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夫子提出人性本善论,荀子提出人性本恶论,商鞅则提出人性本利论。法家认为,人性如海,人性多变,仅用善与恶去定义人性是不准确的,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以不同的立场看问题,善与恶也会颠倒。因此商鞅认为人性无所谓善与恶,一切以利为导,为善可得利,则人人为善,作恶可以得利,则人们也会作恶。
《商君书.算地》中对人性的描述是: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由是观之,法家的人性基调是人性本利,法家利用人性本利的特点,通过刑与赏两种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商君书.说民》中写的驱民之术为:民勇,则赏之以其所欲;民怯,则杀之以其所恶。故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
商鞅深刻洞察人性,认为人们做事的一切目的都在于一个字,那就是“利”。只要控制好利的出口,那么就能充分调动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民之所欲万,而利之所出一”,也就是说人的欲望无穷尽,要实现欲望的途径只有一种,那么人的潜力就被激发了。商鞅推行农战国策,秦人的名和利只有通过战争和务农两种方式可以获得,商人虽富不贵,儒生有名无利,因此秦人才爆发了强大的战力,可以以一敌六。
法家没有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基本论调,法家的人性论是人性本利,只不过法家更加趋向于人性本恶。韩非子认为,利益是驱使人们做事的根本原因,因此治国理民的重点就是分配好利益,如果利益分配不好,就会出现国衰至亡的结果。韩非子曾大声疾呼: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于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商鞅说过一句话,”人性本恶”对吗?
孟夫子提出人性本善论,荀子提出人性本恶论,商鞅则提出人性本利论。法家认为,人性如海,人性多变,仅用善与恶去定义人性是不准确的,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以不同的立场看问题,善与恶也会颠倒。因此商鞅认为人性无所谓善与恶,一切以利为导,为善可得利,则人人为善,作恶可以得利,则人们也会作恶。...
法家伦理思想中的人性本恶论源于何处?
法家伦理的核心,以荀子与商鞅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了一种深入人心的理论——人性本恶。他们认为,自古至今,人的天性中存在着趋利避害、追求生存与享乐的本能,这种本能是无法改变的自然法则,如同《荀子·性恶》中所揭示的:“人之感官欲望,如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皆源于内心深处的欲望和需求。”...
概括商鞅的基本政治主张
①王子犯罪与庶民同。②人性本恶,当以法束。③功有赏、田有耕、荒有救、年有成。④人人身份、功赏相同⑤废私田,土地归于人民。
关于“人之初,性本善”的反驳
《大秦帝国》稷下学宫商鞅与孟子论战:恶 ,人之本性 ,因人性有恶,才有法度 ,天下人生而好利,才有财货土地之争夺,生而贪欲 才有盗贼暴力与杀戮,生而有奢望,才有声色犬马,人性之恶,必以律法而后正,以法治防范恶意,以法治疏导人性,人性才能向善有序。孟夫子空言性本善,将治世之功归于...
商鞅是哪个学派的 商鞅是什么学派的人物
商鞅就会认为人性本恶,必须要承认人之恶性。治理国家本身就应该通过治恶来有效作为一个根本需要惩奸除恶解决所有的一切。商鞅一直都会贬斥儒学,始终都会强调惩戒规范,强调法治公平,另外也会轻视对人们的恩赐。任何的一种奖赏。任何的一种奖赏惩罚,全部都需要依据与法律,历来一直都会被儒家所回应。商鞅是...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你有什么评价?
商鞅把人研究得很透 不仅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 而且总结人越是贫困就越在乎财富 人越是地位低下就越注重权利 所以他的变法 活生生把秦国带动起来 人人为自己而战
你想对商鞅坚持变法说点什么?
南门立木,首先商鞅是一个法家人物,法家的思想是人性本恶,所以他会用“南门立木”这个方法来树立“信”,因为他不可能去采取一种惩治的方法来树立“信”,所以人性之恶用这种方式来抵制很正确,话说回来,人们需要的是奖赏而不是惩罚,变法的目的也是奖赏民众,而不是惩罚民众,因为人性本恶的缘由就是...
商君书:这本古书绝对称得上是第一禁书,当之无愧的帝王之学
但是商鞅并不是这么认为的,他认为人性本恶,靠糊弄是糊弄不了的。如果真的是贤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的话,国家未必能强盛。 人性是贪婪的,等到君主满足不了百姓的欲望时,这股贪婪就会爆发出来。 如此一来,国家将要面临的就是一场无法阻止的灾难,所以要以恶治善,而不是以善治恶。要强军法、用武力。 如果统治者变...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与商鞅的制度变革法制思想异同评析
对于人与人性的认识,两人皆持务实的观点。汉密尔顿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天生具有自私自利、追求权力与权威的倾向。商鞅同样强调人性本恶,认为人趋利避害,追求名利,且这种自私自利的本性难以改变。这一观点揭示了两人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也为后续的制度变革与法制建设提供了基础。在制度变革的实践中...
法家的名士卫鞅与儒家的鼻祖孟子有过辩论,谁赢了?
卫鞅与孟子有过一场辩论,是两人就如何人性的善恶而展开的辩论。就当时情形以及局势而言,卫鞅主本的人性本恶,才需要制约一说法赢了。就当时形势而言,卫鞅(即商鞅)还没去秦国之前,国家属于分裂状态。齐楚燕韩赵魏秦六国鼎力,谁也不怕谁。那时候的秦国在这些国家中是最贫穷的一个国家,随时一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