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生命创造了34个成语,只有苏轼能与他比肩

如题所述

韩信

他在军事上为西汉的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同时,也留下了与之相关的26个成语

这些成语,既反映了韩信的军事思想,也展现了他历经了磨难、屈辱冷落、辉煌、失意和悲惨的一生

一饭千金

韩信落魄时曾对施舍他的老妇说,以后定当厚报。当韩信衣锦还乡时,果真做到了自己的承诺,赏赐了她千金。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胯下之辱

韩信落魄时,一个同乡人欺负他,让他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果真从那个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释义】: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国士无双

韩信先投项羽,却不被他们重用,后投靠刘邦。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时说他是国士无双,如果想要争天下,就必须倚重韩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释义】: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妇人之仁

刘邦重用韩信,设坛拜他为大将军。韩信为刘邦分析天下形势,评价项羽,说项羽是妇人之仁。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释义】: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推陈出新

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

【出处】: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释义】: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解衣推食
韩信说刘邦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自己吃,对自己很热情。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释义】: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拔旗易帜

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出处】:《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释义】: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置之死地而后生
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赵王歇。

【出处】:《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释义】: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人心难测

韩信北上灭赵的时候,说张耳与陈余两个人为刎颈之交,后两人翻脸。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释义】人心难测解释为人的内心难以探测,喻指人的心思难以揣测,多用于贬义。亦做“人心莫测”。

独当一面

张良和刘邦的一次谈话中,张良对韩信的评价。能独当一面的人,往往是很有主见,执行力强的人。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释义】: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战无不胜

这是刘邦建立汉朝后对韩信的评价,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释义】: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十面埋伏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释义】: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兵仙神帅

明代学者茅坤《史记钞》曰:“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明神宗第五子、瑞王朱常浩为祭拜韩信,于汉中拜将台制立“兵仙神帅”诗碑。

韩信在中国历史上是公认的“兵仙”、“神帅”。

居常鞅鞅

樊哙追随高祖刘邦屡建战功,汉朝建立后受封为舞阳侯。韩信后为淮阴侯,曾到樊哙处,樊哙事之谨细,跪送迎拜,口称大王臣下。韩信出门,感慨笑称,生乃与哙等为伍。

事实上韩信羞与哙伍事出有因:樊哙历为韩信部将,刘邦伪游云梦,诈擒韩信,樊哙助纣为虐亲手执缚韩信,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因此也让韩信瞧不起樊哙。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释义】: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

功高震主

韩信当时帮刘邦打下了整个江山,按理说应该荣华富贵享用不尽了,这个时候他旁边有一个人很了解刘邦的个性,叫“蒯生”,他跟韩信说“因为刘邦很爱猜疑别人,所以你要很小心,有时候又勇敢又有谋略的人通常不会善终。”可是韩信没有听进去,最后刘邦使计诛杀了韩信。

【释义】: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金石之交

武涉曾经劝说韩信自立,说道:你和汉王刘邦关系这么好,但是最终还是被他所擒。

【出处】:《汉书·淮阴侯传》:“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释义】:比喻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的交情。  

略不世出

韩信的功劳很大,天底下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的。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释义】:谋略高明,世间少有。  

不赏之功

韩信在战争中的功劳太大,无法封赏。后形容功劳极大。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释义】:形容功劳极大。
勋冠三杰

三杰指的是萧何、张良和韩信。意思是说,三杰之中,韩信的功劳最大。

【出处】:《汉书·高帝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释义】:功勋超过汉朝开国的三大功臣萧何、张良和韩信。

伐功矜能

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释义】: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伪游云梦

楚汉战争胜利后,刘邦袭夺韩信兵权,将其徙封为楚王。当刘邦听说韩信在楚陈兵出入,又采取陈平伪游云梦之计,逮捕韩信,贬为淮阴侯。指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事。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释义】:指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事。后以“云梦游”代指阴谋诡计。 

钟室之祸

楚汉相争,韩信屡建奇功。刘邦称帝后,封信为淮阴侯。因遭吕后忌,被斩于长乐宫悬钟之世。

【出处】:《汉书·韩信传》  

【释义】:比喻功臣遭忌被杀。  

问路斩樵

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协助汉王刘邦同楚兵作战。韩信为出奇谋袭楚,绕道而行。然而道路方向未明,遂下马问樵夫路向,韩信听后,把樵夫斩杀,部将问为什么,韩信称恐樵夫泄露他们的行踪。

【出处】:《西汉演义》三十四回问路斩樵夫。

多多益善

刘邦和韩信有一次对话,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释义】:比喻越多越好。

鸟尽弓藏

刘邦当皇帝后为削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是“齐王”的韩信徒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然后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又再将他贬为“淮阴侯”,不出几个月皇后吕雉又以谋反之名将韩信诱至长乐宫杀死。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处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浩叹。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释义】: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气吞山河

韩信当时背弃项羽投刘邦,心中满怀抱负。

【出处】: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汉,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释义】: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乡利倍义

韩信平定齐国后,刘邦策立韩信为齐王。齐人蒯通劝韩信与项羽刘邦鼎足而立,三分天下。韩信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释义】:趋向势力,违背正义。
肝胆照人

齐人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并说自己愿意披肝沥胆,奉献计策,为韩信效劳,就怕韩信不采纳。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释义】:比喻以真心相见。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李左军是赵王的参谋,赵不不听李左军之言而被韩信击败,韩信俘获李左军后,以礼待之。韩信欲讨伐齐国,问策于李左军。李左军给出计策,并表示,“我听人说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的建议未必全部可取,供您参考吧。”韩信按李左车的建议行事,果然获得成功。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释义】: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一竿之微

【出处】:清·沈菊庄《韩淮阴钓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一竿之微还忆否?”又云:“汉王嗜杀功高臣,不闻嗜杀钓鱼人。”

【释义】:指韩信微时垂钓淮阴事。

传檄而定

韩信和刘邦讨论天下大势,他说刘邦对百姓秋毫不犯,废除秦时苛刻的法政,而受到百姓的爱戴。只要接着这样做,那么,三秦之地用一纸文书就可收服。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释义】: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是由萧何发现而推荐给刘邦而成就了刘邦霸业,而最后,又是萧何献计除掉了韩信,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释义】: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这34个成语贯穿了韩信的一生,

试问,还有谁,一生能创造这么多的成语。

还真有,这个人就是苏轼。

与韩信的34个成语稍逊一筹,

苏轼一共贡献了32个成语,

有很多还是苏轼的原创哦!

且看:

苏轼《文与可画禹筜谷偃竹记》:“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现用来形容事情、行为或说话让人可笑。

苏轼写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内容如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后人把前四句概括为“雪泥鸿爪”这一成语,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苏轼在《送刘寺丞赴余姚》一诗中写道:“中和堂后石楠树,与君对床听夜雨。”

文与可非常擅长画竹子,苏轼为之写过一篇文章,叫《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于是就有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比喻做事之前早有通盘的考虑和谋划。

苏东坡写诗取笑怕老婆的陈季常: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后来这个故事被宋代的洪迈写进《容斋三笔》中,广为流传。河东狮吼的典故从此确立。

苏轼的《赤壁赋》不仅贡献了不少耳熟能详成语,也成为后人钟爱的绘画题材,此图为金代画家武元直所绘《赤壁赋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出自苏轼的《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形容资源非常丰富。

欧阳修在给大诗人梅尧臣的一封信《与梅圣俞书》中称赞苏诗:“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出自苏轼的《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形容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婢:“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

一说:“见识。”

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出自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北宋时期,苏轼带他随从外出郊游,他观赏山崖的金鸡菊,随从在一旁高唱苏轼的歌词。苏轼问他们自己与柳永的词有什么不同。随从说:柳郎中的词只可借17岁的女孩子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晓风残月”,您的歌词得请关西大汉持铁板唱“大江东去”。后用来形容豪迈激越的文章风格。

明代仇英 《赤壁图》

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

语出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比喻人若庸俗,则不可救药。

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

出自苏轼《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诗:“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比喻世事变幻,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不留一点痕迹。

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这本是寓言,讲三位老人竞相夸耀自己的寿命之高。后用“海屋筹添”指增年益寿,常用作祝寿之词。

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用来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

出自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指16岁的美女。

出自苏轼《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乌:虚幻,不存在。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出自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

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形容女子体态不同,各有各好看地方。 也借喻艺术作品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

出自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谓山川、河流美如画卷,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

出自苏轼《念如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稀有。也用来形容人或物非常珍贵。

苏轼《上皇帝书》:“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

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苏轼《江瑶柱传》:“方其为席上之珍,风味蔼然。虽龙肝凤髓,有不及者。”

张大千的《庐山观瀑》,引《题西林壁》一诗入画。

出自大家小学都背诵过的苏轼《题西林壁 》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词义是比喻微小而没有作用的名声,非常微小的利润。

出自苏轼《满庭芳》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意思是世间万物各有其所属。

出自每个人中学时都背诵过的苏轼《前赤壁赋》:“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出自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

指难以做到 的事情居然做到了,值得珍视。出自苏轼《荀卿论》:“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清风缓缓地吹来,水面不曾泛起一丝波纹。

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玩弄小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妨害了。

苏轼《东坡续集·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作者写《洗儿》诗,目的是借洗儿之事发牢骚。当时,作者虽有才华,聪明过人,却屡遭打击,因而胸中多有牢落不平之气。这首诗即是借题发挥,表达对不合理的杜会现实的不满。

韩信的成语是用生命来“创造”的,

而苏轼的成语是用文字来“创造”的。

所以,韩信的成语多哲理实用,

而苏轼的成语多文雅有趣,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08

据网上搜索,韩信用生命创造的34个成语是:

一饭千金;胯下之辱;国士无双;妇人之仁;推陈出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解衣推食;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置之死地而后生;人心难测;独当一面;战无不胜;十面埋伏;兵仙神帅;居常鞅鞅;功高震主;金石之交;略不世出;不赏之功;勋冠三杰;伐功矜能;伪游云梦;钟室之祸;问路斩樵;多多益善;鸟尽弓藏;气吞山河;乡利倍义;肝胆照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竿之微;传檄而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详见链接:他用生命创造了34个成语,只有苏轼能与他比肩

第2个回答  2018-06-08
他是中国古代创造成语最多的文人,甚至超过了《诗经》;把传播儒家思想作为己任,却一辈子没有学会儒家的“中庸”,偏偏要高调地活着。同是大文豪的苏轼,为他题字“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猜不猜得出他是谁,都来看看文章吧!作者:大老振读经典来源:大老振工作室(ID:dalaozhen18) 先来玩几个成语小游戏哈! 1、一锤定音来填空。(答案不唯一) A.弱()强() B. 十()九() C.口()食() D.()昏()暗 E.()孔()疮 F.()居()出 G.虚()()势 H.落()下() I.驾()就() J.含()咀() K.()膏()晷 L.()秃()豁 M.()世()俗 N.()单()只 2、火眼金睛找错别字。再接再励 举手头足动辄得就 营营狗苟杂乱无张 地大物搏摇尾起怜 无理去闹佶屈熬牙 力挽狂岚 3、根据意思猜成语。 A.担任职务的时候,把手洗干净。比喻廉洁奉公。() B.蚂蚁想要摇动大树。比喻自不量力。() C.盖上棺材盖,才能对这个人的一生做出评价。形容最后下结论。() D.精神振奋,言论纵横,像刮风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作,意气风发。() 5、用最快的时间填把“一”和“不”分别填入下面的括号里。 A.罚()劝百 B.()可收拾 C.()发千钧 D.()塞下流,()止()行 E. 反眼()识 F.()举成名 G.()视同仁 H.成()家言 I.()文()武 J.混为()谈 K.挂()漏万 L.()龙()猪 M.刺刺()休 N.牢()可破 O.细大()捐 P.食()下咽 Q.语焉()详 R.迟疑()断战绩如何?答案在文末,在你翻到答案之前先透露一点:这些成语均出自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对,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学者考证他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成语最多的文人,他所创造的成语甚至超过了《诗经》,堪称“语言大师”。在这么多的成语里,韩愈自己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个是:不平则鸣。 1 从小就生活在中原(今河南孟州)的韩愈,他的方言里经常会提到一个字:中。他们问“行不行”、“好不好”会问:“中不中?”一般回答也很干脆:“中”!这个“中”,是河南人地处中原的自信和豪爽——得中原者得天下,天圆地方,河南人在正中央!更包含了中国人的一种处世哲学:中则正,满则覆。然而把传播儒家思想作为己任的韩愈,一辈子也没有学会儒家的中庸之道,他偏偏要“不平则鸣”,偏偏要高调地活着,因为对于韩愈而言,低调的含义就是:憋屈。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而已,生命如白驹过隙,何必要活得那么憋屈呢?韩愈的高调,首先表现在他为自己起的名字上。这个童年极其不幸的孩子出生在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三岁就没有了父母,跟随大哥大嫂生活,没多久大哥也去世了。为避战乱,韩愈随嫂子逃难宣州(今安徽宣城),“就食江南,伶仃孤苦”是韩愈对整个童年的回忆。当七岁的韩愈看着嫂子为他取名拿不定主意时,张口在旁边说道:“嫂子不必翻书了,大哥叫‘会’,二哥叫‘介’,都是人字头。我就叫‘愈’吧!‘愈’乃超越之意,我要超越一切,做人中龙凤!”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韩愈的高调在他童年时期便露端倪,不过要想“超越”,那可是要付出代价的,君不见“超”字有多么惊险吗?“走刀口”合成一个“超”字,韩愈的一生从此就走在刀口上,可谓是险象环生、步步惊心。他“走刀口”过的第一关就是科举考试。考试要求用骈文写作,“骈”,两马并驾的意思,用在文章中其实就是一种修辞手法:对偶。从来没有哪个民族像汉族这样,孜孜不倦地把一种修辞用到极致。不仅对联,文章里也是四个字六个字的句式两两出现,读起来合辙押韵,美丽极了,所以他们也把这种文体叫做“四六文”或者“俪文”。西晋陆机开创骈文先河留下著名的《文赋》、南朝梁吴均写下“史上最美骈文”《与朱元思书》、初唐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也是骈文典范。但是发展到后来,连皇帝的奏折都要绞尽脑汁用四个字六个字一句的形式,无文不骈、无语不偶,不分内容、不看场合,反正就是要对偶、对偶、对偶!韩愈对此反感之至,他打心眼里喜欢孟子的文章——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叫“浩然之气”?它充斥在天地之间,浩大而刚强,它是从内心里爆发出来的正义和力量!这才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活在这人世间应该具有的气势!岂能把自己局限在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无病呻吟?看吧,一旦有机会,他非要把这种扭曲的文风给撸直了!可是韩愈,从东汉形成这种文体开始,历经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八个朝代,到唐朝中期已经有六百多年的时间了,你想凭借你一个人的力量来扭转乾坤,可能吗?管他可能不可能,韩愈只要能想到就一定会去做!他还要撸直现代道教、佛教盛行的世风,去推行孔孟之道、儒家学说,去改变整个社会的风气!十九岁的韩愈徘徊在陌生而热闹的长安街头,异乡的风吹动着他火热的心,他心潮澎湃地在心里上百次地呐喊:“我一定要考上!我一定要改变这一切!我一定要让这座城市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世上还有一个叫做韩愈的河南人!” 然而这个过分自信的河南人落榜了。从十九岁到二十六岁,他考了四次科举考试才考了个第十三名,中进士后还需要再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才有做官的资格,信心满满的韩愈又是三试不中,败下阵来。他不满意有人明目张胆地宣扬自己走了后门,一气之下给宰相写了三封信,结果如石沉大海,音信全无。韩愈在一封信里说自己是“龙”,“非常鳞凡介”,能“变化风雨”,既然韩同学这么牛,还写这封信干嘛?韩愈接下来笔锋一转:再牛的龙,也需要水呀,没有了水,那就是小泥鳅一条,所以希望宰相大人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给俺洒洒水吧。如果你不给我洒水,我也不求你!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非吾志也!嘿!到底是你求人家还是人家求你呀,不回你的信,已经算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了。年轻人,你这么高调,先去感受感受生活给你的磨难吧!你最崇拜的孟子不是说过这样一句话吗?上天要降大任给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是要先受尽磨难的。要想有高调生活的权利,必先有憋屈生活的经历。 2 韩愈憋屈的生活开始了,从在节度使那里做幕僚过“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生活,到费尽周折回到京城做四门学博士(相当于大学讲师),他憋屈了六年。这六年里,他经历了嫂子去世、孩子出生、亲友来投、困顿潦倒、理想黯淡、报国无门的磨难,却依然没有在生活面前低头,坚持他的原则:不平则鸣。韩愈生活在中唐时期,安史之乱后,国家一下子由盛世转入衰败。大唐盛世的繁华宛如还在昨天,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呢?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陷入了巨大的迷茫之中,他们把对现实的失望转入对来世的期待,此时佛老之学对人的精神麻痹起到了作用。并不是说道教不好,道教讲究“道法自然”,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绵延发展几千年自然有它的魅力所在。可是当皇帝都在炼仙丹追求长生不老、甚至把道家创始人老子(即李耳)说成是自己的祖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名山大川建道观,这样真的很好吗?也并不是说佛教就不好,但是当佛教像是疯长的藤蔓缠绕在中国这棵大树上,庙宇寺院遍布全国各地、走到哪里都是拜佛念经的声音,上至达官下至百姓,拿着佛教的“四大皆空”当做自己逃避的理由,“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不打仗、不种地、不结婚、不纳税,这样真的很好吗?现在是必须把儒家的正统地位提到日程上的时候了!韩愈提出要学习先秦散文,发展“古文运动”,他要用他的笔为刀枪、为剑戟,去打出一片新天地!他提出了“文以载道”的主张,孔子不是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吗?文章首先要做到有内容,这样你所提倡的“道”别人才会去看。韩愈首先提出,要想写好文章必须要多读书: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劝学诗》)也就是说要做到“多读、深思、虚心、躬行”。人生处万类,知识为最贤。儒家一直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论语》的第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韩愈作为一代巨儒,自然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接下来他就提出了“辞不足,不可以成文”(《答尉yù迟生书》)的说法,如果写文章的人没有积累足够的词汇量,就好比一个人身体各部分不齐备一样,所以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做摘抄。但是做摘抄不是为了让你引用,你写文章的时候“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要做到“师其意,不失其辞”(《答刘正夫书》),否则就是“剽piāo贼”了。怪不得韩愈为我们留下来那么多成语,他提倡“陈言务去”,他说“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所以在语言上,一定要创新创新再创新!然而过分追求创新,也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呀!韩愈及其追随者们后来文风过于奇崛,也是“古文运动”在唐代并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其中一个原因吧。他还告诉我们文体不同、写作方法也不尽相同的道理。比如对待记叙文,就一定要提纲挈领、抓住要点;对待议论文,一定要找到论点、探索内涵。所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进学解》)是也!等到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又掌握了一些写作手法,那么写作是“当其取于心而洼于手也,汩汩然来矣!(《答李翊书》)”文思泉涌、得心应手,这是多么行云流水、让人羡慕!文从改中出,韩愈对文章的要求是“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 (《进学解》),词句要丰富然而没有一个累赘的字存在,语言要精练但是不能缺少一个该有的词。但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文以载道!文章写得再好,没有中心是不行的,中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决定中心的是写文章的人的道德,文如其人,道德高尚才是根本!对一篇文章而言,语言形成气势,人品决定高度!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答李翊书》)。这就好比文章是果实、那么道德就是根;文章是灯光,而道德就是灯油。一时之间,众人云集,要拜韩愈为师,却遭来众多非议。在那个门第第一、耻学于师的时代,韩愈要以他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抨击时弊、弘扬世道、抗颜为师,不顾不解的眼神、不听刺耳的讽刺、不管善意或恶意的劝诫,高调行走在这人世之间! 3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而现在,韩愈高举“古文运动”的大旗已颇见成效,越来越多的人围在他的身边,和他探讨文章的写法,拜他为师。韩愈乐意指点他们,“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何乐而不为呢?个性耿直、无所避忌的李翱(áo)一生追随韩愈、学习先秦散文,韩愈还为他做媒,把侄女嫁给了他;和韩愈亦师亦友的皇甫湜(shí)更是忠心实践他所提出的每一种文学主张;韩愈曾帮助在驴背上苦苦思索是“推”好还是“敲”好的贾岛,才有了后人所津津乐道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故事;比韩愈大十七岁的孟郊风格内敛,他写下的《游子吟》家喻户晓,然而他非常欣赏韩愈奔放的文风,常常称呼韩愈为老师;而比韩愈小二十二岁的李贺更是对韩愈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个被称之为“诗鬼”的青年,应试不第,而当时已是“文章巨公”的韩愈亲自前来安慰;我们所熟知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可谓家喻户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标题中的“水部张十八员外”,就是韩愈的弟子张籍。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时任水部员郎,他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诗: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我们往往称赞韩愈对早春时节小草的观察细致入微,却往往忽略了韩愈为什么那么喜欢带着料峭春风的早春,说它“最”是一年春好处,甚至超过了“烟柳满皇都”的盛春时节。如果一个人像经历寒冬的小草一样破土而出,看着希望的绿色一点点在心中蔓延,那么什么样的繁花似锦能替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美丽呢?韩愈还曾经为张籍写过一首《调张籍》,“调”原本是调侃,韩愈用开玩笑的口吻写这首诗给他,里面却出现了具有非凡意义的句子: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杜”并称,在中国诗歌史上比肩而立、恍若两座无人可以超越的大山,这种地位的确立,原来竟是来源于韩愈和他的弟子开玩笑的一句诗! …… 向他学习的那些人自称“韩门弟子”,韩愈大方接受。而和他同时代的白居易,和他一起发动“古文运动”的柳宗元,也提携了不少人,他们怎么没有“白门弟子”、“柳门弟子”呢?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过这事呀,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形成门第观念之后,那些士族子弟不需要学习就可以做官,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唐代之后,制度废除了,可是影响仍在。比如韦家和杜家,势通天子:长安韦杜,离天尺五,不需要读书也可以做高官的呀!再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年龄差不了多少,官位比你低吧好像是在巴结你,官位比你高吧称你为老师?那多不好意思!韩愈,你这么高调,不怕人家说你想拉帮结派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吗?你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呀!韩愈才不管,人要是做什么事都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还能成什么气候!再说孔子不是说了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提笔刷刷刷写下了一篇文章,这篇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的文章就是在散文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句句如黄山大吕,震耳欲聋,它们从唐代夹带着韩愈如潮的文风呼啸而来,直到现在,这些思想都在启发着我们、引领着我们。韩愈,一篇《师说》万古扬,百代之师放光芒! 4 就在韩愈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他听从妻子卢氏的建议,给自己取了个字:退之。若是他真能做到不那么高调,也不至于后来栽那么大跟头。看看那篇咄咄逼人的《杂说四》吧,发的牢骚就如排山倒海一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真是笑话!明明是先有的千里马才有的伯乐,怎么可能先有的伯乐然后再有千里马呢?可是韩愈偏偏要这么说,就是先有的伯乐才有的千里马!要是没有伯乐,千里马在那些喂马的人手里早已经被虐待死了,还能等到被发现的那一天?你们说那些喂马的人蠢不蠢哪,啊?手里拿着鞭子,斜着眼睛看着千里马,说:“这天底下就没个千里马,千里马那都是传说!”(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我说哥们儿,咱能不能别执策而“临”之?这个“临”字让人感觉忒不舒服。你瞅瞅,这个字右边就是一个人,左上角像是人的眼睛,左下角是器物,整个字就像是一个人在俯视下方。你还以为你君临天下呢吧!咱把这个字换成“看”中不中?韩愈在气势上的一泻千里使得后人称之为“韩文气盛”,而他直接去戳封建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性又使得他站的立足点很高,这就叫做“气盛言宜”。二十多年以后,韩愈已经从四门学博士到监察御史又做到中书舍人,终于有了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权利,这一年,他49岁,伯乐出现了。谁?唐宪宗。他派韩愈做军队参谋长,协助宰相裴度去讨伐淮西的叛军!你写的《论淮西事宜状》不是把节度使的叛乱分析的头头是道吗?好吧,这次就看看你这匹千里马到底是不是纸上谈兵!然而韩愈还真是不辱使命,成功地协助裴度平定了叛乱,晋受刑部侍郎,著名的《平淮西碑》就写于这个时候。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原毁》)。当一个人的事业走向巅峰,就会有人来诽谤你,就算是德行高尚又能怎样?自有蝇营狗苟之人来毁坏你的声誉。就在韩愈因为他的碑文被抹去又让别人重写而烦心的时候,朝廷上发生了一件事。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在京城里掀起了一阵信佛狂潮,他迎奉法门寺佛骨舍利,结果韩愈半路杀来,高调出手。我们都知道,韩愈发展“古文运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反骈文写散文,二是排佛老兴儒道。韩愈不仅使这次规模宏大的迎佛骨盛会草草结束,而且还在他的《谏迎佛骨表》里说“迎佛骨”会折寿,把宪宗气得一下子把他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今广东潮州)。你到那里“不平则鸣”去吧!俗话说:“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当韩愈走到陕西蓝田时,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他得知他的家人因受株连被赶出京城,而他视若掌上明珠的女儿因病得不到医治病死在路上。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飞了,就这样宠着长到十二岁的女儿因为自己的一封奏折说没就没了,韩愈人生中唯一的一次流泪,就是对着绵延的秦岭嚎啕大哭。苍天啊,茫茫无际的苍天!为什么要让我经受这样的打击!彼苍天者,曷(hé)其有极!他已经年过五十了呀,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侄子也在十年前去世,“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祭十二郎文》),怕是怕自己也要死在那遥远的潮州了。他对前来为他送行的侄孙韩湘(传说中八仙过海中的韩湘子)写下了一首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没有死在潮州,他在那里仅仅待了八个月,可是潮州人却说:“韩愈走后,潮州山水皆姓韩。” 在这里,他驱鳄除害,写下令后人津津乐道的《祭鳄鱼文》;他自出俸禄,重建州学,在当地推广普通话;他关心农桑,赎放奴婢,把中原文明带到潮州这南蛮之地……韩愈治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韩愈走时,潮州百姓倾城出动送刺史。从此后,潮州城外鳄溪改名韩江,笔架山改名韩山,他植下的橡树被叫做韩树。甚至一千多年以后,还在用他的号“昌黎”来命名街道、学校。一生推行儒家学说的韩愈,他的高调是“事业无穷年”的孜孜不倦;他的高调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严谨;他的高调就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一生信念! 5 公元825年12月25日,五十七岁的韩愈去世。在他的诗集里有一首很美很美的诗,叫《幽兰操》,旁边有一行小字:孔子伤不逢时作。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荠麦之茂,荠麦有之。君子之伤,君子之守。我们仿佛看到,白茫茫一片的大地上,漫天雪花飘飘洒洒,一个踉跄的身影在踽(jǔ)踽独行。有王者之香的兰花默默绽放,没有人闻到它的香气,它该是怎样的寂寞呢?抬头,看到一片青绿,繁茂不输天空大雪。他笑了,荠麦可以迎贸贸雪霜而萌发,我为什么不可以!他光脚披发奔跑在一片洁白的世界,身后的脚印慢慢连在一起,组成了一串模糊的名字:孔子、孟子、董仲舒……最后终于重叠在一起,渐渐清晰成两个大字:韩愈。 …… 就在韩愈去世之后整整第二十个年头,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毁寺院、推倒佛像、强迫僧侣还俗,这件事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还有后周世宗柴荣的灭佛事件合起来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时间又过去了二百年,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振臂高呼,麾下立刻聚集了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一批优秀的文学家,他们一定要把韩愈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进行到底! “唐宋八大家”至此聚首,他们的文章大放光芒、凌朔千古。宋哲宗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苏轼仰望着潮州人世代瞻仰的韩愈雕像,提笔写下了一行令所有人都心潮澎湃的大字: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没错,这,就是一生高调的——韩!愈!附答案: 1、 A.弱(肉)强(食) B. 十(生)九(死) C.口(多)食(寡) D.(天)昏(地)暗 E.(百)孔(千)疮 F.(深)居(简)出 G.虚(张)(声)势 H. 落(阱)下(石) I. 驾(轻)就(熟) J.含(英)咀(华) K.(焚)膏(继)晷 L.(发)秃(齿)豁 M.(愤)世(嫉)俗 N.(形)单(影)只 2、再接再(厉) 举手(投)足动辄得(咎) (蝇)营狗苟杂乱无(章) 地大物(博) 摇尾(乞)怜 无理(取)闹佶屈(聱)牙 力挽狂(澜) 3、 A.洗手奉职 B. 蚍蜉撼树 C.盖棺论定 D.踔(chuō)厉风发 4、 A.罚(一)劝百 B.(不)可收拾 C.(一)发千钧 D. (不)塞下流 ,(不)止(不)行 E. 反眼(不)识 F.( 一)举成名 G. (一)视同仁 H. 成(一)家言 I. (不)文(不)武 J. 混为(一)谈 K.挂(一)漏万 L. (一)龙(一)猪 M.刺刺(不)休 N. 牢(不)可破 O. 细大(不)捐 P.食(不)下咽 Q.语焉(不)详 R. 迟疑(不)断韩愈部分成语含义及出处:日上三竿: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出自韩愈《岁华纪丽》卷一:“日上三竿。古诗云:日上三竿风露消。” 飞黄腾达: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出自韩愈《符读书城南》诗:“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坐井观天: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出自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俯首帖耳: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出自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也写作“俯首贴耳”。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出自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弱之肉,强之食”。十生九死:形容经历极大危险而幸存。出自韩愈《八月十五赠张功曹》诗:“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口多食寡:吃饭的人多,但是食物很少。出自韩愈《答胡生书》“愈不善自谋,口多而食寡。” 动辄得咎: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辄:就;总是;咎:责备。典故:韩愈学识渊博,被任命监察御史,因反对宦官利用“宫室”敲诈百姓,触怒了唐德宗被贬,后在唐宪宗时调回京城任吏部员外郎,他又因华州刺史之事被贬为国子监博士,他作《进学解》感慨自己:“跋前踬后,动辄得咎。虚张声势:假装出强大的气势。虚:虚假;张:张扬。出自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无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落阱下石: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同“落井下石”。出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驾轻就熟:意思是做事从轻松的着手,由熟悉的开始。比喻技艺娴熟,毫不费力。其出自韩愈《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 含英咀华:咀,细嚼,引申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又指嘴里含的花朵,品味花的芬芳,后比喻品味,体会诗文中所包含的精华。出自韩愈《进学解》:“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不塞下流 ,不止不行:形容凡事要遵照辨证发展规律,不可急于求成。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出自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反眼不识:翻脸不认人。出自《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一龙一猪:一是龙,一是猪。比喻相似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出自《符读书城南》。韩愈给儿子韩符写了一首诗勉励他用功读书,诗中写道:有两户人家各生了一个儿子,长相十分相似,经常在一块儿玩耍,到了12岁左右,渐渐发现他们有了差异,30岁时一个有了成就像呼风唤雨的龙,一个却像蠢笨无能的猪,简直是天壤之别。后来韩愈问韩符:“你到底是想成为呼风唤雨的龙还是蠢笨无能的猪?”韩符听后用功读书,成了有用之人。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所有东西兼收并蓄。常指收罗的东西多,毫无遗漏。也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出自《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蚍蜉撼树:比喻其力量很小,而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韩愈《调张籍》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踔chuō厉风发:踔厉:精神振奋,言论纵横;风发:象刮风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作,意气奋发。出自《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中踔厉风发,常率屈其座人。”

他用生命创造了34个成语,只有苏轼能与他比肩
试问,还有谁,一生能创造这么多的成语。还真有,这个人就是苏轼。与韩信的34个成语稍逊一筹,苏轼一共贡献了32个成语,有很多还是苏轼的原创哦!且看:苏轼《文与可画禹筜谷偃竹记》:“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现用来形容事情、行为或说话让人可笑。苏轼写了《和子由渑池怀旧》...

韩信 他用生命创造了34个成语,只有苏轼能与他比肩
6。胯下蒲伏 蒲伏:通“匍伏”,指伏地爬行。指汉朝韩信年少时有胯下之辱。7。能屈能伸 能弯曲也能伸展,指人在不得志的时候能忍耐,在得志的时候能施展才干、抱负。

苏轼用文学创造了这32个成语,重温不朽才气
【导读:与韩信的34个成语稍逊一筹,苏轼一共贡献了32个成语,有很多还是苏轼的原创!】令人喷饭 苏轼《文与可画禹筜谷偃竹记》:“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现用来形容事情、行为或说话让人可笑。雪泥鸿爪 苏轼写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内容如下:人生到处...

特别短的四字成语意思是什么
1.猛虎添翼:比喻强大者又添了某种有利条件.2 饿虎吞羊:饥饿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3 宫邻金虎:指小人在位,接近帝王,贪婪如金之坚,凶恶如虎之猛.4 虎斗龙争:比喻群雄互相争斗.5 虎落平阳:平阳: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失势.6 画虎不成:比喻好高骛远,一无所成,...

成语故事有哪些?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

事业激励的文言文
1、励志不仅仅是要激活一个人的财富欲望,更要激活一个人的生命能量,唤醒一个民族的创造热情。 2、励志便是让一个人重新焕发起这种力量。并不是让弱者取代另一个人成为强者,而是让一个弱者能与强者比肩,拥有实力相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惟有从内心深处展开的力量,用心灵体验总结出的精华,才是一个人真正获得尊严和...

对苏轼的认识?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

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名人名言,歇后语
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诚心能叫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善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求学励志句子
37、只要能收获甜蜜,荆棘丛中也会有蜜蜂忙碌的身影。 38、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沿途的某个脚印之中。 39、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40、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41、勇士搏出惊涛骇流而不沉沦,懦夫在风平浪静也会溺水。 42、只有创造,才是真正...

十句勤奋励志的话(古文)
1、朱熹《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2、明 杨继盛《言志诗》: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3、宋 刘过《书院》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4、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