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何让中原王朝纠结数百年
“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何让中原王朝纠结数百年
幽云十六州是北宋王朝永远的遗憾
幽云十六州是北宋王朝永远的遗憾
北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畸形的存在,它经济很富裕,但是军事力量薄弱,虽有百万步军但是骑兵很少,在中世纪的阵战中很吃亏。中原在后晋时期丢失战略重地幽云十六州,没有了对抗骑兵的屏障,恰逢这个时候北方又有强大统一的游牧政权。北宋的处理很是艰难。
为了维持北方防御,北宋不得不建立庞大的步军来弥补幽云十六州的缺口,这也拖垮了北宋财政。
幽云十六州最重要的作用有两个,一者它山脉密布,是华北平原和草原的地理分界线,北方政权以之为基地便可用骑兵长驱直入,攻取华北进而占据中原。二来,幽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重要的马源,其中的蓟北,包括幽州云州之地盛产良马,可惜这些地方在宋朝的时候已经是辽人的地盘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幽云16州是指西起大同、东至山海关的一大片地域。它是中原王朝防御塞外少数民族的屏障。同时也是中原王朝征服塞外的基地。它若有失、中原王朝就永无宁日。这纠结的几百年就是五代十国起到明初,要不是当年石敬瑭把幽云16州卖了,那就没有以后的元朝对中原的统治。
幽云十六州是宋朝和辽朝争夺的重点区域,这个地区现在来看就是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此区域加上长城可谓是华北平原的重要屏障,北宋正是因为丢失了幽云十六州造成了整个北部边防处于绝对的被动的不利局面。
幽云十六州的丢失后北宋北伐未成功
幽云十六州本来在后晋皇帝石敬瑭的手中,为了反对后唐自立为王石敬瑭甘心将幽云十六州让给辽朝。此后石敬瑭当起了儿皇帝,而幽云十六州就落到了辽朝的手中,作为华北的屏障这一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辽朝是游牧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其部队多为骑兵部队的机动性非常强。为了遏制辽朝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在北宋建国后宋太宗都发起了北伐,宋太宗在消灭的北汉后趁机向幽州也就是北京城发起了偷袭战,但是宋军连续作战士兵疲惫加上辽军机动性强后援补充能力强,最终高粱河战役宋军惨败而归。
从此次战役的结果不难看出宋太宗的军事指挥才能非常有限,宋军在消灭北汉后已经成为疲惫之师最宜修整,而连续作战很容易兵败。反观辽军为强化幽州实力不仅增加了兵力防御还修建了庞大的幽州城做长期准备,辽军骑兵后援速度非常快,这些都是辽军的长处。宋军面对强硬的对手却没有长期抗战的准备以及后援最终失败也是再所难免。
为防守汴京最终签订《澶渊之盟》
北伐幽云十六州失败后宋朝更加的被动,辽军在巩固了幽云十六州后开始南下骚扰北宋,由于辽军有骑兵优势宋军一直被动防守。公元999元辽军一直在边境骚扰宋军,虽然宋军在杨延昭等人的率领下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辽军的机动游击战术还是让宋军非常的被动。
公元1004年辽军分料两路入侵北宋,宋军凭借坚固的城池和辽军对抗。在辽军进攻至定州一线时,北宋军队站稳了脚跟和辽军打了平手。随后辽军三面围攻包围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最终取得了胜利。
面对不利局面辽朝决定和谈,而宋真宗早想和谈,最终双方签订《檀渊之盟》宋朝向辽朝缴纳岁币战事结束,双方归于和平。
总结
北宋因为没有拿回幽云十六州导致了防御上的被动,最终在战略相持中成为不利的一方,而辽朝占领幽云十六州后经过仔细的经营最终取得了对北宋的压制地位。只能说这个地区的战略地位太重要,而北宋只能以金钱换和平继续向前发展。
幽云十六州,因为主要包括幽州和云州这两个战略要点,所以被称为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具体而言,这块地方包括的十六州即当时的幽州、顺州、檀州、蓟州、儒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寰州、朔州、蔚州、应州、云州。
其大致的范围就是现在的河北、山西、天津和北京一带,这块土地的很多地里位置在当时来说极其险要。
幽云十六州,乃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屏障,正所谓“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幽云十六州一旦丢失,整个华北平原,将完全暴露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进而直接威胁中原腹地。
而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再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回中原王朝之手,幽云十六州足足被外族统治了430年。
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了它是中原王朝的安全保障,地处燕山山脉南北的幽云十六州,正好处于中原王朝重要的军事防御线上,其中幽、蓟等十二州位于河北北部,云、应、寰、朔四州位于山西北部,而长城的要隘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雁门关也全部处于这一带。
这条防御战线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和北方少数民族交战的前沿阵地,后来为了节约军费,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把进攻流动的少数民族军队,变为固定的战略防线迎战之。
万里长城有很长一段在幽云十六州境内,这条防线是保护中原王朝的重要屏障,这条防线的地形是中央隆起,两边较低,如同一道天然的城墙,以这条防线为界北部降水量较少,是游牧民族的地盘;南部降水量大,属于农耕文化的领域。
一旦失去这条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会长驱直入进入中原腹地,在这广袤的原野上是没有天然险阻可以拒守的,中原王朝的步兵为主的军队,很难战胜游牧民族的骑兵。所以,中原王朝的统治中心就处于游牧民族兵锋的直接威胁之下。
所以从后晋的石敬瑭把这块土地割让出去之后,四、五百年的时间内,中原王朝时刻在想着如何收复这块失地。所以围绕着这块土地中原王朝多次兴兵与游牧民族开战,但是一直没有成功。
这也是两宋始终不能实现富国强兵目标的原因,宋朝多次兴兵北伐,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是都没有成功。宋太祖御驾亲征惨败于高粱河,签下了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
元朝建立后,定都燕京并改为元大都,幽云十六州和更广大的华夏大地沦陷。到了明朝,在推翻蒙元统治的基础上,朱元璋兴兵北伐,在洪武元年彻底消灭了蒙元驻守大都的两万守军,元顺帝仓皇出逃。
朱元璋将大都改名北平府,直到此时,幽云十六州已经沦陷了430年,朱元璋下令成立北平布政使司,朱棣登基后迁都北平。
幽云十六州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就是一道天然的防御屏障,一旦失守,中原腹地就完全暴露在敌军兵锋之下,沃野千里,无险可守,中原王朝就会永无宁日。所以,这里不能失去,一旦失去千方百计也要夺回。
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
历史上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确实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均据有中原腹地,但并不据此就证明你是一个强大的王朝。比如三百多年的宋朝就是典型的一例。
燕云十六州是唐末出现的问题,五代时的儿皇帝石敬瑭为称帝,竟拱手把十六州让给辽国耶律。从此把中原王朝陷于无险可守之地。
这一可耻的行为竟影响后来数百年。后周柴荣及宋太祖赵匡胤为此尽了心,但各种原因,始终末能收回十六州,不能不说是后代的悲哀!
无险可守,导致二帝被掳,北宋灭亡。若假设有燕云十六州的天然屏障,这一切或许难以发生。当然历史已成为过去,不存在假如。
至明朝又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版图不仅涵盖燕云十六州,还包括东北,使纠结了中原王朝几百年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这即是朱元璋的功绩,更是大势所趋,他们都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历史的经验教训可总结,但决不可妄自菲议,几百年前的古人毕竟在认知上也存在局限性。今人能从其中总结出经验,也可认为先人留给后人的启迪!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