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出处: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论语·学而》

原文节选:

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1、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2、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3、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扩展资料:

赏析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在古代有守孝的说法,倘若父母去世,不管身在何处或身居何职,都应回家为父母守孝三年。在这期间,做丿L子的应当谨慎地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倘若发现父母给自己制订的行为准则出现了错误,也不要急着提出来,应当慢慢地改,不能一下子就掀翻父母的理论,这才是孝子所为。其实,有些事情是勉强不来的,即便是父子之间也是各有其志。

虽然古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子承父业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也难保有人不会跳出家族的禁锢而另谋生路。此时,他们虽然改了“父之道”,只要心里对父母的意志保有足够的尊敬,也不算是不孝。

此外,这句话还可理解成做丿L子的应当将父亲手中的旗帜接过来,完成父辈们未竟的事业,替他们担起应尽的责任,不能父亲一死就什么都不管了,这也是不孝。

比方说,古时太平盛世的皇帝在各个方面的政策都很不错,倘若他离开了人世以后,新即位的丿L子大改其道,搅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这就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也是不孝。

任何事物都是由量变到质变才完成进化的,想要做个孝子也是如此,只有将自己的孝心体现在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中,才是真的孝顺父母。

而且,真正的孝子,不论父母生前还是死后,他们对父母的恭敬和教诲都不会忘记。因为父母活在他们的心中,他们对父母的孝顺是从心底发出来的,从不敢忘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意思: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出自《论语》学而.第一。
  原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是什么意思
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

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到底是什么意思
意思: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出处: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论语·学而》。原文节选: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是什么意思
如果他的父亲死了三年以后他依旧还是向他父亲生前那样坚持固有的为人准则,那么这个人就算是做到了孝道。解释:①没(音同“末”),去世。②改,改变,与当初的行为操守不一致。③道,原则、操守。出处:《论语·学而》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创作年代:春秋 ...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翻译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翻译::如果一个子女在三年的时间里都没有改变对父亲的行为或态度,那么可以称之为孝顺。解释:"三年" 指的是一个时间段,也代表了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子女的行为和态度都没有发生变化。"无改" 意味着没有改变,维持不变。子女在三年内对父亲的孝顺表现...

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到底是什么意
意思: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出自《论语》学而.第一。原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注释】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

“君子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是什么意思?
意思: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出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论语·阳货篇》。原文(节选):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译文: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

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说,就是要在父亲死后,要遵循父亲生前定了的规矩。对一国之君而言,也是要遵循先王制定的方针政治,按“既定方针办”。三年之内不改弦易张,就称得上是“孝”了。至于三年之后如何,就不管了。一说,所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就是要言行一致。要按照过去在父亲生前所表示的那样去行动。如是...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是什么意思?
道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多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

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基于守孝三年的基础上说的,主要有两种说法:1.在父亲死后三年内依然遵循父亲生前定的规矩。2.言行一致,一直遵循在父亲生前所承诺的那样去行动。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什么意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讲到这里,我们要向前辈的某些儒者、理学家、读书人告个罪了,他们的解释,又是错误的。他们说看一个人,他父母还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时候看他的行为,三年当中,没有改变他父母所走的路线,这个人就叫作孝子了。问题来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