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元年八月,司马懿出兵五路攻打西川:第一路,派使臣收买鲜卑国王,让其出十万羌兵攻西平关;第二路,派使臣封官赏赐南蛮王孟获,让其出兵十万从南面攻打益州、永昌等四郡;第三路,派使臣修好东吴,许给割地,让孙权出兵十万,攻峡口,取涪城;第四路,命降将孟达出动上庸兵十万,攻汉中;第五路,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带兵十万攻阳平关,取西川。五路大军,总共五十万,五路并进,让诸葛亮首尾不能相救,无法抵挡。有人报告后主:魏军五路大军来取西川,报告丞相,不知什么原因,丞相几天不出来料理事务。后主急忙派人去宣召诸葛亮入朝,却回说丞相染病不能出来。第二天,众官在相府前等了一整天,仍不见出来。杜琼入奏,请后主圣驾亲自前去。后主车驾到相府门前,看见诸葛亮一个人,拄着竹杖在池边看鱼。后主在诸葛亮身后站了很久,才慢慢说:“丞相好了吗?”后主问魏兵来犯之事。诸葛亮大笑,扶后主到内室坐下,奏道:“五路兵到,臣怎么会不知道!我不是看鱼,是在想事。现在四路兵已被我退了,只有孙权一路,我也有了退兵的办法。只不过还没找到合适的使臣,所以在考虑。陛下有什么可忧虑的?”后主又惊又喜。接者,诸葛亮又说:“先帝把陛下托付给我,我哪敢有丝毫怠慢。只不过兵法贵在使人不测,怎能泄漏给别人呢?马超被羌人认为是神威天将,我已派人去让他坚守西平关,埋伏了四路奇兵,这一路不必担忧了。我命魏延带一军南下,布好疑兵计,蛮兵多疑,必定不敢进,这一路也不用忧虑了。李严和孟达有生死之交,我回成都时,已写了一封书信,作为李严的亲笔信派人送给孟达,孟达必然推病不出,这一路也不用忧虑了。阳平关地势险峻,我命赵云坚守不出,曹真没办法攻破,不久也会退兵,第四路也不必担忧。我还密调关兴、张苞领三万兵,驻扎在紧要之处,作为各路救应,以保万全。我调动这些人马,都不经过成都,所以无人知觉。曹丕有过侵犯东吴的事,孙权必定不会轻易出兵,只有四路获胜,他才会出兵。现在需要派一位善辩的人出使东吴,陈说利害,先退东吴。我还未找到合适的人,所以还在思考。何必劳动圣驾亲临呢?”随后,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与东吴和好。五路大军不战自退。
本人有几个关于该案例的题目想请教一下大家:
1:诸葛亮运筹退敌的妙计体现了我国古代的那些管理学思想?
2:如何理解“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
3:该案例对现在管理有何启示?
《从历史学管理》中的一个案例:诸葛亮运筹退敌
后主车驾到相府门前,看见诸葛亮一个人,拄着竹杖在池边看鱼。后主在诸葛亮身后站了很久,才慢慢说:“丞相好了吗?”后主问魏兵来犯之事。诸葛亮大笑,扶后主到内室坐下,奏道:“五路兵到,臣怎么会不知道!我不是看鱼,是在想事。现在四路兵已被我退了,只有孙权一路,我也有了退兵的办法。只不过还没找到合适的...
2.请用管理学原理的有关思想分析说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管理的...
授权是领导的分身术,但孔明也许是自恃过高,也许不信任下属,很多事都要亲自过问。“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司马懿评论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虽然我们称赞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但如果一个实际上的最高管理者连鸡毛蒜皮都管的话,是违法了管理学例...
历史上的 诸葛亮 “七出歧山”。是不是在作死?
所以司马懿说,别看诸葛亮人多势众来势汹汹,消灭他却是指日可待(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至于诸葛亮北伐战争中用兵之误,许多历史学家都己说到,此处不再赘言。以上三点,就是诸葛亮的北伐注定不可能成功的主要原因。至于宋代理学家责备诸葛亮“于道不纯,于理未尽”,纯粹一派胡言,不值一驳。问题...
从管理学谈谈诸葛亮事必躬亲
事必躬亲是诸葛亮 失败之处,好象对谁都不大放心,这样导致了很多能人 入不了诸葛亮的法眼。如果一个大老板 什么事情,大事小事都管 难道不累吗,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失去老板(诸葛亮后)这个集团的下场 也不必要多说了吧。个人认为老板就是统筹大局的人物,识人用人,谋定战略,而后吩咐手下的...
从管理学角度解读孔明:向诸葛亮借智慧书籍简介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诸葛亮,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总之,本书以管理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深入解析诸葛亮的一生,揭示了他智慧的源泉。它不仅讲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帮助读者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理解自身,做出明智的决策。
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役是?
战役是:火烧博望坡。历史典故: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
向诸葛亮学管理后记
《向诸葛亮学管理》一书由张学信与杨先举合作完成。从张学信的初稿到杨先举的大量增删与内容加工,再到多次的修改与最终的审定,这本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精心打磨。两位作者通过深入研究诸葛亮的一生,力求将这位历史人物的智慧与精神以一种新的视角展现给读者。本书的写作过程不仅是一次对诸葛亮的重新...
三国之中形容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是那一场战役啊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是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本用不着争论,在《辞海》、《大英百科全书》等权威辞书里,提到三国时代的大“家”就只有两人:一是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或诗人),另一个就是诸葛亮——政治家、军事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争论呢?这是因为,颠覆历史已经成了当今历史学家及其...
向诸葛亮学管理的内容简介
《向诸葛亮学管理》内容简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杜甫的认识代表了我国人民对诸葛亮的基本认识。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地古之火》诸葛亮的困境蜀汉人力有限不得不用后备人才
如果简单归结为诸葛亮用人不清,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人力资源研究都将简单粗暴。一个管理者的用人,不仅受到自身视野的限制,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比如客观环境,竞争对手的比较,有时候有些措施是被迫的。我们从街亭之战前后的客观情况和蜀汉人力资源的配置来看这个事件。诸葛亮的困境蜀汉的人力资源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