下,主动向高级领导者索要的权力,是用来制约皇权的。二...

明朝内阁制度是权力分化的结果吗
不不,具体来说应该是集中的结果,按高中历史的说法啊,首先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君权废除丞相制,但政务太多处理不过来,于是设立了殿阁大学士,再后来他儿子明成祖朱棣设立了内阁,这个时候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顾问机构,然后呢,明宣宗的时候,内阁有了票拟权,开始具有代替皇帝处理部分政务的功能了。从内阁...

明朝内阁制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分别是什么
内阁制是在明朝永乐时期建立的。 公元1402年,明成祖永乐皇帝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成立内阁制,这样,一个国事咨询机构正式建立了。积极性:1、内阁拥有“票拟”之权。这就使它对皇帝权力的限制;2、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

明朝内阁权力有多大?真的能制约皇帝吗?
随着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威胁到皇权,内阁的权力大到可以原封不动地拒绝皇帝的圣旨,拒绝执行。所以到了宣德年间,宣德年间在内廷开设了读书班,供宦官学习。受过教育的太监可以监督太监,帮助皇帝批红,这个权利很大。因此,明朝宦官的处境造成管理混乱。实际上皇帝只是支持宦官对付内阁,加强皇权。郑德...

明世宗为什么不怕自己的权力被内阁架空?真相是什么
二:内阁制度的完善,明世宗放权内阁1:明世宗时期的内阁掌握了一定的决策权从上面的叙述可知,在内阁设立之初是没有决策权的,仅仅是充当皇帝的私人顾问,但是到了明朝中期这一现象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内阁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时称之为票拟权。据《明史》当中记载明孝宗时期的内阁称: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

请问在明朝历史上,内阁是不是已经威胁到了皇权呢?
你好楼主,在明朝发展历史上,内阁作为皇权延伸的一个产物,明朝在洪武皇帝取消了宰相制度后,皇帝大权在握。但是这样也导致了一个情况出现:后来处理政务的皇帝不胜其烦,最后加强内阁权力,逐步授权给内阁。和之前的宰相制度不一样,内阁制度对皇帝的威胁还是比较轻的,不说司礼监的批红权和皇帝本身的...

明朝张居正这些内阁首辅能不能象王莽刘裕那样废掉皇帝自立为君啊...
到后期内阁的权力还不如太监。这些阁臣又叫廷臣也无军权,当时廷臣勾结边将是死罪来的,其次明朝的特务结构太多,而且那时的士大夫,思想保守僵硬 宁可君不君 不可臣不臣,所以明朝制度决定不会要朝廷大臣废帝自立现象,挺多是出现严嵩之类的。当皇帝想杀他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