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司马光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根据两文内容简要概括?

如题所述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司马光曾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司马光对其读书心路历程的自述,道尽了他读书背后鲜为人知的辛酸。司马光为了克服偷懒嗜睡的惰性,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学习,他给自己量身定做了一套卧具:一张坚硬的木板床和一个圆木枕头。用圆木当枕头,在木板床上,只要睡觉的时候,头稍微一动,圆木就会滚落开来,头就会直接触及木板床,这样人也就会从睡梦中惊醒,紧接着起床继续读书。司马光对这种“惊醒”方式非常满意,特地给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做“警枕”,久而久之,有了自创的“警枕”读书法的加持,司马光也养成了“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刻苦读书的习惯。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4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司马光曾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司马光对其读书心路历程的自述,道尽了他读书背后鲜为人知的辛酸。司马光为了克服偷懒嗜睡的惰性,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学习,他给自己量身定做了一套卧具:一张坚硬的木板床和一个圆木枕头。用圆木当枕头,在木板床上,只要睡觉的时候,头稍微一动,圆木就会滚落开来,头就会直接触及木板床,这样人也就会从睡梦中惊醒,紧接着起床继续读书。司马光对这种“惊醒”方式非常满意,特地给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做“警枕”,久而久之,有了自创的“警枕”读书法的加持,司马光也养成了“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刻苦读书的习惯。
第2个回答  2021-03-14
首先,所谓的“学”是什么学?或者说,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看待“学”?

开篇第一句,1.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学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看宪问第十四,14.24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之学,重要的是自己有所成长;为人之学,是为了炫耀出来给人看。为己之学,最终是要成就自己;为人之学,最后连自己都会迷失。

孔子强调的是为己之学,这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得出来。比如“不亦说乎”,为什么此处用“说”,与下面紧接着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用了不同的字呢?

因为“喜悦”和“快乐”,前者是内心的情感,后者常伴随着外在的表达。

“喜悦”,是内心自有之喜,而不必为人所知。读书有所进益收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常常是满足而欣喜的,但是外表可能毫无反应。外人看着并不知道我们的喜悦。

这正是沉下心来学习之后的心情体现。

再看宪问第十四,14.2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的性格,喜欢评价别人、和别人比较。 比如子贡问,颛孙师和卜商谁更优秀?(师与商也孰贤)子贡还问孔子对自己,对管仲的评价。但是孔子并不鼓励这样的态度。这就是批评子贡为人之学,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以及喜欢评价别人。

回到1.1,最后一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为学是自己的事情。既然如此,怎么能保证别人知或不知?又何必在意别人知或不知?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我们不能自己掌控的。做生意的人,不能保证别人和你成交;在职场上,不能保证领导赏识;甚至做学术的人,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文章可以发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3-14
古到今的读书人,说起孔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孔子对于普通人来说就像神一般的传说,我们都把孔子尊称为“孔圣人”,却很少有人去深究为什么叫“孔圣人”,他到底神圣在哪些方面?就连在中学生群体中大名鼎鼎的司马迁先生也要以简少却不简单的文字称赞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太史公对孔子非常景仰,在《史记》中谦逊的表示:虽然够不到孔子这座高山,但心里却向往它,读了孔子的书,就想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当太史公去到孔子的家乡,在供奉孔子的祠堂里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车服和礼器,儒家学生经常在那里学习礼节,不由自主地带着敬意四处游荡。走访调研孔子的故乡后,司马迁感叹道: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至圣”:至高无上的圣人,就是称赞孔子是所有圣人中最伟大的人物。司马迁为什么这样评价呢?

一、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汉代占主导地位是关键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仁义礼智,开创私人收学生讲课风尚,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他死后,他的弟子门徒记录了他和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并把它们编成了《论语》并流传下来。儒家思想的传播对中国和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汉代经过短暂的黄老思想“无为而治”后,逐渐被儒家思想取代,孔子则成了“为万世立法”宗教式的人物,这其中董仲舒功不可没。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议汉武帝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孔子的学说来统一全国民众的思想。

儒学作为人生的准则,关注社会的人文价值。就其根源而言,中华文化的源头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家文化。这是“天人合一”的问题。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统一、超越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与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和谐。汉代的宗教运动把天说成是人化的神,将孔子说成是神,这就是孔子宗教理论的发展。而司马迁还是董仲舒的学生,在汉武帝时期不可避免的要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所以,司马迁对孔子的赞颂其实可以说是儒家学派的内部评价,有自己人歌颂自己人之嫌。
第4个回答  2020-11-03
孔子是儒家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理念就是“有教无类”,司马光在治学的理念就是体现在他的《资治通鉴》中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孔子和司马光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 请根据两文内容简要概括?
孔子说:‘政令宽松则人民怠慢,人民怠慢则用严厉纠正;政令太严则人民会受到伤害,人民受伤则政令又要放宽。用宽松来帮助严厉,用严厉来帮助宽松,政务才能和谐。’这才是不变的治国常道啊!”看来,司马光虽然同意崔寔提出的,在特殊时期的矫枉过正。但更推崇的,是孔子所倡导的:为政之道,宽严相济...

孔子和司马光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根据两文内容简要概括?
司马光为了克服偷懒嗜睡的惰性,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学习,他给自己量身定做了一套卧具:一张坚硬的木板床和一个圆木枕头。用圆木当枕头,在木板床上,只要睡觉的时候,头稍微一动,圆木就会滚落开来,头就会直接触及木板床,这样人也就会从睡梦中惊醒,紧接着起床继续读书。司马光对这种“惊醒...

孔子和司马光的治学之处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孔子和司马光的治学相似之处,我想唯一的相似之处都是他们是儒家学派的人物吧。

关于古代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

有人说司马迁有后代,可他被阉了。他到底有没有?是司马光吗?_百度...
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迁十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十九岁为补博士子弟。二十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

有哪几个司马光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

部编教材司马光文言文
⑥乃:才 ⑦尝:曾经 ⑧或:有时 ⑨咏:吟咏。 ⑩独:独自 ⑪下帷绝编:分别指董仲舒和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两个典故。现指很努力、专心地读书。 司马光幼年时,担忧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众多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还在专心学习,刻苦读书,一直到...

古今中外名人勤奋成才的例子
3、司马光 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很差,别人背一篇文章,读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点的读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他每次都要读几十遍才行。为了背文章,司马光看书常常看到深夜,但是因为白天也在看书,所以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睁不开眼睛,有时竟会迷迷糊糊地躺在那儿睡着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拿了...

为学之要文言文翻译
1. 为学文言文是古诗文吗为学之要文言文翻译刘恕为学文言 《为学》文言文是古诗文。 刘恕,字道原.刘恕治学,从历史典故、方圆地理、官职名称、家族名姓至前代的公案文书,都要单独取出来求证.为求书数百里都不觉得远,拿到书就开始读并抄写,废寝忘食.同司马光游万安山时,路旁边有碑记,读碑,原来是五代时的各位名...

王安石和司马光哪个好
就算司马光是个别现象吧,再看看还有谁反对变法,这并不困难,查一下宋徽宗用瘦金体写的《元佑党籍碑》,文彦博、苏轼、苏辙、范祖禹、晁补之、黄庭坚、秦观等共309人赫然在反对变法的奸党之列,哎,看到文彦博的名字,野史公又不由得想起他树洞取球的故事,难道以他的聪敏也理解不了变法的伟大历史意义吗?何况文彦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