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随着地方经济和旅游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歌舞有了庞大的社会需求,但同时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依存环境。尤其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可资借鉴的传统文化资源本身就非常有限,在创编现代民族歌舞展演和动律之间呈现出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
舞蹈是借助于身体的形体造型和有规律、有节奏的运动来表达情感、观念,并保存和传播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来讲,舞蹈主要由歌、舞、乐三部分组成,除此之外,服装、服饰和化妆等在舞蹈中也占相当的地位。不同民族的舞蹈都有其特定的生存环境。随着地方经济和旅游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歌舞有了庞大的社会需求,但同时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依存环境。尤其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可资借鉴的传统文化资源本身就非常有限,在创编现代民族歌舞展演和动律之间呈现出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
裕固族民族舞蹈的创编展演
裕固族流传下来的传统舞蹈很少,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热爱民族文化的文艺工作者,深入裕固族草原牧区,通过与当地牧民一起劳作,感受牧区生活以及裕固族牧民憨厚、纯朴、热情的内在精神特质,创造编排出一整套新鲜的舞汇。其中有《织毼子》、《甜甜的泉水》等,并在当时全国调演中获奖。之后,裕固族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系列舞蹈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都与裕固族从事的畜牧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恢复裕固族的牛角鼓,并创编与牛角鼓相关的舞蹈节目,至今已有3种不同版本的牛角鼓舞蹈问世。在创编舞蹈的同时,学者还注意对牛角鼓的音色、音节、节奏等进行研究,努力将牛角鼓创造成为一种有独特音乐风格的乐器,并由此演绎出铿锵有力的节奏感和具有磅礴气势的裕固族男子舞蹈。
但近年来,在笔者及其他学者身体力行的教学或表演实践中,逐渐感到所谓的裕固族舞蹈,从基本动作到所表现的内容,都已注入了太多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以致找不到裕固族舞蹈独特的文化元素。有学者认为,裕固族舞蹈的动律是随着膝关节的上下屈伸,上体做平稳的上下摆动;也有人认为,裕固族舞蹈就是藏族舞蹈和蒙古族舞蹈相结合的复合型舞蹈。
2009年8月,在庆祝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55周年之际,县民族歌舞团经过两年创编、排练,完成了音、舞、诗、画为一体的大型裕固族歌舞剧《天籁裕固》。全剧由四幕组成。第一幕《神鹿呈祥》,刻画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祥和兴盛景象。彪悍的裕固族青年敲响传统的牛角鼓,展示裕固儿女的勇敢和坚强,期盼着来年的好收成。一群美丽的裕固族少女用婀娜多姿的舞步和美妙的歌声演绎着一个古老的传说。第二幕《梦萦西至哈志》,以《迎亲舞》、《马鞭舞》等大帐宴乐组舞为表现形式,表现回鹘王子迎娶大唐公主的盛大婚典。第三幕用《东迁》、《征战》、《王妃之死》、《思恋》四个单元的群舞,展现失去家园的先辈们告别西至哈志,走上艰辛的东迁漫道,在一路奔波、一路征战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第四幕《和谐家园》部分,演员们用热情欢快、具有浓郁生活韵味的舞蹈和歌曲,表现今天的裕固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情景。该剧幕的创编者,挖掘历史,体验牧区生活,并以弘扬裕固族文化为主旨,努力展现裕固族的独特魅力。歌舞剧中还充分展演了裕固族传说中的西至哈志和东迁史。
2012年1月,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影剧院上演春暖塔拉裕固族原生态歌舞晚会,用写实手法展演裕固族传统生活,如织毼子、编缰绳、捻毛线、打酥油、制作裕固族服饰等,上演的歌舞是典型的现代舞台歌舞。这些舞台艺术作品,通过音、舞、诗、画相结合,充分运用了现代舞蹈编导理念和技术,尤其现代声、光、色表现形式的运用使舞台显得格外热闹,但是仔细审视却很少看到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和基本的舞蹈动律,原生态生活背景和舞台舞蹈犹如两个场景,犹如其他舞蹈类型的复制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发掘民族舞蹈的动律特点
由上文所述,或许还可以引出另一个问题:以往人们在介绍裕固族时,总是说裕固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但对裕固族唱什么歌、跳什么舞缺乏系统明确的梳理和总结。展演是继结构功能理论之后社会过程理论的一个亮点。在展演中,民族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张扬,族群认同也得到加强。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文化和宗教功能,但当前创编的民族舞蹈展演大都变成一种纯粹的艺术展演形式,缺少了民族舞蹈所依存的传统文化语境。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以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认定等举措,非遗观念深入人心。非遗的价值在于它与我们民族的未来密切联系,是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笔者认为,包括民族舞蹈在内的文化展演可视为民族文化自觉行动的一种体现,是民族历史心性的一种积极表达,但是各民族舞蹈的动律特点也需要深入发掘和认真研究,要与本民族的生活和审美密切相关,不可忽视和遮蔽,否则展演将失去其文化内涵。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