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每一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各不相同。积极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和消极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更是有所区别。那么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分别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
举个例子:
相信这个故事大部分人都听过了,在阐述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这个问题上可谓是经典之作:在沙漠之舟行走的两个人,已经被太阳晒地口干舌燥,就要走不动了,这时终于发现不远处有个水瓶,于是两个人欢欢喜喜的走过去。
可是走近之后才发现,瓶子里只有半瓶水了。这时候,消极的沮丧的说:“天呐,为什么只有半瓶?”而积极的人却开心的说:“太好了,这里还有半瓶水!”
面对问题的时候,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决定了截然不同的心情。如果这个故事有续集,那很有可能消极的那个人走着走着就自暴自弃了,最后渴死在沙漠中。而积极的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什么困难,都能微笑面对,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问题,最后一定会想到办法走出沙漠。由此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积极思维和消极思维的区别
由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积极思维和消极思维可以带给人不同的结果。消极的人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排斥它,不去正面思考问题,而是把自己困在情绪中无法自拔。
第一选择是逃避,如果实在逃避不了,就敷衍了事,结局往往差强人意,自己也很懊悔。然而积极的人,遇到问题时,直接跳过了情绪那一步。他们会动用自己的思维去考虑,如何才能更好的处理这个问题,怎样有更好的方法,多半问题也会在他们的积极面对下迎刃而解了。
在一个心理学家的研究课题上,他做了一组专门针对于孩子的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实验。
他找了一些同龄的儿童,分给他们每人一份拼图,然后静静的观察两组孩子的表现。没过一会,几个小朋友就按耐不住了,开始抱怨说:“这个也太难了吧,我觉得越拼越乱了”;还有人嘟囔着为自己辩解道:“我本身就不适合玩这种拼图游戏。”但是实验并没有停止,心理学家继续分给这些孩子们拼图,让他们继续完成。
很快,几个小朋友就失去了耐心,直接表示:“我不行,我放弃了,这根本就没有头绪。”甚至还有的小朋友直接把拼图摔在地上,哭了起来。
此时,心理学家发现,另外那些继续拼图的小朋友,竟然表现出了兴奋的状态,拼图越难他们就越兴奋。他们没有因为自己拼的不好或者拼的很慢而自怨自艾,反而很兴奋的鼓励自己说,我就喜欢挑战这个。
这就是思维方式带来的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果。那些中途放弃的孩子,在拼图的过程中不断的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我不行了,我不想继续,这太难了。然而那些最终成功了的孩子,与此同时却不断的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难度增加了,有点意思;上一个我能做出来,这个我肯定也能。
积极思维的人,常常把困难当作挑战,从不会畏首畏尾,想得太多。只是下意识的想去克服它、挑战它。
消极思维的人,很容易承认失败,即使他们有很大几率会成功,这种停滞不前的内心活动,不仅影响办事效率,更会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究竟什么才算是积极思维?
积极思维是一种良性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能够做到积极、正向、稳定的心理状态。拥有了积极的思维,遇事就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用阳光的般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把一切都当作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那什么又是消极思维呢?
消极思维是与积极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由于不满意自己的条件或能力从而产生自卑感。久而久之,这种消极思维形成了以后,很难在一件事上坚持太久,因为悲观的情绪使自己步履维艰。
如何培养积极思维?
在幼年时期,孩子都是一张张白纸,等待着去探索、发现这个世界的未知,从而在自己的生命中画出一幅绚烂的景色。在孩子还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时,身为父母责任重大,在这一时期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思维,避开消极思维,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小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到孩子的思维方式。为什么在婴儿时期孩子就能够逐渐展现出不同的个性?这就是源于他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使得他们积极地发出互动,这时孩子探索世界的第一步。
研究表明,孩子在一岁以内就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是吗?在我们成年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已经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时候,孩子已经全盘接受到了你发出的一切讯号。
孩子幼儿时期如果得到了足够的关爱和照顾,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势必会变得大气、淡然、有安全感,在与别的小朋友玩耍的时候,不会纠结于鸡毛蒜皮的小事;在考试偶尔失利的时候,不会觉得天都塌下来了,而这一切都归功于父母的正向影响。
每一次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要指责,要鼓励;每一次孩子遇到挫败的时候,我们不要沮丧,要赞扬;每一次孩子遇到不公的时候,我们不要愤怒,要引导。每一次看似微小的努力,其实都是在朝着积极思维迈进一大步。
微小积累,改变为时不晚
可能很多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父母觉得孩子的性格依然形成很难再改变。的确,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思维模式已经基本初具规模。但是,我们要永远记住一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什么时候做出改变都不算晚,如果已经意识到孩子可能属于消极思维,那么我们还是要努力做出微小的改变,帮助孩子成长,转变思维方式。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想法、动作都是无意识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是我们可以察觉的,如何让这部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呢?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的用词很大程度上就反应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很多人喜欢说:“过去...要是...”这就是抓着过去不放,消极过去影响了我们的现在。现在让我们换一种语言:“以后...我要...”放开已经过去的事实,着眼于未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微小的改变思维方式。从我做起,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影响孩子,慢慢的孩子就会发生改变。
适当的消极可以提醒我们,现在生活中出现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短暂的消极情绪之后,请换上积极的思维方式,丢掉情绪的外壳,直击问题的内核。如果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本身。从这一刻开始,做一个积极的人,做一个阳光的人,并且影响你身边的每一位家人、朋友,让我们都生活在如沐春风的今天。
暗示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积极的暗示能够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消极的暗示则是孩子心灵的腐蚀剂,让孩子情绪低落,产生自卑自弃的心理。许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同程度的犯有消极暗示的错误。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家长认为是有问题的习惯和性格,大部分是由家长的消极暗示造成的。有的家长让孩子和别人打招呼,...
长期消极、不良的心理暗示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暗示作用也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如妇女和儿童,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一个人如果长期遭受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会对人的生活产生恶劣的影响。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这些给孩子施加不良心理暗示...
家长对孩子心理暗示的影响是什么?
情绪和行为问题:家长的焦虑、压力和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心理暗示传递给孩子,孩子可能会因此变得焦虑不安,甚至发展出攻击性或撤退性行为。三、建议 积极语言的使用:家长应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如何影响孩子,并尽可能使用积极正面的语言来鼓励孩子。设置合理期望:家长应为孩子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这些目标应既有...
面对孩子的成绩好坏,家长应该给予消极暗示还是积极暗示呢?
二、给孩子面临困难的勇气,战胜困难的决心而且要知道对孩子积极的暗示,他们就会主动的去学习,对孩子的心态能够产生一些比较好的影响,你越是消极的暗示,他们越害怕越恐惧以后遇到相同的困难和挫折,他们只会选择逃避而不是勇敢的去面对。但是要知道孩子在成长的道路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成绩,只是...
暗示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孩子是非常容易受到他人暗示影响的。比如孩子看到大人碰什么东西,自己也要去碰,“碰”这个动作就是给孩子的一种暗示,他要模仿成人的这种行动。这种接受外界刺激的心理,就是因为受到暗示的影响。孩子对外界刺激越敏感,他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暗示可以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所以也会对人产生积极...
父母对孩子的言语评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如何该孩子积极的暗示?
1.孩子会没有自信。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孩子可能会看着父母的眼睛做事。这样会造成孩子以后处理事情没有主见。他不知道选择哪一个,同时也没有自信,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对是错。每次家长批评孩子,孩子的性格就会逐渐变得孤僻,不爱与人交流。在幼儿园,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如果孩子变得不爱说话,就...
如何培养孩子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
一、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 心理专家认为,如果是长期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情绪受到波动,必然影响到个体的认知思维过程,使人形成不良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健康。而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儿童来讲,不良的心理反应更易于形成和固定下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其一生的发展。 心理研究表明,每个人在生活中...
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思维和情绪
和他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孩子在对待不如意的事情时有积极的心态,才能把事情做好。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营造好的家庭氛围,学会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让他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才能去帮助他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形成积极情绪。
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态
一、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 心理专家认为,如果是长期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情绪受到波动,必然影响到个体的认知思维过程,使人形成不良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健康。而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儿童来讲,不良的心理反应更易于形成和固定下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其一生的发展。心...
积极暗示与消极暗示的区别是什么?
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应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如此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