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 是什么意思?

对仗 是什么意思?

举例说明

是不是和对联查不多呢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扩展资料

对仗要求

一、工对

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

二、邻对

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在诗或对联中,用词义的门类相邻(或比较接近)的词为对,叫作“邻对”。所谓门类接近,就比如“天文类”跟“时令类”相对,“器物类”跟“衣饰类”相对,“地理类”跟“居室类”相对等等。

三、宽对

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与工对相对而言。宽对是一种很不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四、借对

修辞中对仗一种,也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的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仗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21
对仗,就是诗词中的对偶。关于“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王力先生指出是源于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现象。究竟是不是这样,可以不必细究。需要弄明白的,倒是“对偶”是什么意思。对偶,就是把同类或对立的概念放在诗词句中相同的位置,使之并列起来。具体要求是对偶句即对仗句字数相等,句法相似,词性相同或相反,词意相关或相对,平仄相对,一一对称。这种对仗现象的真正渊源,在于古代诗文中的对句。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之一的《易经》,其《系辞》中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另一部古书《老子》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诗经》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些对偶,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到后来,随着四六体骈文和五七言律诗的出现,对仗才逐步规则起来,形成对仗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演化出对联及其艺术。

一般地说,对仗的规则是:

第一,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第二,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可重复。

这个规则,是律诗和词中的对句所必须遵循的。

为了说明律诗对仗的规则,这里也举几个例子看看: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杜甫《咏怀古迹》中: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杜甫《登高》中: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楼》中: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杜甫《秋兴八首》中:

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毛泽东《送瘟神》(其二)中: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到韵山》中: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毛泽东《登庐山》中: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这些律句,都是完全合乎对仗规则的对句。我们再仔细观察,上述八联对句还足以说明律诗(包括绝句〕中三种特殊形式的对仗:

其一,数目对。

象“三山”、“一水”、“三峡”、“五溪”、“万里”、“百年”、“九派”、“三吴”,其中前边的字都是数词,因而构成数目对。这种对仗,在律、绝中极为常见,在诗词中也屡见不鲜。

其二,颜色对。

象“青天”、“白鹭”、“红雨”、“青山”、“红旗”、“黑手”、“黄鹤”、“白烟”,其中前边的字都是颜色,因而构成颜色对。这种对仗,在律、绝和词曲中也很常见。

其三,方位对。

象“北极”、“西山”、“西望”、“东来”,其中前边的字都是方位,因而构成方位对。这种对仗,在律、绝及词曲中同样是常见的。

数目、颜色、方位这三类词,在对仗中自成一类,很少与别的词相对。此外,在对仗中,一般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代词对代词,等等。在很多情况下,不及物动词也可以与形容词相对,连绵字与连绵字相对,而且词性须一致。单说名词对名词,也很复杂,要注意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专用名词对专用名词,等等。从名词的细目上分,还可以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文化、武备、技艺、珍宝等等。

在对仗方面,词性、词类、句型等分别整齐相对的,称作“工对”,如同前面所举的例句,基本都属于工对。工对也称“严对”。比工对的要求宽一些的对仗,称作“宽对”,两句在大的方面相对,其中有的字词不甚相对。如王维《使至塞上》诗中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塞”为地理,“天”为天文,天文对地理,便属宽对。还有“借对”,亦称“假对”。如杜甫《曲江》诗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是平常的意思;二是数词,古时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借“寻常”对“七十”,是数词对数词。此外,还有借字音的,如刘长卿《重别薛六》诗中“寄身且喜沧海近,顾影无如白发何。”“沧”与“苍”同音,借“沧”为“苍”,与上句的“白”字相对。

对仗中还有“当句对”和“隔句对”之说。诗词中有的在一句中自成对仗,叫“当句对”。如杜甫《白帝》诗中的“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归马”对“戎马”,“百家”对“千家”。“隔句对”亦称“扇面对”,在诗词中不是相连的两句对仗,而是第三句对第一句,第四句对第二句这样隔句相对。诗中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我来思”对“昔我往矣”,“雨雪霏霏”对“杨柳依依”。词中类似的例子就更多了,《沁园春》上片的第四、五、六、七句和下片的第三、四、五、六句,均要求作扇面对。如陈人杰《诗不穷人》中的:“虫鱼鸟兽”对“山川草木”,“飞动毫端”对“纵横纸上”;“西湖名胜”对“南朝将相”,“只说孤山”对“到今几姓”。毛泽东《雪》中的:“大河上下”对“长城内外”,“顿失滔滔”对“惟余莽莽”;“唐宗宋祖”对“秦皇汉武”,“稍逊风骚”对“略输文采”。对此,在本书后面“词的句式”中还将论及。

另外,还有“错综对”、“流水对”。“错综对”又叫“犄角对”、“交股对”,对仗时字词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如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赠美人》诗中的:“裙拖六幅湘江水,鬟耸巫山一段云。”“巫山一段”对“六幅湘江”,就是交错相对。“流水对”,又叫“串对”,是指上下两句意思相贯穿,各自的次序不能颠倒,下句是上句意思的延伸,似水顺流而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又如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中“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既属工对,亦属流水对。李商隐的诗读来甚觉芳馨,在很大程度上在于类似“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隋宫》)这样似流而下的对句烘托出空灵的境界和文雅的氛围。

对仗中要注意的是“合掌”,即防止对句与出句的意思完全一样。对句与出句完全同义,历来被看作是作诗的大忌。

就律诗的对仗而言,其常规是中间两联对仗。古人为了论诗的方便,把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作首联,第三、四两句称作颔联,第五、六两句称作颈联,第七、八两句称作尾联。这就是说,对仗一般体现在颔联和颈联上面。不论是五律还是七律,都是这样。

下面举两个例子:

凄凉宝剑篇,

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

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

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

销愁斗几千?

--李商隐《风雨》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在律诗中,也有三联对仗的,即除颔联、颈联外,首联也对仗。例如:

夜醉长沙酒,

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

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

褚公书绝伦。

名商前后事,

回首一伤神。

--杜甫《发潭州》

七千里外二毛人,

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运梦,

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

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

此生何止略知津!

--苏轼《初入赣过惶恐滩》

律诗的尾联一般都不对仗。因为一首诗到了最后两句,不太适合以对句作结尾。但也不是没有。请看下面的例子:

此路难为别,

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

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

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

独立渺风烟。

--方岳《泊歙浦》

推挤不去已三年,

鱼鸟依然笑我顽。

人未放归江北路,

天教看尽浙西山。

尚书清节衣冠后,

处士风流水石间。

一笑相逢那易得,

数诗狂语不须删。

--苏轼《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

上面两首律诗的尾联,从总体上看,应当说是对仗的。个别之处对得不那么工,也许正是由于处于尾联的位置,诗人有意不求工呢!

不仅律诗中有后三联对仗的,而且还有四联(全篇)都对仗的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垂白冯唐老。

清秋宋玉悲。

江喧长少睡,

楼迥独移时。

多难身何补?

无家病不辞!

甘从千日醉,

未许七哀诗。

--杜甫《垂白》

这首五律,不仅通篇对仗,面且对得还较工整。不过,这种情况较少见,尾联半对半不对的比较多见。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有不少律诗只有颈联(第三联)对仗。如:李白的《塞下曲》(第一首)、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更有甚者,全首律诗中一联对仗也没有。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因为这类情况不是常规,就不细列举了。

长律的对仗,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中间各联,一律对仗。

绝句,一般可不用对仗。如: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从平仄、对仗方面讲,这种不对仗的七绝,是截取七律的首尾二联。

绝句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如: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从平仄、对仗方面讲,这类七绝是截取七律的颈尾二联。

还有一种类型的绝句,全篇都用对仗。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四首(第三首)》

再如: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鹊楼》

显然,这类绝句就平仄和对仗而言,是截取律诗的颔颈二联。这类绝句是很少见的。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2
对仗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 ,《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 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2]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1-21
对联讲究的就是对仗和声韵。
第4个回答  2019-06-16
字数相等,词语的意思相对,如:天南对地北。

对仗的意思是什么 对仗的释义
1、对仗指(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2、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

对仗是什么意思?
对仗的意思:1、谓当廷奏事。古时皇帝坐朝听政,必设仪仗,百官当廷言事,无所隐秘,故称。2、左右分设、相对而立的仗卫。拼音: [ duì zhàng ]引证解释:诗文中按照字音 平仄相对、字义虚实相当、语法结构相同做成对偶的语句。

对仗是什么意思
对仗的解释(1) [antithesis;match both sound and sense in two poetic lines]∶[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2) [wage war] 〈方〉∶交战 详细解释 (1).谓当廷奏事。古时皇帝坐朝听政,必设仪仗,百官当廷言事, 无所 隐秘,故称。 《旧唐书·萧至忠传》 ...

对仗是什么意思啊?
【词语】: 对仗 【拼音】: duìzhàng 【解释】: (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对仗 是什么意思?
对仗:即对联上下联在相同位置的字词要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

古诗中,诗句对仗是什么意思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对偶又是什么呢?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

对仗是什么意思
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指的是在语言中通过对等、对称的方式表达相应的意思,使语言更具艺术性和音乐性。对仗通常体现在诗词、文章等文学作品中,是中文独有的一种语言现象。下面进行详细解释:1. 基本含义:对仗主要是通过对词语的配对和平衡来达到美学效果。这种修辞方法注重对称的美感,让人在阅读时感受...

汉语中的对仗是什么意思
对仗指的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比、对称、重复等方式,使文言文或现代汉语的表达更加华丽、清晰、生动。对仗有“平仗”、“叠仗”、“交叉仗”等不同形式,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演讲和广告等领域。对仗是汉语中非常常见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经过对仗修辞的文章,使人印象深刻,读...

对仗什么意思
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意思是将结构和语法相似或相同的语句对称排列,以达到表达上的某种效果。对仗是中国语言文学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尤其在诗词、对联中运用广泛。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使语言更加凝练、富有节奏感和美感。对仗的具体解释如下:1. 基本定义:对仗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将意义相近或相反的...

对仗是什么意思
对仗指(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初唐时上官仪对诗词中的对仗进行整理,上官婉儿进一步发展,和宫廷诗人一起制定了格律诗的规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