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 语文 语文问题 请详细解答,谢谢! (13 9:33:54)

亚圣   诗圣    画圣   书圣  分别指的是谁????

亚圣是孟子,诗圣是杜甫,画圣是吴道子,书圣是王羲之,诗仙是李白,武圣是关羽,茶圣是陆羽。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孔子是圣人 而之后的孟子也是儒家的因此被称为亚圣

亚圣
(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英文名称:Mencius)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后人称职为孟母三迁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亚圣---孟轲

私淑于孔子

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坚信人性本善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

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此为真正的大丈夫

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13
孟子、杜甫、吴道子、王曦子。
第2个回答  2009-07-14
亚圣
(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英文名称:Mencius)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后人称职为孟母三迁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亚圣---孟轲

私淑于孔子

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坚信人性本善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

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此为真正的大丈夫

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诗圣”指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一生写下了1000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吴道子(680-759年),玄宗赐名道玄.是中国唐代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画史尊称吴生。唐代第一大画家 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大约生于唐高宗朝(约685年左右),卒于唐肃宗朝(约758年左右)。少孤,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做过兖州暇丘(今山东兖州)县尉。漫游洛阳时,唐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宁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开元年间,玄宗知其名,召入宫中,让其教内宫子弟学画,因封内教博士;后又教玄宗的哥哥宁王学画,遂晋升为宁王友,从五品。唐宣宗(847年)被推崇为"画圣",民间画塑匠人称他为"祖师",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一代宗师,千古流传。

吴道子活动的时代,正是唐代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飞跃发展的时代。唐代的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更是全国文化中心。画家们上承阎立本、尉迟乙僧,如群星璀璨。《历代名画记》说:“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艺者骈罗,耳目相接,开元天宝,其人最多。”如吴道子、王维、张璪、李思训、曹霸、陈闳、杨庭光、卢稜伽、项容、梁令瓒、张萱、杨惠之、韦无黍,皇甫轸等人,都是当时的大画家。这么多的名家和数以千计的民间画工,争强斗胜,群芳汇集,各显神通,绘画之盛,蔚为大观。
吴道子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以杰出的天才,迅速成长起来。吴道子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光辉一页。他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祥”。就人物画来说,“吴装”画体以新的民族风格,照耀于画坛之上。“诗圣”杜甫称他为“画圣”。宋代苏东坡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韩愈),书至颜鲁公(颜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亦尊吴道子为“百代画圣”。在历代从事油漆彩绘与塑作专业的工匠行会中均奉吴道子为祖师。由此可见,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他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中作佛教壁画四百余堵,情状各不相同;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他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他在长安兴善寺当众表演画画,长安市民,扶者携幼,蜂拥围观,当看到吴氏“立笔挥扫,势若旋风”,一挥而就时,无不惊叹,发出喧呼。

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是他的代表作,遗存的是宋人李公麟的临摹本。这幅画的内容是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悉达太子)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

吴道子的一生,主要是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题付很丰富,有宣传教义的,有《梁武帝》、《郗后》等人物。他在千福寺西搭院北廊的壁画里,把菩萨像画成自己的样子,这同以后的韩干在宗教壁画《妓小小写贞》和《一行大师》一样,对于神的世界,不受宗教教义的约束,自由地加工。他不愿意以神的“供养人”的地位,站在佛国的一角,而乐于以普通画工的形象去主宰神土。他可以把达官贵人拉入《地狱》中来,可见他对宗教神权是蔑视的。吴道子的山水画也很成功。玄宗派他去四川考察蜀山蜀水,要求他打下草稿,回来作画。但他从蜀地考察归来,连一张草稿也没有。玄宗责怪之,他从容不迫,在大同殿上,画蜀山蜀水,怪石崩滩,挥笔如暴风骤雨,嘉陵山水,纵横三百里,一日而成,博得赞赏。其“疏体”画法,为后代之宗。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称作"圣"人:一位是晋代(公元265--公元420年)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一位是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杜甫,被称为诗圣;还有一位被誉为画圣,那就是唐代的吴道子。
吴道子一生主要活动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公元755年)。吴道子出生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小时候就失去双亲,生活贫困,为了生计向民间画工和雕匠学习,由于他刻苦好学,才华出众,20岁时,就已经很有名气。唐代皇帝把他召入宫中担任宫廷画师,为他改名道玄。成了御用画家的他,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能擅自作画。这样,一方面对他这样一个平民意识很强的艺术家是一种约束和限制,另一方面,他得到了最优厚的生活条件,不再到处流浪,可以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 吴道子性格豪爽,喜欢在酒醉时作画。传说他在描绘壁画中佛头顶上的圆光时,不用尺规,挥笔而成。在龙兴寺作画的时候,观看者围得水泄不通。他画画时速度很快,像一阵旋风,一气呵成。当时的都城长安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汇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和书画家。吴道子经常和这些人在一起,相互促进、提高技艺。
吴道子主要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他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数量也很大。据说寺廊壁画有三百余件,有记录的卷轴画有一百多件。其中佛教、道教题材最多,还有山水、花鸟、走兽等。《送子天王图》这幅画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历代沿袭顾恺之的那种游丝线描法。吴道子开创兰叶描,用笔讲究起伏变化,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

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开元.天宝年间正是吴道子绘画创作的极盛时期。这时他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庙就留下壁画三百多壁,此外还来有大量卷轴画。据宋徽宗赵佶亲自主持编纂的《宣和画谱》载,时间过了几百年,到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宫廷中还收藏有吴道子的卷轴画93件。目前所惧到的画迹、碑刻、画目以及关乎吴道子的画诗画跋、口传画迹、海外存迹等还有391件。公认的吴画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图》、《八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等。现存壁画真迹有《云行雨施》、《万国咸宁》等。现在台湾的《宝积宾伽罗佛像》、《关公像》、《百子图》等。还有一些真迹摹制品,如《吴道子贝叶如来画》(七幅)、《少林观音》、《大雄真圣像》等。海外存迹有流入德国的《道子墨宝》50幅,流入日本的《溪谷图》等6幅。吴道子一生虽然创作了许多作品,但真迹流传下来的很少。
原因:一是毁于兵乱水火。比如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玄宗逃往四川,皇室的书画毁损散失不计其数。及到肃宗李亨回到长安,"不惜名迹",将宫内残留下来的画随便赏赐给贵戚,有的贵戚不爱好书画,就鬻于不肖之子"。因此,不少名画流散民间。唐末,黄巢起义,唐兵溃入京城,僖宗李儇逃往四川,溃兵及市民涌入宫中抢掠,"秘府藏画亦多有流散。"以后历代更迭,名画都有散失。明隆庆、万历年间国库空虚,皇室竟用内府名画折抵官吏奉禄,使许多名画流入贵族官僚之手。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清皇宫的书画又被外国人大量掠走。二是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曾以佛教"非中国之教",下令毁灭佛寺,除京都长安、东京、洛阳各留两寺,同州、华州、高州、汝州名留一寺外,其余尽皆毁去。全国共毁佛寺46600所,僧尼归俗26万多人。五代周世宗于955年4月下诏,严禁私自出家,当年废寺3336所。吴道子的画大部是画在寺庙墙上的壁画,随着灭佛废寺,自然难以幸存。所以吴道子的真迹留下来的很少。但寺庙虽然废毁殆尽,毕竟有个别保留下来(河北曲阳北岳庙壁画);宫廷所藏卷轴虽然几乎全部流落民间和国外,却也未必全部毁失。

吴道子画作集评

集评:
唐 张彦远:自顾陆以降,画迹鲜存,难悉详之。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所以气韵雄壮,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历代名画记》)
唐 张彦远: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既号书颠,吴宜为画圣。神假天造,英灵不穷。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宾,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当有口诀,人莫得知。数仞之画,或自臂起,或从足先。巨状诡怪,肤脉连结,过于僧繇矣。(《历代名画记》)
五代 荆浩: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笔法记》)
宋 郭若虚:曹吴二体,学者所宗。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北齐曹仲达者,本曹国人,最推工画梵像,是为曹,谓唐吴道子曰吴。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图画见闻志叙论》)
宋 苏 轼: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书吴道子画后》)
宋 赵希鹄:画忌如印,吴道子作衣纹或挥霍如莼菜条,正避此耳。由是知李伯时孙太古专作游丝,犹未尽善。李尚时省逸笔,太古则去吴天渊矣。(《洞天清禄集古画辨》)
元 汤 垕:吴道子笔法超妙,为百代画圣。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方圆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画鉴》)
明 李日华:每见梁楷诸人写佛道诸像,细入毫发,而树石点缀则极洒落,若略不住思者;正以像既恭谨,不能不借此助雄逸之气耳。至吴道子以描笔画首面肘腕,而衣纹战掣奇纵,亦此意也。(《紫桃轩又缀》)
明 周履靖:吴之人物,似灯取影,逆来顺往,意见叠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把,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而来,一人而已。(《天形道貌画人物论》)
明 何良俊:夫画家各有传派,不相混淆,如人物资流通其白描有二种:赵松雪出于李龙眠,李龙眠出于顾恺之,此所谓铁线描。马和之马远则出于吴道子,此所谓兰叶描也。(《四友斋画论》)
清 方 薰:衣褶纹如吴生之兰叶纹,卫洽之颤笔纹,周昉之铁线纹,李公麟之游丝纹,各极其致。(《山静居画论》)
清 沈宗骞:规矩尽而变化生,一旦机神凑会,发现于笔酣墨饱之余,非其时弗得也,过其时弗再也。一时之所会即千古之奇迹也。吴道子写地狱变相,亦因无藉发意,即借裴将军之舞剑以触其机,是殆可以神遇而不可以意求也。(《芥舟学画编》)
清 沈宗骞:吴道子应诏图嘉陵山水,他人累月不能就者,乃能一日而成,此又速以取势之明验也。山形树态,受天地之生气而成,墨滓笔痕讬心腕之灵气以出,则气之在是亦即势之在是也。气以成势,势以御气,势可见而气不可见,故欲得势必先培养其气。(《芥舟学画编》)
第3个回答  2009-07-14
亚圣 孟子 (战国)
(战国时期儒家杰出代表,因而被后人 称作孔子之后的 亚圣

诗圣 杜甫 (唐衰)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画圣 吴道子 (唐盛)
(代表作,送子天王图(七年级下历史课本上有)

书圣 王曦之 (北宋)
(代表作,兰亭序集(被称做天下第一行书))

初二 语文 文学名著 请详细解答,谢谢! (11 14:30:4)
当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将杀至花果山,历数悟空的数条罪状后,悟空答:“实有。”这又给孙大圣的形象某上了一笔亮丽的色彩,那就是(敢作敢当 )

初中语文第2题,请求解答。(有解析)谢谢了!
解释——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身临其境:亲自面临那种境地。区别——设身处地,是想象自己在某种境地。身临其境:不是想象,是真的到了某种境地。【解 释】潜:暗中,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界影响...

初二 语文 品析语言 请详细解答,谢谢! (1 15:39:42)
不订《咬文嚼字》的话是你的损失,假如你退订了就是我们有不当的地方。

初二 语文 三峡 请详细解答,谢谢! (20 9:33:34)
表达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初二 语文 别云间 请详细解答,谢谢! (8 19:37:55)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此句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初二 语文 修改标题 请详细解答,谢谢! (14 10:37:50)
有问题 可能理解为 有一个成年人曾网上购物 应该改为 全球10%的人曾网上购物 或者 全球一成的人曾网上购物

初二 语文 山中留客 请详细解答,谢谢! (9 9:55:12)
1.诗人一“弄”字,写出了万物活跃的情态。这是概括地写山林之景。在这里,诗人给读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广大空间 ;2.山中留客这首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

初二 语文 3800845 请详细解答,谢谢! (12 11:38:3)
1.递进关系 这些礼是宽容的表现,宽容包含许多内容,这需要自己体会。2.宽容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必要,只有拥有宽容的心他才会赢得众多支持。但宽容毕竟不是纵容,好好掌握吧,这个问题只有在人生之路上才会有更深刻的哲理。3.含义是:自己的前途、命运是由自己掌握的,不是由他人操控 作用应该是:...

初二 语文 概括内容 请详细解答,谢谢! (22 10:42:50)
杨柳下垂时的谦虚与淡泊象征了春的神意。

初二 语文 同义词转换 请详细解答,谢谢! (12 19:43:53)
完胜 )十一中队,十八中对以68比56( 力克)八中队,三中队以78比77(险胜 )七中队,二十中队以86比80(击败 )上届冠军五中队。完胜:在竞速类游戏中,团体赛中,全队每个成员的成绩,都优于对手团队任何一成员的成绩时。力克:奋力战胜。险胜:以微弱的优势获胜。击败:战胜、打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