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名言:内疚神明,外惭清议。是什么意思?

有没有史料和当时发生的故事啊!

  有感于曾国藩的“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在今天的历史教科书中,曾国藩是一个“双手沾满太平军战士鲜血”,“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刽子手”。但是,近来也有人说曾国藩是打击并摧毁“邪教”组织的大英雄。“刽子手”也罢,“大英雄”也罢,作为湘军的缔造者和统帅、近代“洋务派”的鼻祖、力挽狂澜的晚清重臣,曾国藩自有其过人之处。特别是他在当时以“程朱理学”的衣钵传人而自许,一生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文治武功均有建树。蒋介石对他推崇备至,毛泽东也对他“独服文正”。
  有了二十世纪中国两位领袖的抬爱,恐怕没有人再对曾文正公说三道四了,然而我对这位做官、做人、作文、做事都堪称“千秋典范”的老先生,在处理“天津教案”一事中的首鼠两端很不以为然。
  1 870年6月,天津的法国天主教育婴堂接连死了三、四十个幼儿,附近老乡又不断丢失小孩,被抓住的拐子手说是天主堂让干的,老百姓就告到了官府,官府要搜教堂,法国领事丰大业提着两支手枪,带着手提利剑的秘书西蒙,先闯到三口通商衙门,向通商大臣崇厚开了两枪,把崇厚吓得屁滚尿流,又回头拦住了天津知县刘杰,开枪打死了刘杰的家人。这一下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天津哥们儿不干了,群众当场就打死了丰大业和西蒙,又一把火烧了望海楼教堂,连带着几个不相干的“洋人”也城门失火,殃及鱼池送了命。
  钦命全权处理此案的直隶总督曾国藩,明知此案因丰大业先枪击中国官员,杀害无辜华人,侮辱大清帝国,引起了“义民”的愤怒而起,显然“曲在洋人”。但他更知道“弱国无外交”,深知保持安定局面是国家第一要务。没办法杀了十几个“刁民”,附带“民事判决”赔银五十万两,还派专会给洋人磕头下跪的崇厚去法国赔礼道歉。无奈洋人仍不肯善罢甘休,以战争相威胁,非要杀几个中国官员才解气。曾大人只好委屈求全,勉强同意了崇厚的意见,把没有犯错误的天津道员、天津知府和天津知县“交部议处”,发配充军。
  如果是李鸿章这样处理这件事,没说的,李鸿章本来就是个汉奸卖国贼,“斯人斯事”么。可曾国藩就不该这么办,虽没贪赃,但却枉法,不光处理的不公正,而且丢了中国人的脸。在今天就是“司法腐败”、“崇洋媚外”,把一生的“清誉”毁于一旦,招来了朝野的一片骂声。远在大西北的左宗棠竟然不顾乡谊,不和中央保持一致,公然认为天津教案乃“义愤所形,非乱民可比,”“惩办地方官员已非明智之举,正宜养民锋锐,修我戈矛……,方可挫夷人凶焰而长我中华之志气。”知识界也不留面子,在湖南开堂讲学的一代宗师王闿运公开发表言论,质问曾国藩这样做“何以表率乎臣工,何以惩乎天下后进之人?”北京国子监里的大学生又闹学潮,把曾国藩在北京的题词、留墨砸了个一干二净。没文化又无组织无纪律的老百姓,不光骂得难听,还把“汉奸”的帽子扣在了曾国藩的头上。那时候法律可能不太健全,堂堂的“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兵部尚书衔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被国人骂得体无完肤,也没见把那个人给抓了,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少不更事的我,读书时也曾为这件事腹诽过曾国藩。后来也懂得了在国势疲弱,只讲强权、毫无公理可言的情况下,倘若凭意气用事,只能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才多少明白了曾老先生老成谋国之不易,但还是觉得他迁就洋人太过分了,不该因为洋人嫌杀中国人太少,就再凑上一些无辜的百姓来满足洋人,更不该为平息洋人的怒气,就把不肯按洋人意图办理、还有点骨气的地方官员违心的充军流放。
  让我敬服曾国藩的是他自己后来对这件事的态度:面对举国上下的批评责难,他没有公开分辨推卸,据说还自己掏了一大笔钱私下里安抚蒙冤者及遗属,也没用公款报销冲账,但在给家人的家书中用“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八个字,道出了他“萃六州之铁,不该铸此一错”的悔恨。
  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哪一个庙里没有冤死的鬼魂,哪一个朝代没有屈死的忠臣。位极人臣、权倾朝野的曾国藩,枉杀了几个草民,屈判了几个小干部的罪,既不是因个人恩怨搞陷害报复,也不是贪功图赏搞政绩工程,是为了稳定大局才出此下策,不但把自己陷入了耻辱的深渊,而且因此而终身“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以至郁郁而亡,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分。
  无论是做官,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或“公仆”,一点错误都不犯是不可能的。有了错误,能不能听得进去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能不能对自己的错误造成的损失、恶果作一番深刻的反省、自责,那就因人而异了。如果能反省、自责到曾国藩“外惭清议,内疚神明”的程度,那就太难能可贵了。居庙堂之高而不失书生本色,试问曾国藩之后能有几人可以和他相比肩?
  官做到曾国藩这个地位的大有人在。李鸿章就认为“做官的谁不被人骂,官越大,骂的人越多,他骂他的,我行我的。”李老先生真不愧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一生以卖国为己任,在“江山社稷”的大题目下做足了文章,既出卖国土又出卖主权,中饱私囊却毫无半点“外惭清议,内疚神明”。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也一样的生荣死哀,名垂千古。
  袁世凯当了“总统”还不过瘾,为了当“皇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卖国条约,被国人唾骂为“窃国大盗”。当了八十天的“洪宪皇帝”,就被全国人民轰下了皇帝宝座。但此公“心理素质”特别好,面对举国上下的声讨反对,既不“外惭清议”,更不“内疚神明”,“中华帝国”的皇帝当不成了,脱下龙袍,继续厚着脸皮当“中华民国”的总统,也同样是生荣死哀,名垂千古。
  渐渐地“观念更新”了,曾国藩的那一套旧的“道德沦丧”了。别说是祸国殃民无须“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就是为升官发财丧良昧心地去制造冤假错案也屡见不鲜了。惨无人道地迫害残杀思想解放的先驱、与“鉴湖女侠”秋瑾女士同样光照千秋的张志新烈士的那些凶手,有几个懂得“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曾经把湖北的无辜良民罗织为“故意杀人案”,挖空心思设置陷阱、制造了甘肃“贩毒假案”的立功受奖者们,有几个知道“外惭清议,内疚神明”?还有那些和黑心老板相勾结,眼看着一批又一批可怜的工人因没有安全措施而死于非命、孤儿寡妇们哭天呼地的各地官员,更有那些对没钱看不起病、孩子上不起学的群众讲得比唱的还要好听,但贪污受贿起来动辄就是成百上千万的“人民公仆”,他们什么时候“外惭清议,内疚神明”过?
  清议:是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外惭清议:是对待批评的态度。
  内疚:是自我批评;内疚神明:是自我批评的深度。
  外惭清议:就是对自己做了群众不满意、不拥护、不支持、不赞成的事,面对群众的公开批评和私下议论,应当感到惭愧。
  内疚神明:就是对自己给国家、给人民造成的危害,给群众、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应当于心有愧,悔恨自责。
  看来,这和我们今天提倡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相一致的。开展积极有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只要有共同的是非标准就可以了。要做到“外惭清议,内疚神明”,非需要有人性和良心不行。一个人如果丧失了人性,没有了做人的良心,就会肆无忌惮,不光敢吹嘘出“亩产二十万斤稻谷”的鬼话,买官卖官,收受贿赂,草菅人命,甚至在官场竞争中雇凶杀人,在宦途上拿人民群众的死活当赌注,什么样的“人间奇迹”不敢创造?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好方法,现在,那么多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搞不清楚到底该归到什么样的矛盾中去,所以,对每一个在行使社会公权的人来说,提倡推行曾国藩的“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更能振聋发聩

参考资料:http://liusunxian.blogchina.com/link2/3847212.html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3
有感于曾国藩的“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在今天的历史教科书中,曾国藩是一个“双手沾满太平军战士鲜血”,“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刽子手”。但是,近来也有人说曾国藩是打击并摧毁“邪教”组织的大英雄。“刽子手”也罢,“大英雄”也罢,作为湘军的缔造者和统帅、近代“洋务派”的鼻祖、力挽狂澜的晚清重臣,曾国藩自有其过人之处。特别是他在当时以“程朱理学”的衣钵传人而自许,一生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文治武功均有建树。蒋介石对他推崇备至,毛泽东也对他“独服文正”。
  有了二十世纪中国两位领袖的抬爱,恐怕没有人再对曾文正公说三道四了,然而我对这位做官、做人、作文、做事都堪称“千秋典范”的老先生,在处理“天津教案”一事中的首鼠两端很不以为然。
  1 870年6月,天津的法国天主教育婴堂接连死了三、四十个幼儿,附近老乡又不断丢失小孩,被抓住的拐子手说是天主堂让干的,老百姓就告到了官府,官府要搜教堂,法国领事丰大业提着两支手枪,带着手提利剑的秘书西蒙,先闯到三口通商衙门,向通商大臣崇厚开了两枪,把崇厚吓得屁滚尿流,又回头拦住了天津知县刘杰,开枪打死了刘杰的家人。这一下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天津哥们儿不干了,群众当场就打死了丰大业和西蒙,又一把火烧了望海楼教堂,连带着几个不相干的“洋人”也城门失火,殃及鱼池送了命。
  钦命全权处理此案的直隶总督曾国藩,明知此案因丰大业先枪击中国官员,杀害无辜华人,侮辱大清帝国,引起了“义民”的愤怒而起,显然“曲在洋人”。但他更知道“弱国无外交”,深知保持安定局面是国家第一要务。没办法杀了十几个“刁民”,附带“民事判决”赔银五十万两,还派专会给洋人磕头下跪的崇厚去法国赔礼道歉。无奈洋人仍不肯善罢甘休,以战争相威胁,非要杀几个中国官员才解气。曾大人只好委屈求全,勉强同意了崇厚的意见,把没有犯错误的天津道员、天津知府和天津知县“交部议处”,发配充军。
  如果是李鸿章这样处理这件事,没说的,李鸿章本来就是个汉奸卖国贼,“斯人斯事”么。可曾国藩就不该这么办,虽没贪赃,但却枉法,不光处理的不公正,而且丢了中国人的脸。在今天就是“司法腐败”、“崇洋媚外”,把一生的“清誉”毁于一旦,招来了朝野的一片骂声。远在大西北的左宗棠竟然不顾乡谊,不和中央保持一致,公然认为天津教案乃“义愤所形,非乱民可比,”“惩办地方官员已非明智之举,正宜养民锋锐,修我戈矛……,方可挫夷人凶焰而长我中华之志气。”知识界也不留面子,在湖南开堂讲学的一代宗师王闿运公开发表言论,质问曾国藩这样做“何以表率乎臣工,何以惩乎天下后进之人?”北京国子监里的大学生又闹学潮,把曾国藩在北京的题词、留墨砸了个一干二净。没文化又无组织无纪律的老百姓,不光骂得难听,还把“汉奸”的帽子扣在了曾国藩的头上。那时候法律可能不太健全,堂堂的“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兵部尚书衔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被国人骂得体无完肤,也没见把那个人给抓了,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少不更事的我,读书时也曾为这件事腹诽过曾国藩。后来也懂得了在国势疲弱,只讲强权、毫无公理可言的情况下,倘若凭意气用事,只能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才多少明白了曾老先生老成谋国之不易,但还是觉得他迁就洋人太过分了,不该因为洋人嫌杀中国人太少,就再凑上一些无辜的百姓来满足洋人,更不该为平息洋人的怒气,就把不肯按洋人意图办理、还有点骨气的地方官员违心的充军流放。
  让我敬服曾国藩的是他自己后来对这件事的态度:面对举国上下的批评责难,他没有公开分辨推卸,据说还自己掏了一大笔钱私下里安抚蒙冤者及遗属,也没用公款报销冲账,但在给家人的家书中用“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八个字,道出了他“萃六州之铁,不该铸此一错”的悔恨。
  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哪一个庙里没有冤死的鬼魂,哪一个朝代没有屈死的忠臣。位极人臣、权倾朝野的曾国藩,枉杀了几个草民,屈判了几个小干部的罪,既不是因个人恩怨搞陷害报复,也不是贪功图赏搞政绩工程,是为了稳定大局才出此下策,不但把自己陷入了耻辱的深渊,而且因此而终身“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以至郁郁而亡,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分。
  无论是做官,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或“公仆”,一点错误都不犯是不可能的。有了错误,能不能听得进去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能不能对自己的错误造成的损失、恶果作一番深刻的反省、自责,那就因人而异了。如果能反省、自责到曾国藩“外惭清议,内疚神明”的程度,那就太难能可贵了。居庙堂之高而不失书生本色,试问曾国藩之后能有几人可以和他相比肩?
  官做到曾国藩这个地位的大有人在。李鸿章就认为“做官的谁不被人骂,官越大,骂的人越多,他骂他的,我行我的。”李老先生真不愧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一生以卖国为己任,在“江山社稷”的大题目下做足了文章,既出卖国土又出卖主权,中饱私囊却毫无半点“外惭清议,内疚神明”。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也一样的生荣死哀,名垂千古。
  袁世凯当了“总统”还不过瘾,为了当“皇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卖国条约,被国人唾骂为“窃国大盗”。当了八十天的“洪宪皇帝”,就被全国人民轰下了皇帝宝座。但此公“心理素质”特别好,面对举国上下的声讨反对,既不“外惭清议”,更不“内疚神明”,“中华帝国”的皇帝当不成了,脱下龙袍,继续厚着脸皮当“中华民国”的总统,也同样是生荣死哀,名垂千古。
  渐渐地“观念更新”了,曾国藩的那一套旧的“道德沦丧”了。别说是祸国殃民无须“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就是为升官发财丧良昧心地去制造冤假错案也屡见不鲜了。惨无人道地迫害残杀思想解放的先驱、与“鉴湖女侠”秋瑾女士同样光照千秋的张志新烈士的那些凶手,有几个懂得“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曾经把湖北的无辜良民罗织为“故意杀人案”,挖空心思设置陷阱、制造了甘肃“贩毒假案”的立功受奖者们,有几个知道“外惭清议,内疚神明”?还有那些和黑心老板相勾结,眼看着一批又一批可怜的工人因没有安全措施而死于非命、孤儿寡妇们哭天呼地的各地官员,更有那些对没钱看不起病、孩子上不起学的群众讲得比唱的还要好听,但贪污受贿起来动辄就是成百上千万的“人民公仆”,他们什么时候“外惭清议,内疚神明”过?
  清议:是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外惭清议:是对待批评的态度。
  内疚:是自我批评;内疚神明:是自我批评的深度。
  外惭清议:就是对自己做了群众不满意、不拥护、不支持、不赞成的事,面对群众的公开批评和私下议论,应当感到惭愧。
  内疚神明:就是对自己给国家、给人民造成的危害,给群众、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应当于心有愧,悔恨自责。
  看来,这和我们今天提倡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相一致的。开展积极有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只要有共同的是非标准就可以了。要做到“外惭清议,内疚神明”,非需要有人性和良心不行。一个人如果丧失了人性,没有了做人的良心,就会肆无忌惮,不光敢吹嘘出“亩产二十万斤稻谷”的鬼话,买官卖官,收受贿赂,草菅人命,甚至在官场竞争中雇凶杀人,在宦途上拿人民群众的死活当赌注,什么样的“人间奇迹”不敢创造?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好方法,现在,那么多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搞不清楚到底该归到什么样的矛盾中去,所以,对每一个在行使社会公权的人来说,提倡推行曾国藩的“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更能振聋发聩
第2个回答  2006-08-11
对不住神明,对不住群众

清议:是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外惭清议:是对待批评的态度。
内疚:是自我批评;内疚神明:是自我批评的深度。
外惭清议:就是对自己做了群众不满意、不拥护、不支持、不赞成的事,面对群众的公开批评和私下议论,应当感到惭愧。
内疚神明:就是对自己给国家、给人民造成的危害,给群众、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应当于心有愧,悔恨自责。
第3个回答  2015-12-07
“内疚神明,外惭清议”意思是:对内心,愧疚于诸天神明,对外,则愧对于大家对于自己的赞扬的意思。
第4个回答  2006-08-10
楼上的,佩服!

曾国藩的名言:“内疚神明,外惭清议”是什么意思?
外惭清议:就是对自己做了群众不满意、不拥护、不支持、不赞成的事,面对群众的公开批评和私下议论,应当感到惭愧。内疚神明:就是对自己给国家、给人民造成的危害,给群众、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应当于心有愧,悔恨自责。这和我们今天提倡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相一致的。开展积极有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外什么,内什么的名言
曾国藩的名言:内疚神明,外惭清议。外柔内刚

“内疚神明,外惭清议”是什么含义?
意思是:对内心,愧疚于诸天神明,对外,则愧对于大家对于自己的赞扬的意思。

曾国藩的名言:内疚神明,外惭清议。是什么意思?
让我敬服曾国藩的是他自己后来对这件事的态度:面对举国上下的批评责难,他没有公开分辨推卸,据说还自己掏了一大笔钱私下里安抚蒙冤者及遗属,也没用公款报销冲账,但在给家人的家书中用“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八个字,道出了他“萃六州之铁,不该铸此一错”的悔恨。 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哪一个庙里没有冤死的鬼魂,...

巴黎和会中国拒绝签字后,发生了什么?
陷入困境。第二日,顾维钧在大会之上慷慨陈词,于领土、种族、宗教、文化、经济等各方面论述了山东对于中国的重要地位,并在发言之后与牧野辨论,其西方式的论证逻辑和发言方式更让会议各方了解了中方关于山东问题的态度,顾氏演说大获成功,除日方之外的与会各首脑皆在会后向顾维钧道贺。

“内疚神明,外惭清议”出自哪篇文章?
大白天眼前的人和物都如同在雾里。他自知不久人世,也愿速死,致书给儿子,叫他们将棺材早日做好,以免临时措手不及。丁启睿、马绳武、萧世本、赵烈文、吴汝纶、薛福成等人整日守在床边,服侍劝慰。曾国藩身心已完全憔悴,不能多说话了,只是反反复复地重复着八个字:“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曾国藩“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一句的出处。
这句话不是出自某个文献,而是出自曾国藩的一次经历,他自己说的一句话。 丁启睿、马绳武、萧世本、赵烈文、吴汝纶、薛福成等人整日守在床边,服侍劝慰。曾国藩身心已完全憔悴,不能多说话了,只是反反复复地重复着八个字:“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楼主看看这篇文章,就知道,他说这句话的背景了: 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内疚神明怎么造句
1、文章说,老实说,如果还知道“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李远哲应为认人不明,向社会大众道歉,从此对政治噤声。2、事后,曾国藩“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曾国藩家书》。3、天津教案后,曾国藩曾感叹自己“内疚神明,外惭清议”。4、马英九表示,陈水扁一点都不知道“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国民党团坚持罢免案,是...

郦波评说曾国藩一生最大的遗憾是
曾国藩作为朝廷委任的全权处理天津教案的负责人和代表,对结果他本人也不满意,更承担了全国上下的非议和谴责,没办法,遗憾,弱国无外交呀!他自己也感觉到惭愧、委屈、屈辱,感到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曾国藩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至死不能释怀,说“内疚神明,外惭清议”。愧悔无地,不久就郁郁而终。

就李鸿章在签定《马关条约》那段时间让我特别尊敬。详细介绍一下。谢谢...
他的女婿张佩纶也作二千余字长信表示反对。作为政治上的失意者,他熟悉官场的世态炎凉;作为女婿,他更关注李鸿章的身后评价,故借讨论李鸿章归国后是否应借枪伤请假休息一事,引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之例进行比较:"曾文正于丰大业一案所云:内疚神明,外惭清议。今之倭约,视法约何如?蒉恐续假哗然,销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