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题所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小学学科教学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其隐性的教育价值,协同发展小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也就是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指在学校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传递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注重挖掘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中的内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小学生提高认知和技能、情意特质和人格素养,从而完善心理机能的一种课程形式。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在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小学学科教学目标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还应该包括认知、情意和行为。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目标都应同时反映学生的心理层面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一方面,学科内容传递的过程以人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服从心理规律,使学科内容心理化,这是解决教育过程中学生与课程矛盾问题的正确策略;另—方面,学科内容的传递是着眼于学生整体发展的,即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相互交融、并行不悖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体现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科位置与教育价值。
  传统的学科教学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学生要适应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与主观需求;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培养。下面以小学社会课《我家的邻居》为例,说明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该课的教学目标有:
  ①懂得良好的邻居关系的重要性;
  ②培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情感;
  ③主动维护住宅公共部位的环境卫生并且能主动招呼、关心邻居。
  其中①是认知方面的目标,②是情感方面的目标,③是行为方面的目标。
  二、在小学学科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现行的德、智、体、美、劳“五育”课程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经过适当利用和挖掘,可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德育课程中对学生道德意识倾向性(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和道德心理品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的培养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德育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定向和动力作用,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最高调节器,是维护心理健康、防止心理异常的根本条件。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重叠、相互融合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德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线索。
  三、在小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从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层面来分析,它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集中反映在学科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与优化上。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改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使学生既能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和提高能力,又能发展良好的个性和提高心理素质。 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是指教师根据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目标和对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通过把握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来优化课堂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产生积极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以营造课堂教学气氛的过程。它是学科课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式。
  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来实施的,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主要有和谐原则、民主原则、兴趣原则、成功原则和探究原则。优化课堂心理环境要以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核心,以情感沟通为桥梁,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满足或引导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学习行为,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风班风,而这种良好的学风班风又会反过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生逐渐养成积极健康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的保持最终会形成新的心理结构,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品质获得健康发展。各学科教师在贯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五大原则时,还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教师活动:巧设情境—指导实验—激发探究—点拨引导。学生活动:好奇观察—动手实验—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心理过程:增强动机—感性认识—理性思考—领悟内化。锻炼能力:科学兴趣、观察动手、质疑探究、思维想像。塑造人格:新鲜感、务实感、责任感、求知欲、好奇性、参与性、坚忍性、科学性。
  四、在小学学科教学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评价是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传统的课程评价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对教与学的评价是以知识理解为中心,是单维的、片面的评价;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标准化答案,轻创造力考核,把考试与评价等同,把分数与效果,即学生的价值等同起来。这种评价只关注预期的、静态的、客观的目标,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尤其是主体心理层面的因素;它单纯追求分数、升学率,学生负担重,创造性、个性受到摧残,压抑了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损害了学生身心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带来了传统学科课程评价的变化,它要求评价的多元化,注意评价的心理层面,兼顾到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要素和各个层面,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确立课程评价的心理指数,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7

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培养出一名清华学子[心理健康教育微课]_clip

第2个回答  2021-03-28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结合班队、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情绪管理能力、社交技能和压力应对能力。这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发展支持,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如何在课堂教育中有效实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教师需成为学生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引领者与支持者。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其对学生成长问题的敏感度与应对技巧。课程设计方面,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学科,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通过教授道德观念、人际关系与情绪管理,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与心理意识。组织多样活动与互动,如...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在科学教学中,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不同,确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师在备课时,除了明确学科心理教育目标和独特任务,还要突出科学学科的特点,紧密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以笔者执教过的一堂心理渗透课《认识常见的岩石》为例:学科目标 1、学会借助实验工具观察常见的岩石,在观察中发现...

教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可以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周、制作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手抄报大赛等。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做到能够被学生自然接受,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引发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同时,压力疏导要及早及时,教师应该主动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学生...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以及要注意些什么
和谐、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各科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有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五、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化教学: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自身的素质对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思想观念,要对同学们一视同仁,与每一个同学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

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体现在哪些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主要体现在哪里如下: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在德育.学生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在校园环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以及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堂教学目标,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有关心理健康的教育因素,并把这些因素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文科教材中,对人类各种情感的体验、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人取得成功或失败的关系的认识、人物自身的情商因素对他们生活、工作、事业的影响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1、...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小学学科教学目标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还应该包括认知、情意和行为。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目标都应同时反映学生的心理层面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一方面,学科内容传递的过程以人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服从心理规律,使学科内容心理化,这是解决教育过程中学生与课程矛盾问题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