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 作文 600字左右 普通水平就行 别太深奥

急!!!!!!!!!!!

不要复制的!
是学生的角度写的

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

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

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学会听、说、读、写;

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情感,用语文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语文的审视”中的一段话。语文是什么?或许一千个语文老师就有一千种答案;或许昨天、今天、明天的语文会有着不同的答案。这不是永恒不变,但却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谈谈我理想中的语文课。

一、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我们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但是在语文课上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需要教师巧于应变,用智慧启迪,用妙语点拨,使课堂充满生成的魅力。

打个比方,预设与生成就如同做一盘菜,材料准备好了,步骤酝酿好了,但在操作过程中火候掌握得怎么样,调料放多少,要根据出现的种种情况随时调整。只有两者相得益彰,才能烧出可口的菜肴。

如一位教师上《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家都沉浸在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无限同情中,整个教室气氛凝重,很切合这篇课文的学习。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旁边的同学在给卖火柴的小女孩涂口红。”教室里一片哗然,先前创设的氛围全没了……这位教师用和蔼的语气说:“在这又冷又黑的大年夜晚上,你们想,光着脚卖火柴的小女孩会涂口红吗?小女孩盼望的是口红吗?她最需要的又是什么呢?”这位教师此一问又把学生拉回到了课文中,而且直楔文章的主旨。

如果以上案例让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化干戈为玉帛,那么,孙建锋老师在教《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抱起孩子的那一刻,已不能用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来概括,它饱含着孙老师对孩子深深的爱。

在对话交流中,孙老师突然示意大家放下高举的小手,走到一个孩子面前。

师:刚才我发现你一直没有发言,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想说些什么?

生:每片叶子都为大树做出自己的贡献,我的爸爸妈妈……(孩子话未说完就泣不成声)

(这一举措让在场的老师都呆住了。孙老师好像立刻明白了什么,他把这个三年级的孩子抱起来,尽管有些吃力)

师:孩子,我要讲一个珍珠蚌的故事。在海边,有一些很不起眼的蚌,它们的体内钻进了泥沙,特别的痛苦,但它们用自己的宽容和毅力将这些泥沙一层层地包裹,一直把它们变成璀璨的珍珠。孩子,我还要对你说,你的心灵可能受到了伤害,但是,你现在的不幸正是你人生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孙老师轻轻放下孩子,用自己洁净的手帕擦去孩子脸上的泪水,并送他回到自己的座位。(整个礼堂掌声雷动)

孙老师没有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孩子的感受。关注孩子的异常表现,主动询问孩子,直至抱起孩子,对孩子喃喃细语。这一举措完全出平孙老师的预设,课堂上这一不和谐的音符,在孙老师和谐动情的伴奏下,生发出让人回昧的美。如果说,这是一堂理想的语文课,怎能不让人信服!

二、语言与精神齐飞共舞

语文课通过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以及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为学生打开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综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实际应用”为本,随之产生了支离破碎的阅读分析,或人为地将课文肢解成字、词、句、段,一味地进行语法、写法的指导。我们的语文课是”戴着镣铐跳舞”,少了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学生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

其实,“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它们共生共长。语文内容本从生活中来,离开了人文的文章就不再是文章,离开了人文的语文也不再是语文了。语文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真谛,陶冶学生情操。学生通过阅读走进课文,与作者交流、与文本交流,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但是有的语文教师为了所谓的“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而置文本价值于不顾,这是不能让人接受的。

一位教师在总结《乌鸦喝水》一文时问: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生1:乌鸦爱动脑筋,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他想的办法真好。

生3: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放进水里多脏呀!

生4: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找根吸管喝水多方便。

生5:乌鸦的叫声烦人,还上过狐狸的当,真笨。

这位教师对每种答案都给予了肯定,特别是对后三种意见大有赞赏之意,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说每篇文章都有它的教育意义,难道《乌鸦喝水》的作者是想告诉小朋友乌鸦不聪明,乌鸦的叫声烦人吗?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这样的“创新”,这样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完全背离了文本承载的教育价值,与《课标》相悖——新课程非常重视培养学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再如,浙江省第四届”教改之星”宣敏老师上《田忌赛马》时提的一个问题也有此嫌疑。师出示:从刚才的情形看,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

教师首先让学生对“快不了多少”进行了理解,然后问,田忌有没有听懂孙膑的话?(没有)师:田忌真是——(生答:真笨,真傻。教师补充:真不动脑筋。)有几个同学还在小声议论着田忌真没脑子。我们说田忌笨,田忌傻吗?根本不是。教师这一问题真是多此一举,不仅没对领悟课文主旨有帮助,反而把学生领进了一个岔道,背离了文本承载的教育意义。

三、感悟与对话使课堂闪现智慧

感悟,是语文教学活的灵魂。学生对文本没有感悟,那么一切的文本对话,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课程提倡“生本”意识,于是课堂上就由教师的“一言堂”,焕然成了学生的“多言堂”,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角,这本没有错。但随之而出现的是学生想的少,没有真正做到静心思考、认真感悟,那又怎能有效地进行对话呢?面观现在语文课堂中的感悟,一是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感悟,二是感悟不够深入。众所周知,学生对文本的内化有个过程,需要磨合的时间,思考越充分,个性感受才会越深入。另外,在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深刻感悟时,个别学生的观点对多数学生近乎空白的思维会起到一定的诱导作用,思维或多或少地会受到限制,不利于整体感悟。

教师要想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妙语连珠,大胆地进行交流、对话,同时又能切入要害,言之有理,除了平时大量的语言积累外,还必须有深刻的感悟作基础。让我们来看看《我的战友邱少云》的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我”的哪些心情?

(读书声刚落,教师随即请举手的三四位学生回答问题)

生:我从“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读懂了“我”的紧张。

师:现在请你“紧张”地读一读。

生:我从“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读懂了作者很担心。

师:现在请你“担心”地读一读。

生:我从“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读出了“我”痛苦的心情。

师:你体会得真好,现在也请你”痛苦”地读一读。

师:同学们,“我”的心理活动变化写得很生动,现在大家清楚了吗?让我们再带着复杂的心情读一读这段话。

(课堂效果:学生读不出那种担心、紧张的心情,致使最后教师问学生邱少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也只能是贴标签似的说,是个伟大、勇敢、不怕牺牲的战士。)

[案例二]

师:(深沉地说):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段文字,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战斗现场,亲眼目睹你的战友邱少云在烈火中被活活烧死,你的心情怎样?

(有几个学生举手,但教师并不急于迅速让其作答,而是耐心等待更多的小手举起,才从容地请学生作答)

生:我的心如刀绞一般。

师:体会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痛。

生:如同刀在心口上绞一样难受。

师:课文中指什么像刀绞一样绞着我的心?自读课文,讨论交流。

生:火烧到邱少云身上,我担心他会忍不住痛而大叫起来。我的担心如刀绞一般难受。

生:邱少云被大火活活地烧着,而我又不能救他,这种心情如刀绞一般。

生:看着火苗在邱少云身上乱窜,我真想出手帮他熄灭身上的火,可我又不能。我的心很矛盾,又很心痛和无奈,这如同刀绞一般绞着我的心。

生:我真想大声地说,这样的战友不能牺牲,我觉得心真的很痛……

(学生痛苦地诉说着,有几个眼里还噙满了泪花)

[案例一]中的“对话”形式至上,阅读交流只停留在对语句的表层理解上,教师、学生都没有很好地进入角色,与作者及文中人物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感悟,所以对话交流也显得苍白无力。而[案例二]中,教师创设情境,“如果你亲眼目睹了你的战友邱少云被大火活活烧死,你的心情怎样?”使教者、读者、作者及文中人物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学生的对话交流如同奔涌的泉水,滔滔不绝,他们心中装满了诉不完的哀痛和崇敬。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生离死别、刻骨铭心的人间真情。

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富的人文、深邃的哲思、绵延的情感,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语文姹紫嫣红,春意盎然。教师要引领孩子步入语文的殿堂,让孩子们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和对话交流。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会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而我对“理想的课堂”的诠释也会不断地完满。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干百次地问过自己。

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

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

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学会听、说、读、写;

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情感,用语文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语文的审视”中的一段话。语文是什么?或许一千个语文老师就有一千种答案;或许昨天、今天、明天的语文会有着不同的答案。这不是永恒不变,但却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谈谈我理想中的语文课。

一、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我们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但是在语文课上会遇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需要教师巧于应变,用智慧启迪,用妙语点拨,使课堂充满生成的魅力。

打个比方,预设与生成就如同做一盘菜,材料准备好了,步骤酝酿好了,但在操作过程中火候掌握得怎么样,调料放多少,要根据出现的种种情况随时调整。只有两者相得益彰,才能烧出可口的菜肴。

如一位教师上《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家都沉浸在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无限同情中,整个教室气氛凝重,很切合这篇课文的学习。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旁边的同学在给卖火柴的小女孩涂口红。”教室里一片哗然,先前创设的氛围全没了……这位教师用和蔼的语气说:“在这又冷又黑的大年夜晚上,你们想,光着脚卖火柴的小女孩会涂口红吗?小女孩盼望的是口红吗?她最需要的又是什么呢?”这位教师此一问又把学生拉回到了课文中,而且直楔文章的主旨。

如果以上案例让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化干戈为玉帛,那么,孙建锋老师在教《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抱起孩子的那一刻,已不能用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来概括,它饱含着孙老师对孩子深深的爱。

在对话交流中,孙老师突然示意大家放下高举的小手,走到一个孩子面前。

师:刚才我发现你一直没有发言,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想说些什么?

生:每片叶子都为大树做出自己的贡献,我的爸爸妈妈……(孩子话未说完就泣不成声)

(这一举措让在场的老师都呆住了。孙老师好像立刻明白了什么,他把这个三年级的孩子抱起来,尽管有些吃力)

师:孩子,我要讲一个珍珠蚌的故事。在海边,有一些很不起眼的蚌,它们的体内钻进了泥沙,特别的痛苦,但它们用自己的宽容和毅力将这些泥沙一层层地包裹,一直把它们变成璀璨的珍珠。孩子,我还要对你说,你的心灵可能受到了伤害,但是,你现在的不幸正是你人生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孙老师轻轻放下孩子,用自己洁净的手帕擦去孩子脸上的泪水,并送他回到自己的座位。(整个礼堂掌声雷动)

孙老师没有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孩子的感受。关注孩子的异常表现,主动询问孩子,直至抱起孩子,对孩子喃喃细语。这一举措完全出平孙老师的预设,课堂上这一不和谐的音符,在孙老师和谐动情的伴奏下,生发出让人回昧的美。如果说,这是一堂理想的语文课,怎能不让人信服!

二、语言与精神齐飞共舞

语文课通过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以及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为学生打开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综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实际应用”为本,随之产生了支离破碎的阅读分析,或人为地将课文肢解成字、词、句、段,一味地进行语法、写法的指导。我们的语文课是”戴着镣铐跳舞”,少了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学生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

其实,“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它们共生共长。语文内容本从生活中来,离开了人文的文章就不再是文章,离开了人文的语文也不再是语文了。语文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真谛,陶冶学生情操。学生通过阅读走进课文,与作者交流、与文本交流,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但是有的语文教师为了所谓的“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而置文本价值于不顾,这是不能让人接受的。

一位教师在总结《乌鸦喝水》一文时问: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生1:乌鸦爱动脑筋,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他想的办法真好。

生3: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放进水里多脏呀!

生4: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找根吸管喝水多方便。

生5:乌鸦的叫声烦人,还上过狐狸的当,真笨。

这位教师对每种答案都给予了肯定,特别是对后三种意见大有赞赏之意,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说每篇文章都有它的教育意义,难道《乌鸦喝水》的作者是想告诉小朋友乌鸦不聪明,乌鸦的叫声烦人吗?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这样的“创新”,这样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完全背离了文本承载的教育价值,与《课标》相悖——新课程非常重视培养学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再如,浙江省第四届”教改之星”宣敏老师上《田忌赛马》时提的一个问题也有此嫌疑。师出示:从刚才的情形看,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

教师首先让学生对“快不了多少”进行了理解,然后问,田忌有没有听懂孙膑的话?(没有)师:田忌真是——(生答:真笨,真傻。教师补充:真不动脑筋。)有几个同学还在小声议论着田忌真没脑子。我们说田忌笨,田忌傻吗?根本不是。教师这一问题真是多此一举,不仅没对领悟课文主旨有帮助,反而把学生领进了一个岔道,背离了文本承载的教育意义。

三、感悟与对话使课堂闪现智慧

感悟,是语文教学活的灵魂。学生对文本没有感悟,那么一切的文本对话,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课程提倡“生本”意识,于是课堂上就由教师的“一言堂”,焕然成了学生的“多言堂”,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角,这本没有错。但随之而出现的是学生想的少,没有真正做到静心思考、认真感悟,那又怎能有效地进行对话呢?面观现在语文课堂中的感悟,一是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感悟,二是感悟不够深入。众所周知,学生对文本的内化有个过程,需要磨合的时间,思考越充分,个性感受才会越深入。另外,在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深刻感悟时,个别学生的观点对多数学生近乎空白的思维会起到一定的诱导作用,思维或多或少地会受到限制,不利于整体感悟。

教师要想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妙语连珠,大胆地进行交流、对话,同时又能切入要害,言之有理,除了平时大量的语言积累外,还必须有深刻的感悟作基础。让我们来看看《我的战友邱少云》的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我”的哪些心情?

(读书声刚落,教师随即请举手的三四位学生回答问题)

生:我从“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读懂了“我”的紧张。

师:现在请你“紧张”地读一读。

生:我从“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读懂了作者很担心。

师:现在请你“担心”地读一读。

生:我从“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读出了“我”痛苦的心情。

师:你体会得真好,现在也请你”痛苦”地读一读。

师:同学们,“我”的心理活动变化写得很生动,现在大家清楚了吗?让我们再带着复杂的心情读一读这段话。

(课堂效果:学生读不出那种担心、紧张的心情,致使最后教师问学生邱少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也只能是贴标签似的说,是个伟大、勇敢、不怕牺牲的战士。)

[案例二]

师:(深沉地说):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段文字,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战斗现场,亲眼目睹你的战友邱少云在烈火中被活活烧死,你的心情怎样?

(有几个学生举手,但教师并不急于迅速让其作答,而是耐心等待更多的小手举起,才从容地请学生作答)

生:我的心如刀绞一般。

师:体会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痛。

生:如同刀在心口上绞一样难受。

师:课文中指什么像刀绞一样绞着我的心?自读课文,讨论交流。

生:火烧到邱少云身上,我担心他会忍不住痛而大叫起来。我的担心如刀绞一般难受。

生:邱少云被大火活活地烧着,而我又不能救他,这种心情如刀绞一般。

生:看着火苗在邱少云身上乱窜,我真想出手帮他熄灭身上的火,可我又不能。我的心很矛盾,又很心痛和无奈,这如同刀绞一般绞着我的心。

生:我真想大声地说,这样的战友不能牺牲,我觉得心真的很痛……

(学生痛苦地诉说着,有几个眼里还噙满了泪花)

[案例一]中的“对话”形式至上,阅读交流只停留在对语句的表层理解上,教师、学生都没有很好地进入角色,与作者及文中人物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感悟,所以对话交流也显得苍白无力。而[案例二]中,教师创设情境,“如果你亲眼目睹了你的战友邱少云被大火活活烧死,你的心情怎样?”使教者、读者、作者及文中人物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学生的对话交流如同奔涌的泉水,滔滔不绝,他们心中装满了诉不完的哀痛和崇敬。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生离死别、刻骨铭心的人间真情。

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富的人文、深邃的哲思、绵延的情感,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语文姹紫嫣红,春意盎然。教师要引领孩子步入语文的殿堂,让孩子们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和对话交流。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会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而我对“理想的课堂”的诠释也会不断地完满。

自己删一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9-18
我 的 理 想
万物都有一扇门,而且每扇门的钥匙应该都不同。但是,却有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任意一扇门,它就是"理想",远大的理想就是开启万物的钥匙。
"理想"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话题,可是每个人却仍然无法不去想它,因为她与我们的生命交织在一起。我们常在讨论"理想",有人的理想是想当一名出色的医生,有人的理想是想当一名杰出的商人,而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歌手。其实,我以前有想过当服装设计师,作家,商人,演员,我真的很喜欢这些职业,可是身边的人总说我不切实际,在他们的劝说下我放弃了这些我所衷爱的职业。虽然我放了它们,但仍抱有一丝幻想,而有时也为无法实现而悲伤,。这也捆扰了我好长一段时间,使我找不到人生的目标。不过,现在我再次找到了我的理想,它就是音乐。
相信每一个喜爱音乐的人都会认为音乐是世界上最迷人的一件事物,而这只是我被音乐征服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音乐是医治心里创伤的良药。音乐不仅可以医治歌者的伤痛,也可以医治和安慰听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有很多,有的人选择写,有的人选择说,还有的人选则演,而我选择唱。这也许跟我的性格有关吧!虽然我性子比较急,说话比较直,但却不善于表达情感,因而含蓄迷人的音乐更适合我。而且,从小我就是一个"垃圾回收站",身边的人无论遇到什麽都会告诉我,我也习惯了安慰他们,选择一种好的方式帮助他们,对人对几都很好,所以音乐很适合我。
尽管我很确定我的理想是音乐,却还是遭到家人的反对,他们只希望我读好书,不允许我为别的分心可我仍然坚持我的理想,我也证明给他们看,我无论做什麽都不会影响我的学业。我也相信"心之所愿,无所不成",终于我获得了家人的谅解,更得到了母亲的支持,这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欧文曾经说过:"目标决定你成为什麽样的人。"所以,我的目标也就是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音乐人。不过我也相信,如果我等待,发生的只是我变老了,而且,我只对未来感兴趣,因为我将在那里度过余生。这样,我就不得不插上翅膀飞向未来了。

我 的 理 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当然我也不例外。小时候,在我那小小的百宝箱中,也装着五彩缤纷的理想。今天我就打开我的百宝箱,把里面的宝贝一一拿给你看。
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了我的第一个理想。当一名女警察。小时候的理想现在想起来既可笑又幼稚。当时的我其实是喜欢上了女警察们漂亮的警服,和她们站在马路中央指挥交通时的飒爽英姿。可是不久,我的理想就发生了改变,因为我逐渐了当一名女警察的辛苦与困难。
于是,当一名画家成为了我的第二个理想。从小我就对绘画很敏感,很喜欢画画,经常自己画出一些“大作”,然后拿给爸爸妈妈看。爸爸妈妈得知了我喜欢画画,马上就给我报了美术班。可能是因为小孩子贪玩儿的天性。上了美术班后的我变得不怎么喜欢画画了。甚至上美术课时逃跑去和同学玩儿。就这样,我的第二个理想便又化为泡影。
直到我有了第三个理想时,我已经上了小学4年级。那时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从小到大我接触过好多好多老师,有年龄大的、资历老的;也有年轻的、经验少的。但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老师,教哪一门学科,我都非常喜欢他们。将来也想像他们一样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给我的学生们授课。
如今我已经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了。快要步入中学的殿堂。如今的我,已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如今的我,对一些事已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现在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或许你会说,这并不算是什么理想。但是在这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我不敢肯定我的理想会不会再改变。但是我敢肯定的是,我始终不变的,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对全人类有贡献的人。
现在有不少学生经常高谈阔论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但往往没有做好身边一些应该做好的小事。甚至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都没有做到。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不能有着“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想法。要脚踏实地地为自己的理想奠定基础。最终才能实现它!
可能你的理想多如繁星,可能你的理想永世不变,但是不管我长大要做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对自己的要求唯有一条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要从小事做起,总自身做起。做一个对社会和全人类有贡献的人!

参考资料:我 的 理 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