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出土了举世闻名的编钟,但史籍无"曾国"的记载。究竟是怎么回事?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如题所述

曾侯乙,姓姬名乙。他不仅是一位熟谙车战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 曾侯乙墓出土的以编钟为代表的万件文物,以在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而震惊世界,作为墓主人的曾侯乙也因而备受世人关注。然而曾侯乙何许人?史籍无载。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指出周朝在随国、曾国都封有同姓诸侯。1979年,在随州市郊义地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出土两件铭文铜戈,器主季怡为曾国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宫的后人。根据铭文,季怡自称“周王孙”,证明曾侯本是周王的宗支。 谭维四据此推断,曾国为姬姓封国,作为其国君的曾侯乙与周天子同姓毋庸置疑。 据他介绍,曾侯乙墓万件文物中以车马兵器最多,其种类之全、数量之众、综合功能之强,前所未见。其中射远兵器居多,长杆兵器尤为特殊,且有极为罕见的矛状车軎,这些都是用于车战的武器装备,说明曾侯乙是一位擅长车战的军事家和指挥官。 曾侯乙墓随葬数量庞多的乐器,钟磬铭文中有大量乐理乐律铭文,显示了曾侯乙生前对于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的重视程度。墓内还有大量铸造极精的青铜器珍品,及绘画、雕塑艺术、书法精品,并且大量文物并非冥器,而是曾侯乙生前所用之物,多为他亲自督造,说明他兴趣广泛,具有多方面的才华和较高的艺术鉴赏力。 我国湖北省随县出土了曾侯乙墓古乐器。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编钟,其中最大编钟重达203.6公斤,这个编钟多高曾侯乙墓全套编钟64件,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在墓中,编钟就是按照这样形式(指图)分三层八组排列有序悬挂与曲尺形的大形钟架上。上层19件为纽钟,中层为角钟,下层为大型角钟。每件钟上都有错金铭文,铭文多为“曾侯乙乍(作)持”或“曾侯乙乍(作)持用终”。 曾侯乙编钟,不仅数量多,结构完整,规模宏大,而且是现今世界上以知最早的具备了几个半音音阶关系的特大型乐器。演奏的基调属现代演奏乐器的C大调,总音域可以跨至5个8度。其中心部位12个半音具备,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五声——七声音阶乐曲。 这套编钟最奇妙之处是“一钟双音”。也就是说每件钟都能发出2个音。敲击钟的侧鼓部能得到另外一个音,敲击钟的侧鼓部能得到另外一个音。 在墓中还出土了二根彩绘长木棒和六把“T”字型小木锤,是演奏的工具。 编钟出土后,根据实际检测,发现它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能够演奏出古今中外各种乐曲。 在这套编钟的钟体、钟架和钟钩上,还发现有错金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和乐律。为我们今天研究先秦音乐史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6
曾侯乙(约前477年─前433年),中国战国时期鄫国(今湖北随州一带)之首领,名乙。史籍并无记载,据铭文记载亡日在“三日甲寅”,在前433年五月初三日,推则年龄约45岁左右。1978年于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生活品、礼器、兵器、竹简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套大型编钟,为中国之最。有观点认为除了国君之外,他也是当时精通天文学和冶金学的一位科学家。 鄫国(缯国)为源自夏少康次子姒曲烈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历夏、商、周这三代,存世时间超过一千多年,于鲁襄公六年(前567年)被莒国所灭。 周代诸侯国 鄫(缯) 国姓 姒姓 爵位 不详→子爵 国都 1.鄫(今河南省方城县北方) 2.层邱(今安徽与河南之交界) 3.缯关(今河南省方城县) 4.峄县(今山东省枣庄市) 始封此国者 1.夏少康 2.周武王 始祖 姒曲烈 兴亡年代 夏少康时期 至前567年 灭亡原因 为莒国所灭 史书记载 春秋 (始见于僖公十四年)
第2个回答  2014-04-26
春秋时期中原有三个曾国,一在河南东部的睢县,一在山东苍山县东北,皆姒姓国。另一姬姓曾国,西周初年封于今河南省南阳盆地的方城县一带。该曾国西周末年,西与姜姓-申国为邻,国势强大。《国语·郑语》曰:"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大概曾国与姜戎有姻亲联盟关系,西周即是申、曾二国联合西戎灭亡的。在河南新野,桐柏等地曾发现一些春秋前期的曾国墓葬。可能是方城县曾国南迁的遗存。曾人的一支还迁到了湖北的随枣走廊。最迟在春秋后期,姬姓曾就被北上中原的楚国灭亡。何浩先生推测此曾国亡于楚文王三年至十一年间。上世纪70年代湖北随县的战国曾侯乙墓发现后,引起众人的关注,战国之曾与春秋之曾的关系,曾随二国的关系等,至今争议尤存。方城姬姓之曾的一支南迁随枣,归顺楚国后,又延续至战国的可能性较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4-26
建议去看看,探索发现。有个专题叫的是曾侯乙墓出土。好像曾国就是随国。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