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鲁迅对中国现代的影响

一、从文学方面
二、从文化方面
三、现代人是否还需要读鲁迅

谢谢啦!

1、文学影响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

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2、文化影响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

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数十部古籍,为后世的古典文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财富。

3、精神影响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扩展资料:

一、鲁迅的三大精神:

1、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他成为共产主义者之后,便更加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祖国和人民怀着真挚的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广为传诵的名句,正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

为了使祖国摆脱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进行战斗,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彻底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坚决背叛所出身的封建士大夫阶级,看清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坚信只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才能拯救祖国。

中国知识分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中国人民决不甘受外人凌辱、为维护民族尊严而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荣传统,在鲁迅身上得到集中体现,后来又由于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指导而得到升华,获得了全新的性质和时代内容。

他无私无畏,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冲锋陷阵的模范,是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模范。鲁迅逝世以后,上海人民和全国各地人民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和悼念活动,上海民众代表在他的灵柩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民族魂”枣这正是中国人民对于自己伟大代表的最中肯贴切的评价。

2、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鲁迅骨头最硬,斗争最坚决。他主张韧的战斗。“韧”就是百折不挠,就是锲而不舍。鲁迅清醒地看到,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和牺牲是难以避免的。

但是,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革命目标,“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鲁迅历来不赞成对革命事业抱浪漫主义的幻想,多次批评那些认为革命“一个斤头便告成功”的人,指出:“倘若一切都四平八稳,势如破竹,便无所谓革命,无所谓战斗”,“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

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他一方面与敌人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一方面痛斥出卖革命的叛徒,揭露附着于狮子身上的害虫枣钻入革命营垒的投机分子,以及在革命受到挫折时竞相忏悔颓唐的“翻着筋斗的革命家”。

在革命高涨的时候,他又告诫人们不要头脑发热,要“首先守住营垒”。鲁迅岩石般的革命坚定性和韧的战斗精神,来自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来自与人民群众和先进社会力量的血肉联系。

从鲁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智大勇,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应该具有的高风亮节,什么人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3、鲁迅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鲁迅不仅具有坚定的立场,而且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者,而且是致力于创新的改革家。他用犀利的笔,鞭笞过损害和背弃祖国利益的洋奴买办,同时又坚决反对国粹主义和故步自封;

他和全盘西化的倾向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又大力主张广泛吸取世界各国的一切长处,赞赏“汉唐气魄”,提倡“拿来主义”。在他的全部文化遗产中,翻译作品约占三分之一。

他始终不倦地介绍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并且特别注意反映弱小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压迫的斗争的作品。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根据表现新的生活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富有新意、富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

这种精神不但适用于文艺创作,推而广之,也适用于其他领域。今天,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我们要不断扩大同外国的经济技术交往和文化交流,加强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也必须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一切有益的养料。在这方面,鲁迅的遗产中有许多东西是能够给我们以深刻启示的。

二、代表作品:

1、《呐喊》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2、《彷徨》

《彷徨》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后编入《鲁迅全集》。

《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前者以《祝福》和《示众》为代表;后者以《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为代表。

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该小说集在深广的历史图景中,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

3、《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迅对中国人的影响

  当新世纪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面对中国当代文学走过的历程,我们想起我们一代文学大师
  —鲁迅。鲁迅先生以他那博大雄浑的文化气度及其所开创的一代文学精神,在创作意识、精神
  气质、文化观念以及包括语 言在内的审美表现形式上,给中国当代作家以无穷的滋养和灵魂
  的启迪,甚至对于我们这一中学生也有很大的启示。

  鲁迅本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他发
  表大量的文章来唤醒一个泱泱大国中像横尸走肉般的中国人,因此鲁迅对我们的影响的非常巨
  大的。

  鲁迅在“五四”时代所执著的启蒙意识、忧患意识在当代作家的写作中获得 进一步的深入和
  发展。鲁迅给当代作家留下了更大的追寻与反思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真诚地面对时
  代和社会人生,提升自身言说与写作的意义,在中 国这块坚实而厚重的大地上,发出自己真
  实的生命的内在之音。

  鲁迅是现代中国最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思想“和“文学“都有
  专名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意识观念和社会制度。人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社会的工具,一切文化
  和文明都是人所创造而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如果背离这一点,多么高深的文明和高级的
  社会形式都有不合理性,都值得怀疑和改造。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现代主义思想
  给了鲁迅以启示,只不过它们是以反叛神权和宗教,建立世俗社会和人的思想为目标。中国传
  统社会有一套以“官本位“和“礼“文化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人要么是“官“的奴隶
  ,要么是“礼“和“理“的物化对象,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所以,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
  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值为目标。鲁迅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着,
  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
  化大厦,把“先行着“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
  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叛“与生命“挣扎“的文学,是的意义,是独特的精神和语言
  存在。他是传统文化和人性的勘探者,是现代思想的建筑师。他的思想与文学、思想家和文学
  家的鲁迅都是一体的,他创造了现代社会精神文化,并成为其重要的一环或结构,奠定了他在
  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在由传统向现代思想和文学的转变过程中,鲁迅是一座界碑
  ,他的启蒙思想和立意“深切”、格式“特别“的文学具有现代思想和文学的革命的原型的意
  义。他关注人的思想的觉醒和社会、民族的解放,大胆实践和推动中国文学的意义和文体形式
  变革,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反思、批判中国历史的“非人道“现象和传统文化的惰性力量,提
  倡思想的“立人“和“致人性于全“主张,认为思想启蒙和社会的变革“首在立人,人立而后
  凡事举“,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文化的根本,“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敏,任个
  性而排众数“(《文化偏至论》)才是社会变革的当务之急。“立人“即要实现人的意识觉醒
  相精神的独立,释放人的生命能量,怀疑和反叛一切制约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意识观念和社会制
  度。人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社会的工具,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人所创造而有益于人的生存和
  发展的,如果背离这一点,多么高深的文明和高级的社会形式都有不合理性,都值得怀疑和改
  造。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现代主义思想给了鲁迅以启示,只不过它们是以反叛神
  权和宗教,建立世俗社会和人的思想为目标。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套以“官本位“和“礼“文化
  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人要么是“官“的奴隶,要么是“礼“和“理“的物化对象,没
  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所以,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
  值为目标。鲁迅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着,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
  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把“先行着“的悲剧性和荒诞性
  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抗”与生命“挣扎“的文学,是为了争取做人的资格:生存、
  温饱和发展的“反叛“,对生命体验的“彷徨”、“孤独“和“绝望“的“挣扎“。它所显示
  出的思想的深刻性和彻底性、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正是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魅力所在,
  也是区别他人具其独特价值的地方。他在文学中所表现的“改造国民性“主题和“绝望的抗战
  “体验也是2O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最有价值深度的母题之一。要“立人“,就要进行思
  想的启蒙,就要反叛“非人“的思想和“吃人“的社会制度,就要揭露“吃人者“的把戏和“
  被吃者“的人性弱点。鲁迅对传统思想和礼教制度,从汉语表达的方式到伦理道德的面具,从
  人的潜意识到社会制度都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对沉默的国民灵魂也进行了真实的
  去蔽。

  鲁迅的三大精神:

  (1)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他成为共产主义者之后
  ,便更加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祖国和人
  民怀着真挚的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广为传诵的名句,正是他的爱国
  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为了使祖国摆脱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进
  行战斗,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彻底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坚决背叛所出身的封建士大
  夫阶级,看清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坚信只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才能拯救祖国。
  中国知识分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中国人民决不甘受外
  人凌辱、为维护民族尊严而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荣传统,在鲁迅身上得到集中体现,后来又由于
  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指导而得到升华,获得了全新的性质和时代内容。他无私无畏,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奶”,是冲锋陷阵的模范,是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模范。鲁迅逝世以后,上海人
  民和全国各地人民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和悼念活动,上海民众代表在他的灵柩上覆盖了写有“民
  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民族魂”枣这正是中国人民对于自己伟大代表的最中肯贴切的评价
  。

  (2)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鲁迅骨头最硬,斗争最坚决。他主张韧的战斗。“韧”就是百折不挠,就是锲而不舍。
  鲁迅清醒地看到,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和牺牲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为了实现民
  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革命目标,“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鲁迅历来不赞
  成对革命事业抱浪漫主义的幻想,多次批评那些认为革命“一个斤头便告成功”的人,指出:
  “倘若一切都四平八稳,势如破竹,便无所谓革命,无所谓战斗”,“革命有血,有污秽,但
  有婴孩”。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他一方面与敌人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随时准备牺牲自己
  的生命,一方面痛斥出卖革命的叛徒,揭露附着于狮子身上的害虫枣钻入革命营垒的投机分子
  ,以及在革命受到挫折时竞相忏悔颓唐的“翻着筋斗的革命家”。在革命高涨的时候,他又告
  诫人们不要头脑发热,要“首先守住营垒”。鲁迅岩石般的革命坚定性和韧的战斗精神,来自
  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来自与人民群众和先进社会力量的血肉联系。从鲁迅身上,我
  们可以看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智大勇,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应该具有的高风亮节,什么人
  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3)鲁迅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鲁迅不仅具有坚定的立场,而且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
  继承者,而且是致力于创新的改革家。他用犀利的笔,鞭笞过损害和背弃祖国利益的洋奴买办
  ,同时又坚决反对国粹主义和故步自封;他和全盘西化的倾向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又大力
  主张广泛吸取世界各国的一切长处,赞赏“汉唐气魄”,提倡“拿来主义”。在他的全部文化
  遗产中,翻译作品约占三分之一。他始终不倦地介绍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并且特
  别注意反映弱小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压迫的斗争的作品。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博采古今
  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根据表现新的生活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富有新意、富
  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这种精神不但适用于文艺创作,推而广之,也适用于其他领域。今天
  ,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们要不断扩大同外
  国的经济技术交往和文化交流,加强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和文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也必须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一切有益的养料
  。在这方面,鲁迅的遗产中有许多东西是能够给我们以深刻启示的。

  鲁迅的精神是我们所学习的,所敬佩的。但今日发现有不小的高中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
  们不已为然说:‘路迅尽管再伟大,他也不过是过出得人罢了,我们生活在这个先代化社会,
  已经同鲁迅的精神脱轨了,所以我们不要浪费有限的时间,出学那过时的精神,我们应该花更
  多的时间出学习现代化的物质精神。’因此我做了一问卷调查,里面只有一个简单的问题:‘
  你是否知道甚么是鲁迅的精神呢?它是否有用?’结果是如何?看下面的结果——

  有10%的人说只知道谁是鲁迅,但不知道什么是鲁迅精神,毫无不知道。

  有30%说知道鲁迅是谁,也好像听过甚么鲁迅精神,但并没有了解过,也没有什么兴趣。

  有20%的人说他们知道鲁迅和鲁迅精神是什么,也有初步的认识,但也知的甚小。

  有15%的人说他们有细读鲁迅的作品,也依稀感觉到鲁迅所溶进文章中的精神,因此有点点的
  自豪。

  有10%的人只有深思过鲁迅的精神,认真去探讨鲁迅的精神。

  其他的人简直连这个问题看也不看,转身就扔了,一副不可一世得样子,但也许上天才知道
  他们是否有理由不可一世,还是身无一点墨的人。

  根据上述的,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人对于鲁迅的认知的方面存在着很大问题,他们不能

  看清楚鲁迅先生一点,不能认真想清楚一点。我在此真诚的希望你们能够改正这一点,因为
  鲁迅的精神在今也是很有作用的。

  近年来有一种呼声频频出现,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经一个世纪的艰苦奋
  斗和不懈努力,我们终于扬眉吐气,满怀自信地迈向国际大舞台。那么,中国要全面走向世界
  ,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影响,靠的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应该是中国人的国民素质,或者说,是
  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汹涌而至以及“入世”步伐的临
  近,我国将进入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将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而在信
  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

  然而,对照现实,我们不能不深感忧虑。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原所长资中筠先生在一篇访
  谈文章中指出:“在21世纪的竞争中,我们在生产、经济方面碰到的困难还是能够克服的,也
  是可以赶上去的,但十几亿人的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一代一代人成长得很快,但国民素质不
  用说与发达国家比,就是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不容乐观的。而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对这个
  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国际竞争中人的素质考虑得不太多。”国民素质问题,说到底,还是
  “国民性”问题。如果说“国民性”是根茎的话,那么国民素质就是枝叶。而国民精神就是花
  果。有什么样的“国民性”,就会有什么样的国民素质,也就有什么样的国民精神。反过来说
  ,我们的国民素质有待提高,恰恰说明根除困扰、阻碍我们民族进步“劣根性”的任务依然艰
  巨。

  面对逼人的形势,我们重提鲁迅直面现实的精神,学习他的民族忧患意识、自强意识,
  也许不是“无的放矢”。鲁迅曾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作为华夏子孙,谁不希望自己
  的民族强大起来,谁不希望自己的民族不断进步?然而,只要睁开眼睛,对现实生活有所省察
  ,我们就不会盲目乐观。从某种意义上说,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积极倡导的启
  蒙教育工作仍没有完成,进入21世纪,这个历史任务又一次严峻地摆到我们面前。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是的,我们民族要全面实现现代化,鲁
  迅将是不可淡忘的一面精神旗帜,这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显得尤为重要。正如黄侯兴先生所
  说:“鲁迅精神必将进一步激发全民族的觉醒与崛起,使这个古老的民族从此更加振作起来,
  在强手如林的世界舞台上成为一个‘尚可以有为’的民族。”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
  步”。

  不同的人读鲁迅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年代读也有不同的见解,总之是能传世的作品其价值是与时俱进的.
  中国的当代作品,好坏参半,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作品来阅读,有其市场及商业价值,同时代的我们是很难发现作品的
  未来价值的.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是精华与糟粕同在的,时间是最好的把关人,他总会把最好的留给后人.
  一时的衰败是为了新的崛起,我相信我们这个时代的精华自有后人欣赏,我们是很难发现的.
  我是个乐观的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今天的媚俗与拜金说不定就是明天最有价值的前车之鉴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1-16
鲁迅仍代表中华民族精神
近些年来,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一直有不同的声音。一方面,在不少有关当代文化人影响力以及受喜爱的中国作家评选中,鲁迅多次以最高票数位居首位;但另一方面,也有人不断叫嚣,要从政治、思想、作品、人格方面粉碎鲁迅的神话。究竟今天该如何评价鲁迅的地位?我们还应从哪些角度更好地研究鲁迅的价值? 鲁迅仍是大家崇敬的对象 新版《鲁迅全集》昨天在书店首次与公众见面,记者在北京图书大厦随机采访了几位读者。几乎所有被采访者都表示,鲁迅在今天仍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仍是大家崇敬的对象。 北京理工大学的马伟同学告诉记者,虽然他并非中文专业学生,但一直喜欢鲁迅,有同学甚至叫他“鲁迅迷”。他告诉记者,很多同学表面不乐于承认自己喜欢鲁迅,“他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故做高深,但内心都很崇敬他,在图书馆里鲁迅的书比较抢手,鲁迅在今天仍代表了民族精神。” 年仅40岁的史晓航是搞收藏的,家中甚至收藏有大量鲁迅作品的小人书。“以前仅仅是喜欢看他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到的事情增多,我越发地感觉到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度,他的思想是没时代局限的。” “鲁迅的作品告诉我们100年前的中国文化和历史,他的作品已成为中国基础文明的一部分,想要了解中国近代史,鲁迅是绕不开的。”一位读者告诉记者,他是阅读鲁迅的作品成长起来的,以后也会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 经典作品总面临诸多挑战 “在社会文化潮流下,在东方文化保守主义和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两面夹击下,鲁迅文化遭到了质疑、挑战乃至否定。从历史发展进程看,产生这种现象是可理解的。”学者陈漱渝认为,古今中外,经典作品都会面临挑战。在重新审视、重新选择过程中,有的作品被淘汰出局,而真正的经典,经过冲击将会发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学者林非则认为,对鲁迅的研究,既要总结出发挥出鲁迅思想光芒的见解,也得分析可能存在的片面观点,盲目地崇拜是愚昧的表现,不符合科学研究的精神。“像当前少数并未认真阅读鲁迅作品的人,信口雌黄,甚至无端地进行谩骂,这样的行径实在是远离了科学与文明,是令人可笑的。如果在我们的民族中,有许多的人能够通过认真地读书和学习,理解像鲁迅这样人类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思想家,理解他作品对历史前进的启示,那就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是不断地走向真善美的辉煌前景。” 未来对鲁迅的评价将更高 “有人说,未来对鲁迅的评价,将比今天更高,我赞赏这种预言。因为鲁迅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优美和最核心的一部分,参与编译《鲁迅全集》的学者和出版家,是以圣徒般的虔诚从事这一工作的,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鲁迅的精神火炬,传播着鲁迅的思想。”林非说。 还有学者认为,鲁迅是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的宝库,他的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思想史上不亚于古代的经,可以说是近代文化史上的经书。“说它是宝库,可以说鲁迅所处的时代脉搏、面貌都在他的作品里体现了。他本身就是一部那个时代的历史。同时,鲁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时时代精神结合的最好典型。在那个群星灿烂的时代,鲁迅在二者的结合上,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高峰。至于他对人民,对民族,对国家,对世界,他的理念,它的信心,它的奋斗,它的牺牲,这种精神更值得中华民族子孙代代相传。” 现在尤应强调鲁迅精神 鲁迅的精神在当代有何意义?周海婴强调说:“鲁迅自己讲过,希望自己的文字慢慢消亡。但这是没办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同物理学家、化学家研究出某个定律一样,鲁迅总结出的社会、文化、历史的思想也是一种定律,是文化定律,是社会现象的定律。”周海婴认为,在相对较短的历史时期,鲁迅的这个“定律”不太容易被改变,但一旦改变也就意味着社会有了更大进步。 还有学者认为,虽然中国古代的一些大家,也在身后或生前就引起过争议,但眼下鲁迅所处的状况还是不正常的,这种状况是文化人的悲哀。这位学者说:“但我相信,这段时间不会长,因为违背规律,越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是要强调鲁迅的精神。市场经济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特别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如没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那就是口袋鼓了,灵魂空了。” 部分学者满足于自我欣赏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了近年来鲁迅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林非认为,尽管现在研究鲁迅的专家学者为数不少,每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也长篇累牍,但真正优秀的好文章、好观点并不多,“这些研究者多数沉浸在对文本本身的分析,而没有深入到鲁迅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每个人生阶段的行为、思想中去,因此写出的论文肤浅。究其原因,是因为研究者本身的素养问题。” 周海婴也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我前几年到厦门大学,那里的老师跟我抱怨,说对学生讲鲁迅作品时很困难,缺乏一些辅导性质的图书。”他认为部分鲁迅研究者躲在书斋中做学问,对无关紧要的问题死钻牛角尖,写出的论文艰涩难懂,不考虑大众是否能看懂,只满足于几个人的自我欣赏。 客观地评价成就和不足 林非认为,20年来学者们对鲁迅的研究有了很大进步。“这20年来是思想解放的过程,大家可以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鲁迅。学者们每人都有自己的鲁迅观,能够互相进行讨论。但这些对于鲁迅的研究还是不够。” 林非认为,鲁迅先生是位深刻的思想家,他的很多思想见解至今还没有得到彻底研究,学界对鲁迅缺乏具有历史深度的分析和解剖。他分析说,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鲁迅学识渊博,而学者的知识素养还不能与他相提并论,不能站在同等的高度自然无法深刻地分析。 林非还表示,对鲁迅的研究要客观。“历史上任何杰出的思想家都有成就和不足,鲁迅不能例外。比如说,黄宗羲是鲁迅的同乡和前辈,但鲁迅在作品中从未很好地总结过这个人,这一点是鲁迅思想的不足。”他认为,今人不能苛求鲁迅,但要站在后辈的角度总结前贤。“这种总结不是单纯地褒贬鲁迅,而是提醒今人,应怎样更好地总结前贤思想,更好地前进。”
第3个回答  2007-01-17
中国没有杂文,除了鲁迅写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