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刀锋下的外交:李鸿章在1870―1901》,董丛林著,东方出版社于2012年9月出版。
《赵佳家族》1871年李鸿章与日本使团激烈“交锋”的始末
这次任命外务大臣代田宗成为大使,任命同为外务大臣的彰柳原和津田真道为副使,随员众多,清朝李鸿章为全权公使。正是在双方礼节性拜访的短暂间隙,李鸿章、英保石、陈琴等人抓紧时间,在会前秘密进行紧急磋商,最终完成了上述中方草案的“定稿”。7月29日,双方代表在天津山西会馆会面,互相宣读授权文件。李鸿章特别强调了...
1871年李鸿章与日本使团的激烈“交锋”始末
李鸿章仍然不依,反问对方:现在约定日本在规定的口岸与中国通商,相应华人也不到日本内地贸易,怎么日本能到中国内地?两国从同,这不是很公允的吗?日方代表又无话可说了。李鸿章恐怕日后日本又要反复,遂于限制不许内地通商的相关条款(《通商章程》第十四、十五款)之后,特别添加上“系因两国各有指定口岸,故须明定限...
李鸿章在中日谈判中,为啥总是输给伊藤博文?
一开始,李鸿章是因为怕谈判破裂,引起中法和中日两线作战,所以表现得较为拖延、随和;而当得知中法战争胜利时,李鸿章才显得底气十足,但在面对以伊藤博文为代表的日方咄咄逼人时,李鸿章却显得准备不足,甚至因害怕战火燃起,数次询问伊藤“当真有战争企图?” 反观日本,伊藤博文早就为这次谈判做足了准备。虽然伊藤博文是...
在日本中弹的李鸿章说了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果然,在1894年3月份李鸿章在到达日本之后,在有名的日本料理旅馆春帆楼会见了早就等待已久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双方展开了激烈交锋。在会议期间,伊藤博文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要求清朝赔偿三亿两白银,并且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岛等土地,李鸿章等人据理力争,但日本人软硬不吃,在此期间,日本...
黄海大战的经过和事情
极力反对丁汝昌和北洋舰队广大爱国将领“主动出击、寻敌决战”的战略方针,并把北洋舰队游弋海上的活动范围,严格限制在大同江口至威海卫一线。丁汝昌主动出击的主张,在李鸿章的压制下,是很难有所作为的。由于李鸿章战略上的错误,使日本海军“以海上应援陆军”的作战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为日本陆军攻占平壤、...
评论李鸿章的”羁縻”外交政策
1871年9月,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达宗城谈判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及《通商章程》。此时李鸿章主张与日本订约并提出“联日”,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一是考虑到日本与中国地缘接近,又日渐强大,试图“以示羁縻”,防止日本侵略中国。但是,李鸿章反对援引西方国家之例把种种不平等特权订入条约,尤其排除了...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他说:日本此时战争实力已超过我国。咱们应该主动从朝鲜撤军,通过国际调停,争取时间。如果咱们躲过此战,我国便可获得一个战略机遇期,在实力充足后再与日本交锋不迟。李鸿章居然支持通过国际调停解决朝鲜危机,他是对自己创建的部队没有信心,还是愚忠到唯慈禧之命是从?后来知道了,他不支持开战的理由居然是他没有信心赢取...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
甲午战争先是日军在朝鲜不断逼迫清国,因此在清庭中形成了以光绪帝、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她的六十大寿被战争干扰、李鸿章也是为了保存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就此形成了主和派,两派互相扯皮 ,僵持不下。 1894年7月25日,日本在丰海击沉清国的运兵船“高升号”,直接把巴掌甩到...
电影《甲午大海战》主要内容解读
李鸿章颤抖地在耻辱的条约上签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关条约》。直到五十年后,中国以三千五百多万人的牺牲换来日本在二战中的无条件投降,台湾及附属岛屿才回归祖国。又过了六十七年,一艘海轮驶过平静的海面,一幅当年少年学子的照片飘落大海。而在那深蓝色的海底,静卧着一艘铁甲舰的残骸。
李鸿章与克虏伯家族的私交有多好
1871年,李鸿章在科隆商人费雷德里茨·佩尔的鼓动下,一口气向克虏伯家族买下328门各种口径的克鲁伯大炮,布防在大沽口、北塘、山海关等炮台,首先稳固北京城的防务安全。 1874年,正当李鸿章踌躇满志地运作洋务,“讲求洋品”,庆幸中国有“开花大炮”时,日本军队突然武装侵占台湾。原来李鸿章还想与日本联手抗击西洋进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