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封建文人总吼自己怀才不遇呢?
1.社会根源:官员名额少,所以有的文人18岁中进士,候补了一辈子还没有候补上!哪象现代人这么会玩弄权柄平衡。一个学校100个老师:1个校长,常务副校长、教研副校长、政教副校长、基建副校长等各种名目的副校长大约 10来个,各种主任大约20来个,各种组长大约40来个,最后还剩个别,至不济还可以安排个工会主席当当。反正都有官当,大小不论,把瘾过了再说,于是乎皆大欢喜了!这是比较清净的角落了,社会上情况复杂的多,是个角色象个角色的,不光接受甩来的乱七八糟的头衔,还自己习惯性的往头上扣帽子,就是门口拣垃圾的,聊上三句,也要吹擂出某时候当过小学组长,某时候在某村某组任过队长,现在在这里当某街道文明大使,某品牌草帽形象代言人等等直恨不的给你张A1大小的名片!
2.思想根源:封建社会的自然科学发展缓慢,文的比较纯粹!封建文人认为成就自己的方式只有入仕做官,商农医都是被长久鄙弃的下流行当,造就了极其单调行业内的畸形竞争,大量人才卡在通道外、卡死在通道中或者堵在通道出口进出皆不是。做不了官的叫怀才不遇:四时常作青黛色,可怜杜花不相识;做不大官的也吼怀才不遇: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做不好官的也叹怀才不遇:可怜龙权剑,流落在孤城 ------而恰恰文人又大都是善辩之士,可以证明自己的仕途荒芜,总得找个借口吧!今天我们必须强调,做不好事情没有借口,做不好就是失败,失败就是儿子,要成功,才能当人家妈!
3.文化根源:素质教育办的太好,而应试教育办的太没有水平,私塾先生不会抓题,也极少布置家庭作业,往往教其为文做人的根本。越是繁荣的社会文人越是狂放,越是狂放的文人离政治越远。唐伯虎数试始中解元,徐文长终身考不出个名堂,李白甚至没参加科举,文章传千古的,我的记忆里,好象就只有老范是个状元郎!这就造成了素质好的流落江湖,应试好的身居庙堂。至于最终结果么,跟今天差不多了,流落江湖的混出名堂了,高居庙堂的么?泯然众人矣!
4.其它人力因素:文人的派系之争,自古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之说。可见文人相轻源远流长。有的是文章互不欣赏,有的是在烟花之地争过妓女,还有的是投靠了有利益冲突的不同权贵的等等。争斗自然都有一定实力,在一方实力掌权的时候,另一方实力就一边凉快去了,苏大厨子就是司马光和王安石争斗的牺牲品。这些争斗在第三方看来只觉得热闹好笑,可惜他们没有上华夏智慧网,看不到这句:与人争,没有胜者!
5.客观事实:文人未必是好政客,特别是迂酸的一面,出色的政治家以文章论人官衔的少之又少,如赵普之流,穷极小人之术而未知经书为何物者常成大器可见一般。上好的文化人倒都是些不折不扣的败家子,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煜,书画双绝的徽宗……甚至自诩甚高的太白诗仙,亦在永王嶙的叛乱中一筹莫展。所以说文商不等于政商,从政要的是政商而不是文商!(问我什么是政商,我也不知道。要善于挖掘新概念,故作惊人之语,才吸引眼球嘛。)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