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科学家的事迹,最好带上感想500字

要一位科学家的事迹,国外国内的都行,有名匿名都行,要简洁!!!!

永垂不朽 爱恩斯坦

1955年爱因斯坦溘然长逝於美国普林斯顿医院。他自称的「臭皮囊」遵照遗嘱火化,永别人间,惟主持解剖的院方病理学家哈维博士违逆当事人初衷,将大脑保留下来。爱公生前贴身秘书杜卡斯对此十分不满,但长子汉斯(Hans Einstein)则同意将之用於科学研究。不久哈维离去,置地下室两个玻璃罐中的「爱脑」於不顾,时人也多不以为然。哈维太太则更感厌烦,巴望有人「赶快把这鬼玩艺搬走」!后来陆续有人试图藉之以探求爱公才智的生理基础,虽不无发现,但缺乏理论高度。 

1988年哈维未能通过资格考试,失去行医执照,八十岁还在一家塑料工厂上夜班。「爱脑」虽继续得到知识界关注,却由於现代脑神经科学步履维艰,徒然在甲醛液中浸泡了四十多个寒暑。哈维心灰意冷,一度想将之捐给爱公生前促建的希伯来大学,或者乾脆归还普林斯顿医院,彻底甩掉这个包袱。不料就在上个千禧年的岁竟年终,石破天惊,突然传来意想不到的好消息:已有人初步发现爱因斯坦脑结构与其特殊功能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爱因斯坦童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象徵著成年的爱因斯坦必定有所成就。爱因斯坦出生於一个颇富裕的家庭。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Hermann Einstein)与叔叔雅各布在德国慕尼黑一带经营电工设备店。 

父亲-赫曼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生於1879年3月14日,他的母亲就觉得这位儿子有点不正常。据说,他的头很大,形状也奇怪。他说话之前需要用时间准备,所以说话的速度比起别的孩子要得多。当时,他父母觉得自己儿子可能是智力迟钝,又怎知他将来会有这麼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比较孤独,不喜欢说话。学校的运动,他不会参予。他很讨厌上学,经常装病缺席。在上堂时,经常神游四方,思考一切他喜欢的问题。后来,更因为上课与老师争执,被开除学籍。 

无疑,与所有科学家都一样,爱因斯坦拥有惊人的智慧和对大自然的好奇心。爱因斯坦生前经常提到他小时候的一次经历。在他五岁时一次生病,父亲送他一个指南针,他发觉无论将指南针指怎样放置,指针都会被无形的力量指著同一个方向,令他开始对大自然感到感趣。 

十二岁时,他从几何书籍中迷上了数学,几个数目字令这个小朋友开窍。爱因斯坦后来在自传中说,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平方相加等於斜边平方(毕氏定理)。这个平方不是显而易见的事,但却能证明,「人的思维能证明不是显而易见的事,这是多麼奇妙!一次证明能代替一千次:一万次量度。」几何学给爱因斯坦思维奇妙性,对他以后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虽然小爱因斯坦的成绩不俗,但他其实很讨厌读中学的生活,因为在这裏读书全部依靠记忆和严格的纪律。他唯有在家裏学习真正有兴趣的科目。据说,他的老师认为爱因斯坦的存在影响学习的气氛和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曾经被老师劝喻离学。终於,他在十五岁的时候离开学校,到了意大利和父母会合。这次逃离当然隐含著另一原因-逃服兵役。他曾说过:「如果有人听到音乐,会兴致盎然地列队前进,这点就足以使我轻视他,上天错植了大脑给他,他只要有脊髓就绰绰有余了。」

爱因斯坦一家移民到意大利,打算在此重新开始,创另一番事业。1895年,爱因斯坦投考瑞士科技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但不成功。接著,他入读了瑞士的一所学校,在这裏他开始研究麦克斯维(James Clerk Maxwell) 的电磁学说。 

数学天份很高的爱因斯坦毕业后入读苏黎士综合科技学院(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Zurich)。在此,他得到朋友歌斯曼(Marcel Grossmann)的热心帮助,替爱因斯坦带来了数学讲义,致使爱因斯坦完成学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这些讲义,我真的预计不到我能否成为今日的我。”

爱因斯坦的求职生涯并不顺利。毕业后,由於成绩不是很突出,他在找大学教学工作的时候经常受到拒绝。他只能从事有关教学工作的临时工,包括他最不喜欢的家庭教师。在这个时候,他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个负担,更动摇了自己热衷於成为物理学家的决心。 

最后,他於1902年找到了一份瑞士专利局(Swiss Patent Office in Bern)的鉴定工作。他形容这裏是他的避难所(a kind of salvation),因为他在此获得定时的工资,而且在此可以使他继续对物理的研究和撰写有关的文章。 

爱因斯坦曾经提及一位与他一同工作的好友-Michele Besso爱因斯坦形容他是一个欧洲最出色的科学增音板(Sounding Board)。与爱因斯坦一同讨论物理和哲学的问题,除了Besso以外,还有一群在学术界寂寂无名的朋友。他们称自己为奥林匹克研究院(Olympia Academy),以仿效当时在科学界响负盛名的奥林匹克研究学院。  

爱因斯坦的在专利局时撰写的论文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於1909年受聘於苏黎士大学当副教授。他更被邀请出席一年一度的德国科学家会议。在这裏他认识了当时出名的物理学家。接著,他又获邀到德国大学(German University in Prague)当教授一职。

在入读苏黎士综合技术学院时,爱因斯坦认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密内娃.马里许(Mileva Maric)。密内娃是塞尔维亚人(南斯拉夫)。她是爱因斯坦班裏唯一一个攻读物理学的女生 

爱因斯坦和密内娃深深相爱,很快地就想成立家庭。但爱因斯坦父母却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密内娃比爱因斯坦年长,脚又有点跛,又学习如此泠硬的科目,一点也不像大家闺秀;更重要的是,她不是犹太人。发生过几次争执后,母亲怒叱爱因斯坦,如果他再坚持与密内娃交往,就好像把有财务困难的父母逼上绝路。 

爱因斯坦只有悲忿地妥协。密内娃在1901年春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回到父母家产下女婴,但爱因斯坦无从探知婴孩的消息,可能随即夭折了。不久之后,密内娃回到苏黎士,没有通过毕业试,也没有拿到文凭。 

1899-1905年间,爱因斯坦饱受挫折。因为在这期间,他同时遭遇了失业、痛失女儿,而密内娃也因没有文凭,无法找到工作,而和他和父母数不尽的争执也令他伤神。直到1902年,父亲去世,爱因斯坦与家人的关系才渐渐和好。最终,他们在1903年顺利完婚,并分别在1904及1910年?下儿子。据说密内娃经常与爱因斯坦讨论物理学的问题,但她对爱因斯坦成就所作出的贡献一直得不到证实。 

密内娃,爱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

爱因斯坦透过书信和科学研讨会,认识了不少当时的欧洲物理学家。1912年返会瑞士综合科技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当教授。在此,他再遇了当时已成为数学教授的好友Grossmann。再次得到他的帮助,爱因斯坦开始研究有助他研究重力学理论的数学定理。 

1914年,德国政府邀请他作研究,并给他普鲁士科学学院院士(Member of P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的名誉。在少年离开德国的时候,他已放弃了德国公民身份,但由於这个名誉会为他带来认识一群伟大科学家的机会,而且接受这名誉不用履行日常教学工作,再加上这是一个有明望的名誉,所以他不得不接受。

 

由於工作日益沈重,爱因斯坦给予他妻子的时间使日渐减少。密内娃投欣:“他很缺乏丈夫的爱”。爱因斯坦因为受到妻子和工作的压力,开始与堂妹Elsa Lowenthal发展感情以寻找精神上的一点慰藉。最终,爱因斯坦与密内娃於1914年分开居住,并於1919年正式离?。同年,他便与Elsa Lowenthal结?,与她和她的两个女儿一起居住。 

爱因斯坦在当时战争气氛日盛的时代,充当和平使者。当时,德国境内的科学家的国家民族意识很?,知识分子们在1914年发起支持军方的签名行动,认为德军是国家文化的守护者。爱因斯坦为避免民族意识狂热一发不可收拾,发起另一个签名行动,并在战后发表和平宣言。 

1919-1933年,爱因斯坦被驱离德国期间,他活跃在许多团体中。 尤其在“国际联盟知识分子合作委员会”积极对抗同盟国对德国科学的抵制。另外还主持一个委员会,调查大战期间德军在比利时的犯罪行为。 

爱因斯坦在晚年时,经常为自己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冲突而感到烦恼和不快。这位红极一时的科学家,在物理学界再一次受到忽视。他得到的只是科学家们形式上的尊重(因为他昔日的光辉和老前辈的身)。对於他的说话内容,科学家们只是点头便算,没有理会他谈的内容。爱因斯坦之所以受到忽视,是因为爱因斯坦与当时新一代物理学家的矛盾 。 

1933年,希特拉上台,爱因斯坦便去信普鲁士科学学院,表明他不愿接受德国政府管辖,因为他认为德国政府不重视民族平等,也不尊重教学及言论自由。最后,他接受了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聘书,同时入籍了美国,於普林斯顿定居。自此,他拒绝再和留在德国的大学教员保持关系,甚至到晚年,他对德国人仍怀有原始的恨意。 

爱因斯坦在美国生活的22年期间(直到他去世),几乎一曾离开普林斯顿。他在这裏的唯一职责是造访那些跟他一样著名的人士。  

他在美国的政治生涯中,最有名的是1939年去信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希望美国政府发展制展原子弹,希望不会被德国抢先发展成功。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10

科学家爱迪生的事迹及读后感想:

爱迪生他从小家境贫寒,为了生活他池了报童。

有一次他在火车站卖报纸,看见一个小孩在火车轨道上玩,他叫了几声,来到那儿时,火车就要压过来了。

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带着孩子跳出了轨道,这时在火车里走出一个人,伸出一只大手,把爱迪生的小手握了好半晌。

原来他就是火车站站长耐肯基,耐肯基还是一位出色的电报报务员。

为了报答救子之恩,他答应将电报术传给爱迪生。后来,爱迪生成了真正的电报报务员,并且在好多电报局工作过。

在最后的一个电报局,他发明了第一样东西(二重发报机),然后他又发明了第二样东西(留声机)。

看了这一个个故事,我才发现:谁也不是生下来就是天才。科学家们都是在一遍遍地坚持刻苦钻研、顽强克服困难、努力超越自我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

这不正应了爱迪生的那句话吗?“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一直铭记在我心中,它将时刻激励着我勇往直前,勇攀高峰。

写作时,收集人物素材的技巧:

1、从生活中收集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好的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都是作者身边的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

正如我们写作一样,好的素材往往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因此,我们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爱观察、会观察的习惯,懂得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抓住其中的精彩、有用之处,了解生活,品味生活,探求生活的本质。

2、大量阅读积累

我们现在有很多知识都是间接获得的,比如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古今中外的名著,古诗词,各种学习的课程等,都为我们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之源。

所以,多阅读,入眼入心,让阅读过的内容变成你自己的“积累”你肯定能写出好作文。反之,阅读过的内容无法变成自己的“积累”还是写不出作文的。

3、参加丰富的活动

作文素材更多的来源于社会生活。建议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走出家门,走到广阔的天地中去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世间百态。

在行走中、在参加社会活动中,可以帮助形成观察的敏锐性,大家要经常交流彼此的所做所想所感。久而久之,写作素材自然就会积累很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7-11
你战胜困难一次,就更强大一次
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在中学时参加学校组织的一项一百公里徒步训练。对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种活动的艰苦性是可想而知的。走了两天,他的脚就打起了血泡。曾有许多次,他都想停下来躺在地上。但是,每当有这样的念头,他耳边就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躺下去便是懦夫!打起精神,走下去!于是,他咬牙挣扎着继续前行。不仅如此,他还鼓励大家咬牙坚持。一些体弱的同学支持不住,累倒了,他还背他们一段路程。渐渐地,他感觉自己已经适应了这种艰苦的跋涉,身上背的东西也似乎轻了许多。
土光敏夫后来担任有“财界总理”之称的日本经团联会长职务。他说:“我之所以在以后做事能不半途而废,关西中学的长途步行给我的启示最大。我知道:面对困难,人唯有迎接挑战而不是回避挑战,才会有真正的成长。你战胜困难一次,就更强大一次。”
【感悟】成长正如蝉蜕,过程是痛苦的,但是没有这份蜕变,就不会有力量的增强,更不会有新生。
【经典】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参考资料:百度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7-11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的兴亡紧密相连。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大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查阅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想体会优秀范文五篇
查阅袁隆平事迹心得感想体会篇一 袁隆平,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凭借杂交水稻研究的突出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始终怀揣着让中国人吃饱饭的梦想,不断探索创新,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事迹深刻体...

一位科学家的事迹鼓舞了我 作文500字
一位科学家的事迹鼓舞了我 霍金,一个坚强不息的科学家。从霍金的身上,我学到了许多道理,并把这些道理铭刻于心。霍金十七岁时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学,二十一岁时却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丧失了说话能力,坐上了轮椅,只有两根手指能够活动。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无法忍受的的。但...

科学家事迹作文
科学家事迹作文 篇1 在这些科学家中,我最崇拜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她曾获得过数次诺贝尔奖,得到很多国家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她刻苦钻研,永不满足,经过无数次试验,发现了放射元素镭。镭,是她一生中轰动世界的发现。 虽然我不懂元素是什么,什么叫放射性,但通过阅读这本书,却使我感到了它...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1 在愉快的寒假中,我读了一本由吴玲辉主编的《科学家的故事》,其中,牛顿的故事给我的印象最深。 短文主要写的是:牛顿从小就出生在一个艰苦的家庭中,他读小学时,除了数学还好外,其他几门功课都不太好,但是牛顿却爱制作一些十分精巧的小玩意儿。有一次,他捧着一个用木头做的水车架在水中。只...

一位科学家的事迹,最好带上感想500字
科学家爱迪生的事迹及读后感想: 爱迪生他从小家境贫寒,为了生活他池了报童。 有一次他在火车站卖报纸,看见一个小孩在火车轨道上玩,他叫了几声,来到那儿时,火车就要压过来了。 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带着孩子跳出了轨道,这时在火车里走出一个人,伸出一只大手,把爱迪生的小手握了好半晌。 原来他就是火车站站长耐肯基,...

爱因斯坦的故事作文800字
⑷ 作文《爱因斯坦的事迹》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举世闻名德裔美国科学家,为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

彭士禄院士先进事迹2022心得感悟
彭士禄院士先进事迹心得感悟1 中宣部近日决定,追授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时代楷模”称号。连日来,彭士禄院士深藏功名、矢志报国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尤其是在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中引发热议。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他“传承红色家风,矢志科技报国”的高尚精神,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贡献...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1 这几天,我读了《科学家的故事》,在这本书里,令我最敬佩的科学家是爱迪生,他在世界上被称为“发明大王”,他的一生发明了两千多种东西,平均十五天就能发明一种,他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爱迪生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卖报纸为生,他很爱做实验,有一次,爱迪生在火车上做实验,差点把火车点燃...

科学家个人经典事迹材料
#科学家个人经典事迹材料(精选篇1)# 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之后,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

我最敬佩的科学家演讲稿
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但我最敬佩的只有一位,那就是爱迪生。 爱迪生为人们发明了不可计数的、好的、有用的东西。他发明了一样极其有用的,甚至是改变全世界的物品。没有它,全世界都将进入黑暗的世界。它就是世界之光———电灯。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起因是很偶然的。有一天晚上,他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爸爸请来了医...

相似回答