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分求百家讲坛中有关战国七雄和秦朝的部分 尽量全

如题 直接悬出200分表示诚意
你们真省事啊

〔百家讲坛讲稿〕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24:不战而降(2009-06-04 10:09:45)标签:秦始皇 百家讲坛 王立群 文化 教育 石龙民族中学 杂谈   分类:倾听大家 

〔画外音〕秦王嬴政拉开统一六国的序幕后,兵锋所向,战国七雄中的韩国,赵国,魏国,燕国,楚国一个个烟消云散。现在秦国的大军直接面对着最后一个对手,齐国。齐国疆域辽阔,是战国七雄中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而且齐国因为不和秦国接壤,又受惠于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休养生息,几十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所以,当秦国大军进攻齐国的时候,齐国还有上千里的土地,数十万的雄兵。那么,这样一个国家,为什么在秦王赢政的大军兵临城下之际,还没有打,就举国投降了呢?

 

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王贲,就是灭楚大将王翦的儿子,他在灭了燕国残部以后,带领军队从北方打入齐国。这时候,五国已经全部被灭了,仅仅剩下了一个齐国。所以齐国的国君田建慌作一团,非常紧张。因为第一,五国全灭了,只剩他一个。第二,秦国的军队是从北方打到齐国的边境。想打,田建打不成,因为齐国已经几十年没有做过战争准备,一直是不准备打的,突然间迎战来不及。不打,束手待毙,所以齐王建就是两难。这时候,突然得到一个消息,秦王嬴政派了一个使者来,田建一听,高兴坏了。因为他觉得五国被灭的时候,五国的国君什么下场,两种,第一,俘虏,第二,杀死。他这个地方派使者来了,如果想杀他的话,会派使者吗?所以田建就在都城临淄,齐王的宫殿里面举行了一个非常盛大的仪式欢迎秦国使者。秦国使者来到以后,对齐王田建说,秦王还是非常喜欢你的,但是想让你把你的国家交出来,秦王给你五百里土地,让你做个封君。齐国的最后一个国君,田建一听非常高兴,他觉得这个下场比其他五国国君强多了,高高兴兴地答应了,下令举国投降。所以齐国最后被灭的时候,和其他五国都不一样,不战而降。齐王建就随着秦国的使者,到秦国去了,秦王就把他安排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共,就是现在我们河南省的辉县,安排在这个地方一片松柏林里面,说着周围五百里都是你的。然后派兵把松柏林包围起来,断绝所有的供应,齐王田建最后就被饿死在这片松柏林里面。他原来还做着一个封君的梦,没想到自己最后的下场是这样。六国中间,最后一国,齐国就这样被灭了,所以齐国灭的非常奇特,所以我们要单独提出来说一说。我们回顾一下六国被灭的过程,抵抗最坚决的赵国,秦灭六国,主要打的就是赵国。赵国的赵奢在阙与大败秦军,赵国的廉颇在长平打得让对方没有办法,只好用反间计把他拿掉。赵国即将灭亡的时候,大将李牧还连续把秦军打败,最后秦军没有办法,反间计拿掉,赵国是这样的。燕国比较弱,虽然弱,还派了一个荆轲刺了一下,不管怎样还挣扎了一下。齐国伸着脖子等着人家一刀,灭的最窝囊,不战而降。

 

〔画外音〕齐国是周王朝分封诸侯的时候,最早分封的国家之一。齐国地处今天山东省的东北部,物产丰富,历史悠久,那么这样一个国家,为什么会不战而降呢?我们翻开《史记.齐世家》,从齐国兴衰过程中,也许能找到历史的一丝脉络。齐国的第一任国君,就是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姜太公,齐国还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国家。可以说,齐国有着辉煌的历史,然而在战国后期,齐国由于独自灭了宋国,导致五国伐齐,从而元气大伤,曾经的辉煌不再。齐国晚期虽然实力衰落,但也有上千里的土地,数十万雄兵,可是在面临秦国进攻的时候,齐国却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了,这是为什么呢?

 

齐国灭亡的原因,概括起来就两条,第一,国策失误;第二,政治腐败。国策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大政方针,如果你国策失误了,那么这个国家的灭亡也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将齐国灭亡,就从齐国的国策失误开始讲起。齐国国策的失误,不仅仅体现在齐国的末期,齐国的中期,国策也有失误。齐愍王时代,滥用武力。齐愍王对旁边的宋国一直垂涎三尺,想把宋国灭掉,灭了宋国,就可以大大扩充齐国的国土。齐愍王只顾的灭宋,忘了一条,当时天下的形势,就是齐国和秦国的力量比较强,秦国比齐国稍强一些,秦国是非常想要削弱齐国的。但是削弱齐国,又没有一个办法,所以秦国就派使者怂恿齐国把宋国灭掉。齐国这样干的结果,最后是犯了众怒,这是秦国想让齐国上当。燕国也想让齐国灭宋,因为燕国和齐国有世仇,齐国曾经灭掉燕国,灭了两年,燕国一直想报仇。报仇燕国一国的力量又不足,怎么样联合诸侯呢,得有一件事,把诸侯惹毛了,这件事就是齐国独吞宋国,天下诸侯都不愿意。当时的形势我们讲过,从春秋争霸到战国统一,战国时期有一个基本的心理,所有诸侯国的国君都不希望有一国非常强大。哪一个非常强大了,一定成为其他国家打击的一个对象。我们讲过连横,合纵。合纵不是单单对付秦国的,也可以对付齐国。如果有任何一国足以强大的让其他国家感到受威胁,那么其它国家就可以联手灭掉,或者打败。这个帐齐国没有算,结果灭了宋国以后,秦国不满意,燕国不满意,韩赵魏也不满意,都觉得齐国占的便宜太大了,所以五国联手,把齐国灭了。灭齐以后,其他国家想法简单,割一块地就行了,唯独燕国,把齐国反过来灭了五年,这是齐愍王国策的失误。齐愍王的失误,在于滥用武力,所以应当说,齐国的灭亡,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国策。从齐国的中期到晚期,他的国策出现了一连串的失误。比如说不用武力,不是滥用武力吗,我就不用武力,齐国后期奉行的国策,“事秦谨,与诸侯信”,恭恭敬敬对待秦国,不和秦国打仗,这叫事秦谨。制定这个国策的人叫君王后,是一个女人。她比吕后专政要早得多,她掌握齐国的国政十几年,但是我们很少提到这个人,实际上这个人还是值得一提。我们讲过五国伐齐,齐愍王野心膨胀,单独把宋国灭了,招致其他国家不满,联手攻打齐国。五国伐齐以后,齐愍王被杀,他的儿子逃了,逃到民间,跑到了莒,就是今天山东的莒县,跑到这个地方一个大夫的家里做了一个佣人。这个莒大夫实际上是一个封君,有一个独生女儿,这个独生女儿很有眼力,一眼就看出这个佣人气度不凡,经常偷着给他拿好吃的,最后还以身相许。齐愍王的儿子也够幸运的,这叫公子落难,小姐相救。当时齐国只有两个地方坚守,一个是莒,一个是即墨,其他的都被燕国占了。坚守期间,这些地方的人,就在寻找齐愍王的后代,要把他扶到齐王的王位上。太子知道这个事情,但是不敢亮出自己的身份,怕是人家下的套,但是他一直关注这件事情。后来过了很长时间,发现别人是真心找他,才敢于出现。当然人家要做一番考察,结果他确实是,他就被立为齐愍王之后,齐国的国君了,史书称为齐襄王。齐襄王继位,就把莒大夫家的这位小姐立为王后,这个王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君王后。君王后给齐襄王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我们一开始说的,不战而降的齐王建。虽然她身为王后,但是她的父亲不认她这个女儿,说他的女儿不经过媒人,私订终身,玷污了自家的门风,还是很顽固的。但是君王后对自己的爹妈都很孝顺,首先是个有慧眼的人,第二,她是个孝女。在莒地生活了五年,然后田单用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复国。

 

〔画外音〕田单是齐王的远方亲戚,在燕军进攻即墨时,被推举为首领。他挑选出一千多头牛,在牛角上绑上锋利的尖刀,用火点着牛尾巴,趁着夜色把牛赶向燕军。利用火牛之威,大败燕军。然后田单又接连收复被燕国占领的城池,使齐国最终复国。这场战争的胜利,使齐国又存在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后,秦国灭掉齐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在田单大败燕军的时候,齐国的太子,也就是继位的齐襄王,重新掌管了齐国,齐国仍然是战国七雄之一。

 

这样,齐襄王就把他的国都又移到临淄,但是齐襄王并不是一个长寿的人,只做了19年国君就死了。死了以后,他的儿子田建继位,大权掌握在他的母后手里,这就是君王后。君王后这个人,对秦国一直奉行“事秦”的国策,不和秦国对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长平之战,赵国缺乏军粮,向齐国求救,君王后下令不给,不掺和秦赵之间的事。赵国没有军粮,最后兵败,损失了45万主力,从此一落千丈,而这个决定,就是君王后做出来的。

 

君王后死后,齐王建一直奉行对秦国友好的政策,这个政策恰恰和秦国远交的“交”相吻合。这样齐王田建在位,可以说前43年没有遇到危机。到第44年,王贲率领大军来了,而且派了一个使者,他一相信,最后就饿死了。所以这个齐王田建,在国策上犯了一个大错误。齐王田建的糊涂,我们还可以举几个例子。曾经有一次,齐王建准备到秦国去朝拜秦王,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结果被手下的一个人拦住了。他说大王不要走,你想想我们拥立你为齐王,是为你当王才拥立的,还是为了国家才拥立的?齐王建说,当然是为了国家。既然是为了国家,你怎么能抛弃国家到秦国去呢?这样,齐王建才没有去。这件事被另一个官员知道了,这个官员就以为齐王改变国策了,他亲自去见齐王建,提了两条建议。第一,我们齐国还有几十万军队,五国虽然灭了,但是三晋亡国以后,不愿意亡国的官员都到了齐国,有几百人。楚国亡了,楚国的官员到了齐国,也有几百人。如果大王给三晋的官员十万人,给楚国的官员十万人,让他们各自回去开展复国运动,这下子秦国的兵力就分散了,我们齐国就不至于亡国。虽然有一些夸大之词,但总的来说,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救国方针,但齐王建听不进去,不予采纳,还是奉行不得罪秦国的国策。那么齐王田建奉行这个国策,到底是为什么呢?理由有三条,这个理由行得通行不通是一回事,这三条是,第一,不愿得罪秦国,因为齐国是秦国远交近攻的受益者,齐国和秦国不交界,就不会直接受到秦国的军事打击,这样一来,就愿意和秦国保持友好,保持自己短暂的和平,就不去帮助其他国家,主要是不帮助三晋。韩赵魏直接靠着秦国,属于秦国近攻的对象,齐国属于远交的国家。范睢向秦昭襄王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这个策略,让三晋深受其害,让齐国得到短暂的和平。但是三晋亡国,齐国的亡国也就快了。这个国策是有巨大代价的,但是这个代价齐国并没有看清。第二个原因就是金钱战,秦国用金钱收买了齐国最重要的,有权力的大臣宰相后胜。权臣被收买,所以误导了齐王。第三个原因就是五国伐齐,对齐王田建有巨大的影响。五国伐齐中间,就包括韩赵魏,所以齐国从此对韩赵魏是有看法的。不是联手灭我吗?现在你们受到秦国的攻击,我也不管。但是他忘了唇亡齿寒的道理,这个所谓的教训,也误导了他。齐王田建一直执行这个错误的国策,最后愚蠢到交出自己的国家,把自己饿死了。所以我们觉得,齐国的失败,首先是国策的失败。从齐国中期到晚期,他的国策出现一连串的错误,这就给了秦国足够的理由。所以秦国灭齐,是齐国自身衰弱和犯错误导致的,这是齐国灭亡的第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政治腐败。君王后执政15年,死了,临死的时候,给田建说了一句话,说大臣中间有一个值得重用的。田建是个窝囊废,听说有一个可以重用的,赶快说,我拿笔记下来。等他拿出纸笔,叫君王后说,君王后说我忘了。这个事儿史书记载就是这个样子,但是我不相信君王后忘了。君王后能识别齐襄王流落到民间作了佣人,直到人家气度不凡,将来有作为,你说她能看不出来大臣中间谁可以用吗?那为什么最后不说,我说一个事实,君王后死了以后,齐王田建名义上是国君,但没有能力掌管国政,齐国的国政落到君王后的弟弟,后胜的手里。我的看法是,君王后已经看出她死后,后胜要掌管国政,也知道齐国的大臣哪一个可堪大用。她本来想说,但是说的结果会导致齐王建倚重大臣,而她的弟弟则失去权力,所以她欲言又止。后胜是一个极其贪婪的人,后胜是齐王建的舅舅,又是宰相,有很大的权力,非常富有,他还贪婪。秦王赢政要的就是他的贪婪,所以秦国打了一张牌,就是金钱牌,给后胜送了大量的金钱,不但对后胜行贿,而且对他手下的门客也行贿。结果后胜和他的门客整天给齐王田建灌输一个思想,不要跟秦国打,不要帮助其他国家。秦国这一手划得来,秦国灭六国是两手,一手是武力,另一手就是金钱。我们讲战国史,讲每一个国家的变法图强。秦国,商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魏国,李愧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赵国,胡服骑射,唯独齐国没有变法图强。齐国有名将,比如孙膑,有名相,也有名君,但是齐国就是没有变法图强。为什么?齐国占尽天时地利,国土面积大,最早分封,也没有像韩赵魏那样受到严重的生存竞争。所有这些国家,变法的根本原因,都是生存的艰难。齐国本来首封之君是姜太公,就是有名的功臣。齐国的国土又非常好,所以齐国就不知道变法,没有生存危机,所以没有变法的迫切要求,这是齐国政治腐败的很重要原因。齐国就没有秦国那样用军功爵制保障为国立功的人,所以谁还会为齐国作战?这样一来,齐国政治的腐败,就一天天积累下来。国策的失误,和政治的腐败,两方面的因素,最终导致了齐国的亡国。所以齐国的亡国,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中间,是一个经典的战例。《孙子兵法》说过一句话,“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通过战斗,派一个使者一说就投降了,这是最高明的战争,齐国的灭亡,正好印证了这句话。而这句话就是齐国人写的,这真是个绝妙的讽刺。齐国亡国的时候,还有上千里的土地,数十万雄兵,没有打,投降了。齐国的灭亡,造就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公元前221年,最后一个灭掉齐国,统一中国。我们用了12集介绍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经过,而历史记载这个过程,加起来不到500字,非常简单,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战争。如果仅看最后亡国的那一点,非常简单。所以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秦始皇统一中国,势如破竹那么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什么如此简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谢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24
春秋末年,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秦 、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势衰。公元前306年,楚灭越。
战国中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赵、韩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东两大强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新兴诸侯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东西两大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编辑本段]【阶段】
战国时期的254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魏国独占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
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
后来,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时,东方的齐国与秦国旗鼓相当,双方在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又进行着所谓“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合纵”就是指弱国联合起来,阻止强国进行兼并。“连横”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实际上“合纵”和“连横”都是争取暂时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进一步兼并土地,扩张领土。
齐秦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楚国的国力开始很弱。
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国势富强,一举打败了魏国并出兵伐秦。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吴起的新法被废除,楚国一天天走下坡路。楚怀王在位时,秦国派张仪入楚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为代价。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结果吃了败仗,楚兵被杀800人,楚将屈匄被俘,汉中地方被案国占去。楚怀王又调动所有兵力与秦军战于蓝田。魏国乘楚国空虚,袭击楚国。齐国却不支援楚国。楚国吃了大亏,从此一蹶不振。
这时,秦齐斗争趋于白热化。公元前298年,齐、韩、魏、赵、中山等五国联军攻入函谷关。秦国被迫退还夺去韩、魏的一些地方,五国才退了兵。齐国成为关东各国的盟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愍王为东帝,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齐国,破坏了关东的“合纵”联盟。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秦国联合了燕、楚、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燕国自昭王即位后,招纳贤能,任用乐毅为将,决心报齐国入侵之仇。这时,趁势攻下齐的国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并入燕国版图。后来,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秦国在“合纵”斗争中削弱了齐国,开始向东方大发展。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迁国都于陈(河南淮阳),秦国夺得巫郡和黔中郡。楚又迁都到寿春。楚国更加削弱了。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率军进攻韩国的上党郡,郡守投降赵国。赵国派著名大将廉颇率大军镇守长平(山西高平),筑垒坚守,以逸待劳,与秦军相持三年,不分胜负。秦国丞相范雎派人到赵国行施“反间计”,散布廉颇坏话。赵王信以为真,就派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的赵括替换廉颇。赵括骄傲轻敌,一到前线,下令倾巢出击。秦将白起采取了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迫使赵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作战。在一次突围中,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40万大军被俘,白起把他们全部活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秦军乘胜前进,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派晋鄙率兵救赵。因怕秦军,半路上逗留观望。公元前257年,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盗出魏王的虎符,假传军令,挑选八万精兵援救赵国。同时,楚国援军赶到,联合打败秦军,解除邯郸之围。这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事件。
秦国虽然暂受挫败,但实力雄厚,六国没有一个能单独抗秦。秦国统一六国的形势完全成熟了。
从公元前231年开始,秦国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国。从此,中国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编辑本段]【著名诸侯】
秦始皇,是姓嬴的后裔,姓嬴名政,据史记记载,他当时叫嬴政,因出生在赵国,母亲是赵人,又称赵政。
秦昭襄王(公元前324——前251年),秦武王之异母弟,名则,一名稷,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举白起为将,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信魏人范雎的话,夺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相,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公元前256年又灭亡东周,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秦孝公(前382-前338)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
秦孝公嬴渠梁,秦献公子,即位时秦国比较落后,遭东方各国歧视,他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鼓励生产,论功行赏,实行连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于前338年,时年45岁。他死后商鞅被杀,但变法的成果被继承下来,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齐威王(-前320)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
齐威王田因齐,齐国国王本是姜姓,是姜子牙的后人,齐威王的祖父废掉齐王,自立为齐国主,齐威王即位时已三世。他很注意选拔人才,用孙膑为军事,两次大败魏军,并在马陵射杀魏将庞涓,从此魏国一蹶不振。齐威王还从谏如流,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就是齐威王。他在位36年,死于前320年。
魏惠王(-前319)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魏惠王魏茔,魏武侯子。即位时魏国是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大败于齐国,开始衰弱,他死于前319年。
燕昭王(-前279)前311即位,在位32年
燕昭王姬职,周召公三十八代孙。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最小,屡次败于齐国,燕昭王发誓报仇,他以重金求贤才,招到乐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赵,楚,韩,魏诸国大举伐齐,大败齐军,陷齐城七十余。燕昭王死于前279年。
赵武灵王(-前295)前325即位,在位27年
赵武灵王赵雍。赵国是经“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赵武灵王即位时屡受匈奴侵扰,他进行改革,“胡服骑射”,奖励耕战,国力日强,前298年,他让位与儿子何,后因内乱死于沙丘宫中,赵国大乱。
第2个回答  2009-06-10
去百度秦始皇吧和战国吧,里面很多!
第3个回答  2009-06-10
第4个回答  2009-06-10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13——24集)

200分求百家讲坛中有关战国七雄和秦朝的部分 尽量全
春秋末年,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秦 、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

百家讲坛有没有讲秦朝以前的历史的?
王立群的读史记之秦始皇,里面涉及到战国七雄的崛起和灭亡,大部分是战国时代。易中天的将诸子百家里也牵涉到春秋战国的历史 真正像断代史那样将先秦的还没有,估计最主要的原因是史料相对缺乏,不太适合开讲座讲。

求歌词,CCTV百家讲坛中的《战国七雄》的片尾曲《战国七雄》歌词,拜谢了...
风卷狂杀 兵临城下 气贯长虹 金戈铁马 韶华易逝 落尽多少残花 且问苍生 谁能一统天下 血染万里黄沙 今朝谁家天下 醉看几度落霞 泪洒谁家铠甲 王于兴师 厉兵秣马 与子偕行 修我兵甲 啊 与子同仇 啊 且为谁家 风卷狂沙 兵临城下 气贯长虹 金戈铁马 韶华易逝 落尽多少残花 且问苍生 谁能一统...

求百家讲坛战国七雄<1>观后感字数500—600左右
《百家讲坛》观后感之——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我在七年级上学期时就背得滚瓜烂熟了,“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而看了《百家讲坛》之后...

百家讲坛有没有讲秦朝以前的历史的
战国说客双雄(张仪、苏秦)李山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刘兴林 大秦崛起(上部、下部)彭林 夏商周断代工程 孙华 蜀地探秘(三星堆)孙立群 吕不韦;李斯;范蠡;我读经典(解析《韩非子》);千古中医故事(扁鹊)王卫平 春秋吴国风云录 易中天 我读经典(我读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

求2009年到目前为止百家讲坛播过的讲座目录 所有的 谢谢
下部)名人酒故事 大隋风云(上部、下部)中华孝道 信仰的力量 春秋五霸 彭林说礼 万历兴亡录 囚徒天子光绪 大话西游 千年一笔谈 千秋是非话寇准 大故宫【第一部、第二部】著名作家梅毅讲述《隋唐英雄志》从司马到司马 纳兰心事有谁知 清明上河读宋朝 拿破仑 清东陵密码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战国七雄 ...

...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甲骨文青铜器、百家争鸣)
前841年“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暴政,此后实行六卿合议,史称“共和行政”,这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前770年,在西北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下,周平王迁都雒邑,史称东周。此后,随著周王朝势力衰落,分封的诸侯形成了众多诸侯国,相互争战,著名的先后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被称为春秋战国。最后...

刚才我听百家讲坛李山教授的战国七雄,其中提到十石弓。他说的就是石头...
这个十石弓确实念shi shi gong,而不是shi dan gong,因为弓根本没有十担的,十担的弓一个最厉害的大力士也根本不可能拉得动,而且也造不出来,要知道1担按照秦国的度量衡是120斤,10担就是1200斤,可能有人拉动吗?古往今来最厉害的特种兵西夏铁鹞子里面的射雕手最多也不过能开三担弓,宋代一...

秦宗室贵族为什么讨厌商鞅?商鞅做了什么事这么可恨?
前几天有个朋友推荐我去看央视《百家讲坛》节目里李杉教授的《战国七雄》。我看了商鞅变法的部分。李教授认为,商鞅立下汗马功劳,埋下事故祸根后,一时忘乎所以。他引用了商鞅的熟人赵亮的话。赵亮说商鞅信奉变法,是孤独的。他出门的时候跟着几十辆车,都是穿着盔甲的警卫。拿着矛和戟的人跟在车...

经典阅读伴我成长的征文
当时我正在听《百家讲坛》里的战国七雄,对战国史充满兴趣。只见我在书店的角落里津津有味地读着书,读到兴奋时竟还旁若无人地连声叫好。我时而为秦始皇的英明赞不绝口,时而对屈原的死扼腕叹息;时而对苏秦的才智暗暗称奇;时而为赵括的轻率感到悲哀……这些历史人物的一举一动时时牵动着我的心弦,他们的形象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