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如题所述

气通人和

1 气通

1.1 气 气是中医中的物质载体,在古代,气被认为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庄子在《知北游》道:“通天地一气耳。” 就是指宇宙间的一切皆是因气聚,它可 “大而无当,往而不返”,“犹河汉而无极也”。《知北游》又道:“人这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死。” “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这在《医方考》也有相似的记载:“ “气者,万物之所资始也,天非此气不足以长养万物,人非此气不以有生”。《医门法律·大气论》也谈及:“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张介宾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则谈到:“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素问·宝命全形论》记载:“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以上记载都说明在中医学中气这一作为构成生命最基本物质的涵义。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故气又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维持生命的物质——气,是运动着的精细的物质实体,一切事物都是气运动的结果。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并且通过气的升降运动而引起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素问·六微旨论》道:“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这种因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 这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最佳概括。

具体到五脏六腑的运动,也通过气这一既是物质载体又是运动载体来实现的。五脏藏精气,宜升;六腑传化物,宜降。以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出入的枢纽。以六腑而言,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其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糟粕排泄过程中,总体是降,降中寓升。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故胃主受纳腐熟,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饮食物消化;小肠受盛化物,对饮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吸收精微,并在胃的通降作用下,将食物残渣下传大肠;大肠主导变化,吸收食物残渣中的一部分水分,形成大便,并排出体外;膀胱贮存尿液,气化而将尿液排出体外。而主宰膀胱气化的则是肾气。因此,肾的气化失常,则可导致膀胱贮尿排尿失常的病变。若膀胱气化不利,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等症。可见,只有脏腑功能正常,维系生命的气的升降出入才能通畅,才不会出现病理状态。而人体也正是从这一气化运动中不断地获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同时排出无用或有害的代谢产物,使生命得以继续。

由此可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建筑在气的运动转换的基础之上的。脏腑气化功能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方能维持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的正常生理活动。综上所述,气存在于人体生命之始终,生命的本质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1.2 通 中医在载体中以气为载体,而在空间和时间状态中,选择 “通” 作为万物之间和万物内部之间正常存在的状态,其认为人体内部贵通,人体与天地相通,人体与精神相通。《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认为精气在人的身体内部不能流通就造成各种疾病。比如气滞、血瘀、寒凝等都是引起流通障碍的原因,而这些也常成为疾病的根源,比如疼痛的一大原因就是 “不通则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道:“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这则指人体内外的相通,可以指是途径,犹如经络学说,没有实实在在的形而下的物质,而是以类比取象的方式将人体与自然维系在一起,将内部脏器与外界一一对应在一起,从而为更好的掌握内部脏器的规律运动,而其形成一种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中医方证系统,是中医学经验传承的载体。

同时,将人体内部也归类于一体,这是内部的相通,如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脾与胃、心与小肠皆成表里关系。而《素问·六微旨大论》记载:“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指的就是心与肾的关系,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到达心肾相交也即所谓的 “水火既济 ”。而当两者不通,如心火不能下煦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两者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致一系列病理表现的出现,这就称之为 “心肾不交”。故平常所谓的 “交通心肾”、 “疏肝理气” 等治法,麻黄汤、半夏泻心汤等用意,无不体现出中医以 “通” 这一平衡状态为途径,达到 “阴平阳秘” 的境界。其实,通的含义不仅此而已,如《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这则是身体与精神上的相通。而 “有诸内必形于外,有诸外必本于内” 这是四诊创立的理论依据,恰恰也是通的含义所在。

2 人和

2.1 人 中医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人,人的生命整体常分为 “形” 与 “神” 这两部分,也即物质之体与精神之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也正如此,在中医的理念中,人体内部也是不可分割的,研究人体就必须将其以整体的观念来进行阐述,而诸如余云岫在抨击中医之穴位不科学指出:“穴之研究,日本三浦谨之助博士曾为之矣。横陈死尸,号召彼国中针灸名家,以墨点识其穴,而实行局部解剖。据其报告,谓十之三四得神经干,十之二三得血管”。〔1〕因为中医很多概念是经过经验的总结升华为抽象的概念,也即 “形而上者谓之道” 的意思,其本身也许无形而下的物质存在,而以 “形而下” 的实验去印证 “形而上” 的概念,那得到的结果就极易让人费解。同时,中医的人常与万物联系在一起,不仅人与自然环境,而且同社会关系密切。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道:“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就谈到了人体一日之中阴阳消长的变化。故中医认为,人就应当主动去适应环境,如《寿亲养老新书》指出:“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夏则虚敞,冬则温密。”

而社会所带来之精神等影响,也都是中医诊治所常规考虑之因素,故而《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总之,中医的不同层次的整体观,将人从 “形而上” 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2.2 和 中医深受古代哲学的影响,是先人根据 “阴阳学说” 这一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作为阐述世上万物的基础,《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即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中医历来是以达到动态的平衡为目的,阴阳的偏胜及偏衰都是其诊治的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就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也谈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表明用补法治不足的虚证,用泻法治有余的实证,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就将 “和” 法归于八大治法之中,在这里,和法就是指 “七法” 以外的众多治法的叠加。而早在《礼记·中庸》就有记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不仅是中医,中华民族也是以和为贵之民族。在临床用药中,就非常重视 “致中和” 这一目的,《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就有:“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一旦出现偏嗜,就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所言:“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而气的生理亦贵在乎 “和”。《类经》道:“气之于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素问·六节脏象论》曰:“气和而生,津液相生,神乃自生。” 元气充盛,则能宣发周身,推动气血之运行,主宰人体脏腑各种功能活动,使精气血津液生化不息,从而维持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间活动的相对平衡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若气不和,则百病由生。《景岳全书》记载:“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病变,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足以尽之矣。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 故 “元气顽固,则精神昌盛无待言也。若元气微虚,则神气微去;元气大虚,则神气全去,神去则机息矣。”

故而,“和” 的思想贯通中医治疗的始终,如果说 “通” 是中医治疗的途径和方法,那么 “和” 则是中医治疗的目的和价值。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30
中医核心思想是一组数字(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0是终极的道,是混沌
1是太极
2是阴阳
3是天地人三才
4是四相
5是五行
6是六气
8是八卦
1,2是基础,3-8是衍生
1,2,4,8是一个系统,就是八卦系统
1,2,5是一个系统是五行系统
1,2,3,6是一个系统,是六经系统
每个系统相互独立,相互补充。
第2个回答  2010-09-30
是和谐。人与自然(阴阳)达到一个平衡的态势关系。也就是阴盛阳衰,阳盛阴衰。LZ感兴趣可以看一些中医哲学方面的书
第3个回答  2010-09-30
个人观点,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对症下药,中医治疗在于治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9-30
呵呵,这是很简单的问题嘛: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学过中医的都知道啊。
你想学习中医可以多看看书,尤其是中医院校的教科书比较正规。

中医格是什么意思?
中医格是指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其核心思想是“辨证论治”。中医格追求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注重对疾病根源的探究,善于从病因、病机、病理、病证、病情等不同方面进行整体分析,提出全面治疗的方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格坚持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的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中...

什么是中医
中医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医学体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思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并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治疗手段,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健康的目的。二、中医的核心思想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

中医讲究什么
中医的核心思想是阴阳平衡。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阴阳的调和与平衡。中医通过诊断病人的症状、体质等来判断阴阳的失衡状态,进而制定相应的调理方案。如通过针灸、药物、食疗等手段调整阴阳,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二、中医讲究整体观念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疾病与健康状况与外界环境、生活习惯及...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和”,它涵盖了核心价值的各个方面,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在人与自然方面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髓不仅要求精...

节目中讲到中医药一直追求的是什么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的核心思想之一。中医药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经络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药不仅仅针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还考虑到疾病对人体整体的影响,以及人体其他部分对疾病的可能影响。例如,在治疗感冒时,中医药不仅会采用草药来缓解症状,...

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整体观念,这一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且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首先,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涵盖了对人体自身完整性的理解以及对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这种观念体现在两个方面: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因此,整体观念的本质是认识到人体是一个...

如何理解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深深植根于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中。中医学强调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不可分割,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协作,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此外,中医学还认识到人体与外部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首先,“仁”代表了中医伦理思想,强调尊重、关爱生命,以及以治愈疾病、救助生命为目标的医疗行为。其次,“和”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体现了追求和谐的价值理念,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观念。再次,“精”体现了中医学术的精深,不仅要求医生勤奋学习、精通医术,还要求具备敏锐的直觉和类比能力。最后,...

中医最核心的四个字是什么1,气血阴阳2,太极八卦3,天地洪荒
阴阳五行是中医的核心理念,如任应秋先生说:“阴阳五行的关系,在认识自然界现象的变化是如此,在认识人体中的生理现象也是如此。阴阳气血,太极八卦,天地洪荒,阴阳五行。何谓阴阳五行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连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

中医辨证论治是什么意思?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思想。它强调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时候,要从整体、个性、动态等方面进行考虑和分析。中医辨证是通过仔细辨别患者病情的多种表现形式,来确定患者属于哪一种病证类型的方法。而论治则是指根据所辨别的病证类型,据此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方药等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医辨证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