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这首诗的画面感很强,请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

如题所述

“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当你被这单纯朴素的画面所吸引时,你不会忘记去追寻这图画背后的象征意义,这时才惊讶地发现作者怎样巧妙地传达了他的哲学沉思: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
是啊,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
为了强化这一哲学思想,诗人紧接着又推出第二节诗,这是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画面,但已不再是一个构架里,但就大的时间与空间还是一样的。两句诗里的“装饰”,只是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法,如果写成“照进”,“进入”,就不成为诗的句子了。
也许是看风景归来的人,或许径是无关的另外的人,总之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换成“我”,这些不关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第一句诗,“你”是这幅“窗边月色”图中的主体,照进窗子的“明月”是客体,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进入哪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成为他梦中的“装饰”了。
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成为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扮起客体的角色了。诗人在隽永的图画里,传达了他智性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经验: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
在感情的结合中,一刹那未尝不可以是千古;在玄学的领域里,如诗人布莱克(W·Blake)讲的“一粒砂石一个世界”,在人生与道德的领域中,生与死、喜与悲、善与恶、美与丑……等等,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对的、互相关联的。诗人想说,人洞察了这番道理,也就不会被一些世俗的观念所束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而应透悟人生与世界,获得自由与超越。
这首《断章》完全写的是常见物、眼前景,表达的人生哲学也并非诗人的独创,读了之后却有一种新奇感,除了象征诗的“意寓象外”这一点之外,秘密在哪里呢?我以为,关键在于诗人以现代意识对人们熟悉的材料(象征寓体),作了适当的巧妙安排。诗人说过:“旧材料,甚至用烂了的材料,不一定不可以用,只要你能自出心裁,安排得当。
只要是新的、聪明的安排,破布头也可以造成白纸。”诗人所说的“新的、聪明的安排”也就是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巧妙的语言调度。《断章》中的事物都是常见的,甚至是古典诗歌中咏得烂熟的:人物、小桥、风景、楼房、窗子、明月、梦……经过作者精心的选择、调度安排,组织在两幅图景中,就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
两节诗分别通过“看”、“装饰”,把不相关的事物各自联在一起,内容与时序上,两节诗之间又是若即若离,可并可分,各自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充分发挥了现代艺术的意象迭加与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艺术功能。一首《断章》实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断章》中语言形式的安排与内容的暗示意义有一种协调的不可分离的关系。这使我们想起了一些古典诗歌名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商隐《子夜郊墅》中有:“看山对酒君思我,听鼓离城我访君”。清人陆昆曾在评解后两句用了“对举中之互文”这个说法,这两个人的两行诗,都有这种“对举互文”的特征,即前后两句主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的倒置。卞之琳《断章》语言安排即用了这样的方法。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的主体与客体却发生了移位;“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样做的结果,不单句子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语言的密度,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与客体意象的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效果,在视觉与听觉上都产生了一种音义回旋的美感效果,隐喻的相对关联的哲理也得到了形象的深邃性和具体性。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断章》这首诗的画面感很强,请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
《断章》中的事物都是常见的,甚至是古典诗歌中咏得烂熟的:人物、小桥、风景、楼房、窗子、明月、梦……经过作者精心的选择、调度安排,组织在两幅图景中,就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

读到卞之琳的<断章>,你想到的是怎样的一种画面?
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点Bt啊~直接复制来的……

断章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描写的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

在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述抽象的哲理
第一节两句写的是两幅画面。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大的变动中的画面。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第二幅画:...

求断章诗歌鉴赏
诗中描绘了两个场景:一是在日光下,桥上人沉醉于风景,而楼上人却在观其人;二是在月光下,自然之景回报桥上人,而桥上人则以梦回应楼上人。日光下的场景充满戏剧性,桥上人与楼上人之间形成了一幅“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画面。桥上人眼中只有风景,而楼上人的眼中却只有桥上人。这两人在...

卞之琳的《断章》评析
卞之琳的《断章》之所以能在读者心中长久地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关键在于诗人通过象征手法创造出的画面美与哲理深度的完美融合。这首四行诗分为两个独立的场景,既展示了画面,也暗含了深邃的哲思。首幅画面描绘了“你”在桥上欣赏风景,而楼上的人则在看着“你”;这就像一幅简洁的水墨画,尽管没...

断章的赏析卞之林的断章赏析
卞之琳的《断章》被普遍视为哲理诗,然而,若从情感层面解读,其诗味更为丰富。这首诗以优美画面和深情戏味展示了诗中的意蕴。诗中,"你"在桥上看风景,而楼上的人却在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又装饰了别人的梦。上节描绘了一幅游人观景的画面,重点落在了相互间的戏剧性关系上,暗示了可能...

如何鉴赏卞之琳的诗《断章》?
卞之琳的诗作《断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向读者展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原本是作者长诗中的一节,因四句诗的精炼表达和深意,独立成章,成为了“新月派”代表作。诗中,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两幅画面:白日游人看风景的桥上,以及月夜中被明月装饰的窗子。通过“看”与“装饰...

读卞之琳的诗《断章》有感
两幅画面,两个空间。让人感觉空间上的.跳跃很大,一个在桥上,一个在楼上。两幅画面又互相重叠,构成另一幅更加富有想像的立体的画面,创造出一种十分空灵的优美的意境。这首诗不仅空间上的跳跃很大,时间上的跳跃更大。第一节的画面显然是白天的,第二节里出现的“明月”、“梦”却是夜晚的概念...

《断章》赏析
一、概述 《断章》是现代诗歌的典范之作,以其独特的意象、哲理思考和优美的艺术构造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情感与思索。该诗虽短,却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出人生的无常与相对性。二、诗歌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断章》开篇即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描绘出一幅静态的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